老师的回忆
作 者:唐锐
联系地址:河北省迁安市帝景豪庭小区26号楼341
联系电话:13832886599
1972年春节过后我开始在本村读小学。小学的一、二年级是同一位老师教的。老师是本村一位姓王的二十岁刚出头小伙子。王老师是工分加补贴的民办教师,学校的东院就是他家。40多年过去了,王老师给我的印象依然深刻,回味当初的点点滴滴,深深地感觉到王老师是那么的真纯可敬,他带给我们的是丰富又朴实的童年乐趣和温馨。
在没走入学堂时,对上学真是一种憧憬和向往,尤其看到欢快上学、放学的哥哥姐姐那无比兴奋的样子和眉飞色舞地告诉学校的所见所闻有趣事情时,更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可是说心里话真的入学两三天便觉得上学实在不是想象中的欢快和有趣。面对老师严厉的表情,面对一切都陌生的算术、语文,真是头昏脑胀的,连续两天下午慌称肚子疼没有上学。王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在某一天上午上语文课开课前的听写过程中(我们那时凡是语文课开讲新内容前,老师都是首先听写上一节课文中的生字,并且总是边报边在教室中来回走动,用心查看每个学生默写的情况)。在走到我身旁时正报到“毛主席万岁”的“席”字,并且就站在我面身边盯着我写。当看到我不是十分熟练的写对时,才缓步走开。当天的课上居然还表扬了我,说我有进步,并鼓励我要继续努力。听到老师的表扬我心跳加快,满脸通红。但感觉到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说来也怪,好像就是从那天开始我竟然增添了上学的兴趣,每天上学时的犯怵的感觉明显减轻了许多。
王老师尽管表面上给我们的感觉很严厉,但他真把我们当成他至亲至爱的孩子一样对待的。我们那时的教学环境相当差。我们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教室都是租用的一个独身老人的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房子,老人住东屋,我们的教室在西屋,中间是堂屋。房子坐北朝南,中间堂屋南北贯通,东西屋子北面有一个不到一平米的小窗口,我们的教室南面只有窗框,没有窗棂。春、夏、秋三季基本是敞开的,遇到风加雨又是南风时,后两排的学生只能站到教室的前边听讲。只有到秋后凉风阵阵时,王老师带几个年岁较大体力好的男生,由家中拿来当年砍下的向日葵杆,用镰刀削出一个平面按同等的距离竖着钉在窗框上,然后用老师从家里拿来的白薯面加一点白面熬成的面糊,贴上当时通用的厚实微黑还能见到桑皮痕迹的窗纸糊严实。王老师又亲自动手用黄土拌面泥来一块一块地粘贴土坯,垒砌一个比课桌稍矮一些南北向长方形的火炉。这就可以顺利过冬了。寒冬时节,这样的条件你一定会觉得我们会被冻得瑟瑟发抖,根本伸不出手来定写字。可是,你想错了,我们的教室真是暖洋洋的,甚至比自己的家里还要暖和。因为王老师总是很早起来就先把教室的炉子生好,在上课的间隙又总是将火调到最旺的状态,我们即使是离炉子最远的学生也是脸蛋红扑扑的。还记得二年级的升级考试是当年的腊月底了,监考采取村与村之间同年级老师互换的办法。王老师耐心嘱咐我们:千万不要紧张,心理不用发慌。尤其是听写时一定要专注,一时不会时先拼音,等有时间再想,切不可错过,因为监考老师不会单独重复读出。为了保证我们看清每道写在黑板上的题目,王老师给外校监考老师备下了各色粉笔,以便让我们看得更醒目一些。(那时考试是没有印现成的卷子的,都是学生自备统一规格的白纸,老师将考题一道一道写在黑板上。)遇到板书潦草的老师,学生们答题难度就大了。结果王老师在结束考试回到我们的教室看到外校监考老师根本没用上彩色粉笔时,直摇头叹息。
王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感觉他总是把语文课当成讲故事一样。记得在讲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一课之前,王老师提前从家中拿来水壶注满水盖严盖,放在教室的火炉上加热。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壶盖由轻微跳动,到水开时快被热气翻落。这时王老师问我们是什么原因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都茫然不知如何去表达。王老师顺势就点出下一节语文课的内容,瓦特是如何发明蒸汽机的。最爱听王老师给我们上的故事课,每当有故事课时总嫌课时太短,真的听不够啊!王老师讲的故事多种多样,能记起的有因为懒惰,不抓紧筑巢,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最后寒夜来临被冻死的寒号鸟的故事;撒谎的孩子空喊儿儿狼来了,最后真的被狼吃了的故事;熊瞎子劈玉米顾前不顾后,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王老师讲的革命历史和各个时期战斗英雄的故事更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现在依然清晰记起的包括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火烧邱少云、黄继光堵枪眼、高玉宝智斗周扒皮、欧阳海勇推惊马抢救国家财产、刘英俊智控惊马舍身救人、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等故事。王老师讲起他看过的电影、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更是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尤其王老师还会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画,他画的英雄儿女王成中双手紧握爆破筒、铁道卫士高科长在急驰列车上与敌人搏斗、小英雄雨来跳河游泳、民兵队长高传宝擒住日寇欢庆胜利、游击队长李向阳英姿飒爽斗松井等给我的印象最深。听了王老师的讲述,在被一个个英雄事迹感动的同时,真是祈盼着早一天看到这些电影。听王老师讲故事时无论是哪个时段都没有困乏的感觉。心里时时这样想:老师如果天天给上故事课该有多好呀!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老师因为身份的原因早就离开了教师队伍。现在见到年近七十的他精神依然矍铄,还是那样的乐观豁达。在许多人眼中他是跟“老师”这个庄重、高尚的称谓早就没有任何联系了。但他是值得我永远敬重和爱戴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