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名中记载的文化
摘要: 地名是人们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城市地形简单说地名是专有名词地域。广州城史始于
公元前214年,历经沧桑不断拓展,而中心城址未曾改变,形成了众多纵横交错的街巷。这些街巷的得名无不蕴
涵着丰富的信息,了解它们就是了解广州的历史。广州的老地名如石门、龙虎墙流水井、百岁坊、大小马站、庙
头村、状元坊、厚德巷、天字码头等,浓缩了古代广州的历史或民俗,串起了城市的发展史。
主题词:广州;地名;历史;文化
老地名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历史事件和风俗信仰等信息,称得上城
市历史“活化石”。
广州之名:源自州治“广信”迁番禺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
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2200余年。秦末汉初,赵佗乘中原动乱
之机,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汉武帝平南越后,番禺(广州)成为中国
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226年,吴国划交州东部另设广州,即交广分治。
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州治迁到番禺,广州得名由此而来。
地名故事一:北京路曾叫“双门底”“永汉路”
比带河路、七块石更古远的还有老广州熟悉的双门底。“双门底就是北京路啊”,越秀区有关负责人说,我们
计划在“双门底”重新引入铜壶滴漏。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
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
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据称后来“双门底”被马路扩建拆除。
“双门底”给广州人留下的记忆还有每年的迎春花市。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除夕花市在今越秀地区定型,原
是“双门底”的永汉路除夕花市便成为广州最早的年宵迎春花市。“永汉曾经是北京路名称呢!”在高第街生活大半
个世纪的徐伯说,现永汉电影院门前的路就叫永汉路,即北京路步行街。
地名故事二:因科举而得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科举时代读书人尊奉的信条,而大魁天下,登科及第,更是读书人梦
寐以求的目标,正所谓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广州有很多街巷的名称,就和这些“朝为田舍
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人相关。
状元坊:说是状元坊,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广场什么的,而只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街,宽处不过4米左右
,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两边都是一两层的小楼房,装修都是采用米黄带红色的瓷砖。
它的位置在市政府西南,人民南路东侧,东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在此,所以更
名状元坊。还有一种说法也认为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不过详情是:当时元军压境,广州告急,粮食尽,外援
绝,为保广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杀,张镇孙宁愿自己投降被俘,广州因此没有遭屠城之祸。张镇孙在被元
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岭愤而自尽。所以广州人民为张镇孙故居立了状元牌坊,将他原来住的街“泰通里”改
名为“状元坊”。
历史上状元坊曾以经营镀金首饰、刺绣裙褂、戏服等传统手工艺品著称,现在是广州有名的跳蚤市场,什么
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侧内街,街名与魁巷内文魁星有关,至于是不是有人在此中过探花,就记者实地
采访发现,即使是住在这里的人也众说纷纭,有说真的出过探花的,但有的却认为这里原来是个热闹的花市,故
名探花。根据史料上记载,探花巷两旁原来多为祠堂,而探花一词,书中无处考证。
凌霄里:在仓边路西侧内街,东起旧仓巷,西至朝天坊,根据《广州城坊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
状元庄有恭故居在凌霄里。
地名故事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
广州是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教兴盛,宗教场所广布,给广州城街路地名
以深刻的影响。
与佛教有关的街路如六榕路,清代原称花塔街,1937年扩建为马路,因有六榕寺,故称六榕路。光孝路,
清代原称光孝街,1930年扩建为马路,称光孝路。与此相关的还有寺前路、龙藏街、龙王直街、文昌路等。
与道教有关的街路如应元路,因清代建有应元宫而得名,三元宫古迹就位于此,三元宫是广州现有历史最久
、规模最大的道教文化古迹。
与基督教有关的街路仁路济路,道光年间美国传教士修建教堂仁济唐而得名。信义路,因通往“信义会”教堂
而得名。
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街路如光塔路,因有光塔(又称怀圣塔)而得名。光塔是一座伊斯兰教塔,坐落于怀圣寺
,怀圣寺建于唐代,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寺称“怀圣”,是取教徒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
圣”穆罕默德之意。
从老地名追溯城市内涵,如西湖路得名于南汉至宋代的旅游胜地西湖,今仍存药洲遗址九曜园;秉政街,
得名于街内为纪念张买办事秉公而建的秉正庙;濠畔街,得名于明代,其当年的繁华超过南京秦淮河的玉带濠;
豪贤路得名为纪念明末抗清爱国诗人黎遂球;十三行路得名于清代外贸代理行商。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较快,一些富有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和历史典故的老建筑、
老地名在不断消逝。 2005年,我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了东山区和芳村区,“东山”和“芳村”这两个历史悠
久的地名退出了行政区划名称的行列。
见证了社会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史实和信仰等信息,被
誉为城市历史“活化石”的老地名。希望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广州老地名保存的岭南文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