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能忘记
-----写在上海等地支边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周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伟大的屯垦戌边历史。屯垦戌边作为国家战略,不仅为共和国的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保卫共和国的领土边疆写了浓重的一笔。在屯垦戌边的历史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是共和国不能忘记的。他们就是半个世纪前从南方繁华的上海、南京、宁波、绍兴、温州等内地城市落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多万支边青年。
岁月悠悠,半个世纪悄然过去,当年英姿勃勃、青春焕发的支边青年,如今已经年近古稀,正渐渐老去,有些人已经逝去。但是,岁月的脚步可以远去,人可以老去可以逝去,但是他们曾经的不平凡的经历却不可以被忘记。共和国,请牢记!一代屯垦戌边支边青年的风采。
五十年前,国家出于边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扩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南方各大中城市发出了支援边疆的号召。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地的十多万名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在党的“好儿女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声中,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勇敢向往心中的理想,踊跃报名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在他们的心中,遥远而神秘的新疆,是一个与他们自幼生活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们根据当时的传闻,在自己脑海里塑造的新疆:闻名遐迩的雪山戈壁,举世皆知的美丽绿洲和飘香的瓜果,辽阔的草原肥美的牛羊......这一切对他们充满了魅力,于是,他们胸佩红花,背好行装,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告别父母乡亲,告别温暖的城市,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理想飞奔而去。十多万年轻人奔向了充满憧憬的新疆。这是共和国历史上,除了军队调动之外的一次有组织的大迁徙。总人数超过十万。从此,这些年轻人的的人生便与众不同。
还记得吗?在那《西去列车的窗口》,生平首次远行的年轻人,没有感伤,没有眼泪,有的只是高亢激昂的歌声,有的只是因观赏祖国美丽江山而发出的惊叹;
还记得吗?那首至今盘桓于脑海、萦绕于心的《边疆处处赛江南》歌声,还有那首从不用想起、却永不会忘记的《送你一束沙枣花》。那些优美的歌声点燃了年轻人心中的激情,染红了那个时代;
还记得吗?行驶四昼夜的列车载着豪情满怀的年轻人走进传说中的大美新疆,长途汽车继续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南行三天行程,终于把这些肩负屯垦戌边重任的年轻人送到传说中的千古荒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边缘。
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新建的农场,条件艰苦得令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兵团各农场的基本单位是以百十人为建制的连队,大约十个连队为一个农场,编制称为“团场”。每个占地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团场”或驻扎在荒原戈壁,或驻扎在原始胡杨林中。“团场”不仅远离城市,而且远离当地农村,四周没有人烟,几乎就是白手起家创业。在许多新建“团场”里,无论从南方来的新的兵团战士,还是原先已经在此生活的转业军人老兵团战士,在最初的创业阶段,全部住的是一种类似于大面积地窖的“地窝子”,吃的是玉米面,白面很少,大米稀有,更是没有新鲜蔬菜与水果,喝的是“涝坝”(维吾尔语,池塘)水,一身不佩戴军衔的绿军装是四季不变的服装......生活不仅不如城市,甚至不如新疆当地农村。在那些一眼可以望到地平线尽头的兵团农场驻地里,除了不毛之地的沙漠、戈壁、胡杨林和新垦出的田地,没有街道,没有超市商场,没有歌厅影院,没有音乐会,没有图书馆,没有健身房,甚至没有医院和学校......一切与现代文明相关宁波、的设施都没有,人们的生活完全是半原始的状态。
但是这一切艰难困苦并没有浇灭来自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城市年轻的人理想热情,他们依旧激情满怀地在祖国边疆的丝绸之路上,让青春之火燃烧着,燃烧着。
每天清晨,这些年轻人听着嘹亮的军号声起床,迎着朝霞,怀揣理想,带着铁锨、坎土曼出工,把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战天斗地的垦荒、建设兵团农场的战斗中去。夏季,冒烈日酷暑,冬季,顶冰雪风暴,严酷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年轻人健壮的体魄,更磨炼了年轻人的斗志,使他们的青春镌刻着独特的标记,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他们感慨万端。
忘不了,亘古戈壁荒原中的引水会战。那辽远的蓝天下,人海战术中每个修筑大坝中年轻人奋战的身影曾是大漠中的一道风景,一双双手握着上下翻飞的铁锨筑坝,磨出了一串串血泡,与之伴奏的是推土机轰鸣声与年轻人歌声的合声......
忘不了,自己打土坯盖房子建营地,引水,和泥,装模,扣模,垒坯。一身身汗水,换来一排排土坯,砌起一排排土坯,有了一排排新房,一排排新房置换了阴暗潮湿的“地窝子”......
忘不了,打井抽取地下水。朝霞中,当年轻人用力从手压机井中压出喷涌的甘甜井水、终于告别污染严重的“涝坝”水时,他们从映着彩虹的水柱中看到美好的希望......
忘不了,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十多万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青春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他们所特有的爱情故事。一位伟大的作家曾说过:无论多么苍白的青春,都会有美丽的爱情相伴。不管那个时代的青春多么枯燥,多么苍白,都是他们每个人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岁月。那原始胡杨林中美丽如灯笼的罗布麻花儿盛开时节,飘着特有的淡淡香味,还有那夜间与星空媲美的、围绕在罗布麻花儿周围的萤火虫的灯火,曾经见证过多少年轻人相依相偎的倩影。虽然在团场的日子那样艰苦,但是爱情之花依然自然开放......
在屯垦戌边历史中记载着,他们是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的年轻人,他们是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轻人,坚定的信念让每个人都坚守:屯垦戌边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不管自然条件多么恶劣,这一批年轻人依然感受到通过自己双手改变世界的快乐。
然而,不久十年动乱的“文革”阻断了屯垦戌边的进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全国一样经历了十年的浩劫,这些来自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南方各大城市的年轻人与当时的全国人民一样,他们未能逃脱与那一代年轻人同样的命运,他们的青春与那个时代的任何同龄人一样,理想与梦想在一派混乱中被埋葬,在文革中空耗了青春岁月与精力。由于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全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而当时刚刚创立不久的新建团场的生活更加艰苦,人们只能在所谓的广阔天地里用体力与自然抗争中获得微薄收入。他们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岁月里,每三年才获得一次回故乡探望父母亲人的假期,才能回到故乡与父母亲人团聚。当时,在乌鲁木齐开往上海的列车上,几乎多数都是回上海、南京、无锡、绍兴、温州等地的探亲的支边青年。三天四夜的火车行程,曾是他们心中最热切的盼望,也曾是他们心底最深宁波、的伤痕。往事不堪回首!
即使如此,他们的青春依旧不是一片荒芜,十多万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改换了亘古荒原、原始胡杨林、戈壁滩的容颜:新建的兵团团场开垦出了万顷良田,生长出绿色的希望,新建的团场有了医院,学校,商店,邮局,农机站......每个新建团场都成为一个崭新的小社会,在边疆大地上成长,在共和国的怀抱里成长。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却已经涵盖了当年支边青年的整个青春时代。来自南方各地的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地的十多万人的支援新疆的青年,充实壮大了兵团队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据统计,当时来自南方各地的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地的南方支边青年已经占到兵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多万年轻人人为了理想,从繁华城市来到不毛之地,在边疆建设中,奉献力量,奉献青春,甚至还有的人奉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边疆。在当时,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地的城市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在全国成为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事件,良好声誉传遍祖国各地。
记得多年后,当年的团场战友从全国各地重返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兵团农场相聚,欢庆当年的团场创建四十周年。在已经建设得如同城镇般繁荣的团场酒店里,他们举杯共同祭奠自己的青春岁月。虽然都是年近花甲、满头白发的人了,但提起当年从内地大城市来边疆支援建设的理想与激情时,有的人还是有说出四个字:无怨无悔!他们怀念的是青春时代的那份特有的印记。
但是,也有当年的支边青年在回忆这段人生往事时,心情却是矛盾与复杂的。有位当年的支边青年曾对支援边疆这样慨叹:“虽然自己去新疆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辜负了美好青春,但是在那个全民疯狂的时代以及之后涉及全国所有的毕业生上山下乡运动中,即使不去边疆留在南方城市,难道就能躲过那场殃及全国的劫难吗?更何况,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奉献给祖国的边疆,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这让我们足以自豪地面对后人!”也许,他说出的正是大多数支边青年的心声
经历十年动乱后,社会依然在前进,生活依然在继续。近而立之年支边青年中优秀青年经过当时的各种制度性选拔,除了推荐上了大学离开了农场和选拔到师部机关、兵团机关工作的外,有相当部分进入了偏远的兵团农场各行各业中:农场领导,工人,教师,医护人员,驾驶员,邮递员,营业员......当然还有更多的支边青年仍旧战斗在农田的第一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经过甜蜜的恋爱,走进了婚姻,有了一份那个时代普通人宁静而平淡的生活。
岁月就此平静地流过。如果不是1979年突然卷起的全国性的回城风暴,他们许多人也许就此在边疆生活,把自己的人生留在新疆,或许还会将子孙后代一起留在新疆。然而,一场新的前所未有的回城风暴不仅改变了全国近一千万知青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多万支边青年的人生轨迹。
随着文革结束,党中央拨乱反正,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最得人心的政策是上山下乡知青回城。于是,全国性的知青返城大潮浩浩荡荡,汹涌而起,数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从农村回到了原来的城市。这一行动随之涉及并影响了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支边青年,最初,国家政策中对支边青年与知青是区别对待的,规定中并没有支边青年回城的条款,但经过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兵团支边青年强烈抗争,先后向中央提出诉求,最终掀起了边疆各省兵团支边青年返城热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来自南方各地的宁波、上海、南京、绍兴、温州等地的众多支边青年正是在这股热浪中回到了故乡。
这是他们人生中的又一次大迁徙!除了少数在师团机关任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务的人外,多数支边青年选择了回到故乡的人生之路。
与十多年前欣然奔赴新疆时的激情满怀不同,他们这次的回归有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当年意气风发的奔向边疆的年轻人经历过十多年的磨砺,已经变成历经沧桑、拖儿带女的中年人。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们这次人生转折对他们的意义,这些在三十而立的年龄段里,拖儿带女地从边疆返回曾经的故乡城市时,内心的彷徨与无助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在故乡的城市里,人生将从一无所有开始。由于支边,除在新疆农场的工作经历,他们中多数人并无特长技能,而且都只有初中、高中文化,很难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其中的部分人仅靠政策中顶替父母或者相关的条文进入正式单位工作,更多的人则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从头打拼,人生非常的艰辛而无奈。但是,这些经历过大漠戈壁艰难困苦磨砺的好儿女,在故乡的土地上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顽强生长,用不断拼搏的精神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
当时,在宁波、上海、南京、温州、绍兴等城市里,这些从新疆迁徙回来的支边青年,除了一部分顶替父母进入正规单位的外,有许多人丛生在城市最低层中,从事着最基础的繁重而又苦又累的各种体力工作,清扫马路,摆地摊,修下水道,扛煤气罐,做木匠活......但是为了能在城市里呆下去,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咬紧牙关,用在大漠戈壁练就出的意志,坚韧而顽强地生活,生存。最不幸的是随后有的人在国企改革中,成为了下岗人员,在即将到来的四0五0年龄时,不得不再次重头再来,从新寻找就业机会,或者自行创业。回顾他们,其中的多数人都是和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一样,忙碌而艰辛地过着最普通而平凡的日子,直到退休。
如今,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们,大多已经有了孙子辈,与儿孙们过着怡养天年的生活,但是在看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时,他们仍聚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自己曾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间迁徙奔波的岁月,便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让自己的人生升华。五十年的岁月炼就的特殊人生,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宛如时代的回声。
五十年,半个世纪,岁月就这样流逝,岁月如歌,人生如歌!岁月会渐渐远去,人生会渐渐老去,但是,半个世纪前响应党的号召欣然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多万南方城市青年的赤子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屯垦戌边史上光辉的一页,共和国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我愿为他们歌唱,我愿为他们写本书!我愿用镜头与视频重现他们曾经的历史!
通联:宁波市江东区黄鹂社区83幢303单元206室周军英
手机18142047361
电子邮箱:373102982@qq.com
QQ:373102982
微信:zhoujy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