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505期):
http://www.sjpm.org.cn/
http://www.spma.sh.cn/(上海市预防医学会)
3、刊内电话:
021-60123795;60123796;60123794;
021-60123792;60123783
4、刊内邮箱:shyfyx@126.com
5、出刊日期:月刊,每月20日出版。
6、刊内微信公众号:上海预防医学
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
《上海预防医学》严正声明
【2025年05期信息】
近日,接到多位作者反映,有非法机构或个人假冒本刊,以编辑部的名义,通过邮件方式要求作者加编辑个人微信。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本刊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读者、作者对我们的信任,也对本刊的日常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为维护读者、作者的合法权益,在此,本刊严正声明:《上海预防医学》从未委托过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组稿、征稿、抽查、收费,更不会要求作者加编辑个人微信。本刊只接受官网(http://www.sjpm.org.cn)在线投稿,与作者联系一律使用期刊公共邮箱(shyfyx@126.com)。
本刊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中路 596 号绿地中心一期 A 座 1706 单元(邮政编码:200032);电话:021-60123795、60123796、60123794、60123792、60123783。
提醒广大读者、作者提高警惕,谨防受骗。本刊保留向有关机构或个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海预防医学》稿约(2025年版)
【2025年01期信息】
1 期刊简介
《上海预防医学》(CN 31-1635/R,ISSN 1004-9231)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 1989 年,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坚持“成为预防保健专业人员的良师益友,成为连接专业人员的纽带,成为交流学术成果的桥梁,普及专业知识,促进技术发展和推广,振兴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的办刊宗旨。报道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监督、社区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标准·指南·共识、感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健康危害因素监控、儿少与妇幼卫生、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实验研究与检测技术、临床流行病学、案例报道、杏林名宿、杏林春暖、综述、方法学拾粹、国际信息纵横等,并针对学科热点问题开设专稿。
本刊已入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 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CACJ 中国应用型扩展期刊、中国开放阅读科技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COAJ)、Scopus、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OAJ)、EBSCO、化学文摘(CA)、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 Web)、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全球健康数据库(Global Health)、哥白尼索引期刊数据库(ICI World of Journal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亚洲科学引文索引(ASCI)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中路 596 号 1706 单元,邮编:200032;E-mail:shyfyx@126.com;官网:http://www.sjpm.org.cn/;投稿咨询电话:021-60123783,收费、订刊咨询请致电 021-60123795,稿件进展咨询请致电责任编辑(电话号码见返修函)。
2 投稿说明
2.1 投稿方式
本刊仅接受在线投稿。请登录官网(http://www.sjpm.org.cn/),点击“作者投稿”,按提示和引导注册账号并投稿。
2.2 投稿材料
作者须在收到收稿回执后提供单位推荐信、著作权转让协议、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授权书、作者贡献说明、利益冲突声明、基金项目批件、伦理审查报告等投稿材料,模板见杂志官网-下载中心。投稿材料齐全后,稿件方可送外审。
作者贡献声明应全面披露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如直接参与(研究设计、实施,数据采集、分析、解释)、文章撰写(起草文章、审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工作支持(统计分析,提供经费、行政、技术、材料等支持),以及其他有助于研究的贡献。
所有作者均应全面披露任何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研究受到商业资助视为具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如确无利益冲突也应声明。
基金项目批件为基金管理机构出具的正式批准书、项目立项通知书等,应清晰展示基金名称、项目编号、资助单位、项目负责人、资助金额、资助期限、基金研究内容等关键信息。编辑部将审查文中的基金名称和编号是否与批件一致,项目负责人或参与人是否为文章作者,投稿时间是否在资助期限内,文章内容是否与基金研究内容有关。
2.3 审稿流程
编辑部对文章初审,对原创性、创新性、科学性不足,不符合报道范围的稿件予以退稿。通过初审的文章至少送 2 名审稿人评审,同行评议遵循双盲原则。外审结果为退稿的文章由责任编辑向作者反馈退稿原因;外审结果为修改后发表/修改后再审的文章由责任编辑联系作者修改,修改过程将重复直至审稿人和编辑对文章满意为止。主编和编委每月召开终审会综合评审文章质量和修改情况,并作出是否录用的最终决定。
本刊编委和编辑投稿同样执行上述流程。文章的一切评审工作独立于相关编委、编辑及其研究小组。编委、审稿人、编辑应在文章发表前履行保密义务,不应参与本人及其家属、同事撰写文章的评审、编辑和录用决策。
凡在送审 3 个月内未接到处理通知,系文章仍在外审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请先联系本刊撤稿,严禁一稿多投。
2.4 查稿方式
请用已注册账号登录官网查询稿件状态,编辑部在收稿、修稿、审稿、录用、版面费收费、作者校对、刊发等环节会通过 E-mail 和微信公众号(请先扫码关注)通知作者。
2.5 编辑自由原则
本刊有权对文章进行文字修改及删节。
2.6 文责自负原则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文责自负。本刊所刊文章不代表主管、主办单位观点,除非特别声明。
2.7 相关费用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如在稿件送外审后撤稿,作者须支付文章处理费 500 元。文章录用后,作者须支付版面费(800 元/页)。文中如有彩图,作者须支付彩图费 600 元。本刊不减免版面费和彩图费。版面费和彩图费不影响编辑部对稿件的录用决策。
2.8 开放获取
本刊为开放获取(OA)期刊,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官网上线,可免费获取。
3 稿件准备
3.1 投稿论文检查清单
本刊遵循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的质量和透明度(EQUATOR)协作网和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等对生物医学论文报告规范性的要求。投稿前,请作者根据研究类型对照报告指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ONSORT 声明)、观察性研究(STROBE 声明)、系统综述(PRISMA 声明)、诊断准确性研究(STRAD 声明)、临床预测模型研究(TRIPOD 声明)、个案报道(CARE 声明)]的披露要求事先核查,以提高报告的规范性和文章录用率。
3.2 文章格式和撰写要求
3.2.1 正文字数 研究性论文、述评不超过 8 000 字,综述不超过 10 000 字,病例报道等短篇报道不超过4 000 字。
3.2.2 章节编号 文章各级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最多分 4 级,各级标题形式为 1、1.1、1.1.1、①。
3.2.3 文题 应简明、醒目、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英一致。中文文题以 20~25 个字为宜。
3.2.4 作者信息 作者姓名中英一致,分别置于中英文文题下。英文姓名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名间不加连字符。
作者单位中英一致,分别置于中英文作者姓名下。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单位名称(省级及以上单位详至二级部门)、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作者单位按作者姓名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如所有作者来自同一单位,则作者单位无须编号。如多位作者隶属于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则作者一级单位用相同编号,二级部门用不同字母标注。
在文章首页脚注中注明作者简介项,格式:【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姓名,E-mail。并列作者的简介均须提供,并在简介最后注明“并列第一作者”“并列通信作者”。
原则上,投稿后作者人数、顺序及单位不再变动,变更须提交变更材料(见杂志官网-下载中心)。
3.2.5 基金项目 在文章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名称和编号,格式:【基金项目】基金名称(基金编号)。多个项目请按项目级别由高至低排序。同一项目资助的多项研究,格式:【基金项目】基金名称(基金编号1,基金编号 2)。
3.2.6 摘要 研究性论文、系统综述、meta 分析采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部分。目的采用无人称写法,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方法须将关键点阐述清楚,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分组、数量等,调查、研究或实验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应列出关键性结果数据及统计学证据;结论应准确、明晰,只写本研究直接得到的结论,并与目的相对应。
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摘要的方法部分应包括检索数据库、检索词、偏倚研究等。述评、综述、病例报道、指南共识采用指示性摘要。综述的摘要应包括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方向总结、研究展望。指南共识的摘要应包括指南共识的主要意见、更新内容等。
系统综述、meta 分析、指南共识、临床试验的研究如已注册,应在摘要中披露注册号。中英文摘要一致,分别置于中英文作者单位下。
3.2.7 关键词 关键词从《医学主题词表》和《汉语主题词表》选用,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相关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以 5~8 个为宜,关键词间用分号隔开,应中英一致,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下。
3.2.8 引言 应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等,充分回顾既往研究情况,突出本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
3.2.9 对象(材料)与方法 应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流程(附研究对象筛选流程图),伦理审查情况(包括审查机构、批文号、患者知情同意、实验动物伦理审查“三证一表”编号),系统综述、meta 分析、指南共识、临床试验的研究注册情况,研究设计方案(如观察性研究是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还是横断面研究,是否采用自身配对、成组配对或交叉设计,临床试验的期别、盲法、质量控制措施),研究使用的药品、设备、仪器、试剂、工具等材料(注明生产厂家全称,国外企业还应补充国名)和操作步骤,研究观察的主要结局、次要结局。
3.2.10 统计学分析 应说明统计分析软件名称及版本号、数据类型、数据正态性检验结果、数据描述指标、数据组间比较的统计学方法、检验水准等。摘要、正文、图表的统计学结果应报告具体统计量和统计值。统计学符号用斜体,参见 GB/T 3358.1~3358.3—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常用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算术均数 xˉ、中位数 M、标准差 s、标准误 sxˉ、t 检验、F 检验、χ2 检验、相关系数 r、概率 P。
3.2.11 结果 应与方法一一对应,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基线数据等,以及方法部分提及的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数据。
3.2.12 讨论 应围绕研究结果展开,加强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的比较,探讨可能的机制或解释原因,说明研究的局限性,突出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对未来研究及公共卫生实践的意义。
3.2.13 参考文献 以近 3~5 年发表的原创性研究为宜。研究性论文、述评的参考文献不少于 20 篇,综述的参考文献不少于 30 篇。应引用一次文献(不推荐引用译文、文摘、转载及内部资料),避免引用国际掠夺性期刊/假期刊发表的文献、已撤稿的文献、人工智能(AI)辅助生成的文献,不推荐引用会议集中仅有摘要的文献。
正文和表格中引用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按在正文和表格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序号用方括号标于引用处右上角。参考文献表采用顺序编码制组织,参考文献集中著录在文后,著录格式参见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3.2.14 图表 图表不宜同时说明同一事物。强调事物的性状或参数变化趋势宜用统计图,强调准确程度宜用统计表。图表置于首次提及该图表的相应正文所在自然段落后。图表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注明图题、表题。图表的全部内容均须中英对照。
表格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号、表题排于表格上方,表注排于表格底线下方。表注采用右上角码形式,用小写英文字母按顺序编号。表格规范参见 CY/T 170—2019《学术出版规范 表格》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编排规范》(2020 年 8 月修订)。
插图应具有原创性,使用非原创插图应在投稿时提交授权书,并在图片上标记引用文献及图片来源。插图应大小、比例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高度与宽度以 5∶7 为宜,须提供可修改的源文件(xls、eps、png、pdf 等)。图号、图题排于插图下方,图例排于图内空白处,图注排于插图和图题之间。分图宜用大写英文字母编号,统计学等注释用小写英文字母按顺序编号。病理图、免疫组织化学图等显微照片应括注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如(HE 染色,×400)。电泳图应有 DNA 标志物或蛋白质标志物并标出标志物条带大小,不同泳道应用数字或字母标出并在图注中注释。使用地图应以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标准地图(http://bzdt.ch.mnr.gov.cn/)为底图,制图后应按《地图管理条例》在出版前报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并在插图中注明审图号。插图规范参见 CY/T 171—2019《学术出版规范 插图》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期刊编排规范》(2020 年 8 月修订)。
3.2.15 文字、标点符号 文字规范参《通用规范汉字表》。标点符号规范参见 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
3.2.16 数字、量和单位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物理量、计数及数据均用阿拉伯数字。数字的用法参见 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应使用(或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得多于 1 条,如 ng/kg/min 应用 ng/(kg·min)。组合单位符号的斜线和负指数幂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可用 ng/kg·min−1。量的符号用斜体,英文缩写作为量的符号时用正体(如 OR、RR、HR、95%CI),时间单位用符号表示(如 d、min、s)。量和单位的用法参见 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
3.2.17 数值、百分比的位数 百分比保留 2 位小数,统计量和 P 值保留 3 位小数。0 不写成 0.00,数量和构成比均为 0 时写成 0(0),统计软件得出统计量和 P 值为 0.000 的结果应写为 <0.001。
3.2.18 专业名词 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内容为准。药学名词用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通用名或化学名,禁止使用商品名。
3.2.19 缩略语 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采用中文全称(英文缩写)形式。对于微生物、细胞、核酸、蛋白、基因等特殊名词的缩略语,应在其缩略语后注明其属性。应避免在文题和关键词中使用缩略语。
4 伦理与法律问题
4.1 作者署名
作者须对论文的起草工作或对其重要内容进行批判性审查。通信作者须在投稿、同行评议及出版过程中主要负责与期刊联系。作者署名须同时符合以下 4 条标准:①对研究的思路或设计有重要贡献,或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②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关键性修改;③对将要发表的版本进行最终定稿;④同意对研究工作全面负责,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或诚信有关的质疑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不满足上述标准的其他贡献者可在文后予以致谢。AI 辅助技术和生成式 AI技术不应被列为作者。
在同等贡献的情况下,本刊允许设置 2 名并列第一作者、2 名并列通信作者。多中心合作项目须由至少 2 名通信作者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并负责确定各中心作者的署名和顺序。团队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注明团队名称,并在文末列出主要责任者的姓名和单位。
4.2 AI 辅助技术和生成式 AI 技术的使用
如在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使用了 AI 辅助技术和生成式 AI 技术,作者应在投稿时如实披露,并在投稿材料和文章中描述如何使用。作者对 AI 辅助技术和生成式 AI 技术的使用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使用条款,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审核并最终负责。
4.3 伦理审查
根据《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的健康相关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和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规定,以人为受试者或者使用人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开展的研究,包括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的生物样本、信息数据(包括健康记录、行为等)等科学研究资料的研究,无论是前瞻性研究、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研究,均须由作者所在单位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出具伦理审查报告扫描件。临床试验应在研究前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s://www.chictr.org.cn)注册。作者应确保受试者已签署受试者保护声明和知情同意书,并在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权,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遮挡面部、数据脱敏等)确保患者的个人身份不被泄露。涉及实验动物的实验研究,须经由作者所在单位的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提供“三证一表”(即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动物实验福利伦理审批表)扫描件。
4.4 勘误
文章发表后,作者如发现数据差错、表述问题等严重错误,请联系本刊编辑部并提交勘误说明,由编辑部核实后勘误。
4.5 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包括但不限于剽窃、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行为,具体定义参见 CY/T 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本刊在文章发表前进行多次学术不端检测和 AI 生成内容检测,检测复制比 >20% 的文章直接退稿,复制比 >10% 且 ≤20% 的文章请作者修改,直至复制比 ≤10% 后予以录用。如在发表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将对文章撤稿,通报作者所在单位,并将作者列入黑名单。
4.6 重复发表
本刊不接收已发表在其他刊物、已发表在全文数据库(如学位论文)的文章。文章于本刊正式发表前不可用于公众媒体宣传。
4.7 一稿多投
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凡一稿多投的文章一律予以退稿,并将作者列入黑名单。
4.8 版权许可
文章一经录用,作者须签署著作权转让协议,将著作权中的如下权利转让给本刊主办单位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专有使用权:汇编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表演权、展览权、放映权、翻译权、改编权、代理许可文献系统检索或数据库收录权。作者对该文拥有署名权、保持作品完整权、修改权。作者可以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禁止演绎 4.0(CC-BY-NC-ND 4.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en)协议许可下使用文章。未经本刊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摘编本刊已发表文章,也不可使用本刊版式设计。
4.9 稿酬
文章发表后,本刊将向作者支付稿酬,并向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赠送当期期刊各 1 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