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只有国际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主办单位官网:http://ha.sysu.edu.cn/(百度认证)
4、官网电话:020-84114831
5、官网邮箱:hshac@mail.sysu.edu.cn
6、出刊日期:半年刊,每年4月、10月出版。
7、已咨询编辑部,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
《歷史人類學學刊》徵稿啓事
【官网信息】
《歷史人類學學刊》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本刊發表具有人類學視角的歷史研究和注重歷史深度的人類學研究論文。
本刊為半年刊,定期在每年四月及十月在香港出版。
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所有發表之論文均須經兩名或以上評審人審閱通過。
本刊發表論文稿件一般不超過三萬字。書評稿件一般不超過三千字。
來稿請注明中、英文篇名、作者中、英文姓名、所屬院校機構、職稱、通訊地址、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等聯絡資料,並附中英文摘要各約300字及中英文關鍵詞各3至5個。
來稿通過電子郵件提供文本格式之電腦文件為準。
本刊不設稿酬,來稿一經採用刊登,論文作者將獲贈該期學刊五本,書評作者則獲贈兩本。
來稿文責由作者自負。
作者投稿前,請自留底稿。投稿後一般會在兩個月內接到有關稿件處理的通知。為免郵誤,作者在發出稿件兩個月後如未接獲通知,請向編輯部查詢。
本刊編輯部設在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繫方法如下
郵政地址:中國廣東省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學刊》編輯部
郵政編碼:510275
電子郵件:hshac@mail.sysu.edu.cn
電話:86-20-84114831
傳真:86-20-84112122
《歷史人類學學刊》文稿格式2024年2月採用
【官网信息】
一、來稿採用繁體字,請依題目、作者、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正文之順序撰寫。中英文摘要各以300字為限,中英文關鍵詞三至五個。中文使用MingLiu字體,英文及數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正文11號字,注釋10號。
二、每篇論文包含前言、結論,無論長短均需獨立為一節。中間各節請自擬小標題。
三、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格。獨立引文每行左右各縮排兩格,不另加引號。
四、引號統一使用「 」;單引號「 」內若需使用引號,則用雙引號『』。除破折號、刪節號各佔兩格外,其餘標點符號各佔一格。
五、正文注釋符號用阿拉伯數字標示,上標,號碼全文連續,如1、2、3……。
六、錯別字更正符號為(錯別字)[正確字],缺字增補符號為[增補內容],衍字標註符號為(衍字)。
七、傳統朝代年份用中文數字,並在正文第一次出現時標註西元紀年(引文內一般不標註,除非為引文原文), 如: 康熙十五年(1676)。為統一版式,正文所用數字除必須使用漢字數字的情況外,一般情況下使用阿拉伯數字(4位數以上亦不必加千位分隔符)。論文中所出現之重要相關人物,首次出現時請在括號內註明生卒之西元紀年。外國人名、地名及專有名詞均請附註原文。偶一提及之著名歷史人物如孔子、周公等,則不必述。
八、同一書籍、論文、檔案等只需在第一次出現時標明出版、期刊、版本、館藏信息,以後若用同一版本則可省略。
九、引用專書或論文,請用下列格式:
(一)中文書名、期刊名、報紙、劇本的符號為《》;論文篇名、詩篇、碑銘名為〈〉。學位論文採用《》,並注明為XX大學未刊碩(博)士論文。如:
1.鄭樹森,〈四十年來的工作小說〉,《聯合報》,1989年8月11日,版27。
2.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間的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未刊博士論文,1978),頁192。
(二)引用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若沒有出版日期,則注明“出版日期不詳”。如:
1.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頁156-159。
2.徐鼎新、錢小明,《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3.許毅等,《清代外債史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4.京族簡史編寫組編,《京族簡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頁84。
5.歐陽兆熊、金安清著,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
6.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8.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杜維運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第3冊,頁192。
(三)引用期刊論文:
1.以時間單位出版的刊物:作者,〈篇名〉,《刊物名稱》,年份,卷,期,頁碼。如:
汪毅夫,〈試論明清時期的閩台鄉約〉,《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9-25。
楊大業,〈明清時期北京回族世家——宛平改氏和大興金氏簡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頁32-38。
2.按卷期為單位出版的刊物:作者,〈篇名〉,《刊物名稱》,卷,期(年份),頁碼。如:
張兆和,〈中越邊境跨境交往與廣西京族跨國身份認同〉,《歷史人類學學刊》,第2卷,第1期(2004年4月),頁130—131。
3.引用期刊的刊名與其他期刊相同,應標注出版地點以示區別。如:
費成康,〈葡萄牙人如何進入澳門問題辨證〉,《社會科學》(上海),1999年,第9期,頁17—35。
(四)引用論文集論文:作者,〈篇名〉,論文集編者,《論文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引用文獻作者和文集編者相同時,後者可以省略;不同時,要分別標示。如:
1.宮崎市定,〈宋代宮制序說〉,載佐伯富編,《宋史職官志索引》(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63),頁16—22。
2.唐振常,〈師承與變法〉,《識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頁65。
3.中島樂章,〈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訴訟個案研究〉,國際徽學研討會論文,安徽績溪,1998年。
十、引證書信集、文件彙編及檔案彙編中的文獻,應標注原始文獻形成的時間。
1.〈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狀況報告〉,1927年10月,載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政治報告選輯(1927-1933)》(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頁20。
2.蔡元培,〈覆孫毓修函〉,1911年6月3日,載高平叔、王世儒編注,《蔡元培書信集》(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頁99。
3.岑毓英,〈攻破猓黑賊擒獲首逆折〉,光緒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載《岑襄勤公遺集•奏稿》(光緒二十三年刻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卷29,頁5—10。
4.夏國初,〈高潤堂〉,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都昌縣委員會文史委編,《都昌文史資料》,第8輯,2008年,頁223。
5.吾斯曼鐵木爾,〈哈密王族世系及其有關史實〉,載哈密市政協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哈密市文史資料》(內部資料,1988),第2輯,頁49。
十一、古籍注釋方法:
1.康熙《瓊山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職官二〉,頁1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4,〈則天皇后本紀〉,頁81。
3.藍鼎元,《鹿洲初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0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卷12,〈大埔縣圖說〉,頁897。
4.陳一松,〈為懇天恩賜留保憲臣以急救民疏〉,收入馮奉初,《潮州耆舊集》(香港:香港潮州會館,1980),卷19,頁336。
5.《明太祖實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卷155,洪武十六年六月甲戌,頁2411。
6.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卷23,〈詠史絕句序〉,頁410。
7.道光《浮梁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十二年刻本),卷首,〈舊序〉,頁17b。
8.高循鶴等纂修,《高氏宗譜》(1945年雙賢堂木活字本),卷21,頁77b—78b。
十二、西文書名採用斜體,如無法作斜體處理時,請在書名下劃線;篇名則採用引號 “ ”。
1.Stanley Brown, What Customers Value Most: How to Improve the Process That Touch Your Customer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5), 17-20.
2.David Faure,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Jean La Fontaine,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London: Tavistock, 1972).
4.James L. Watson, “Of Flesh and Bones: The Management of Death Pollution in Cantonese Society,” in Death and Regeneration of Life, eds. Maurice Bloch and Jonathan Par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78-180.
5.Ying-shih Yu, “O Soul, Come Back: A Study of the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Soul and Afterlife in Pre-Buddhist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 (1987): 363-395.
6.Peter Zarrow, “He Zhen and Anarcho-Feminism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4 (1988): 796-813.
7.Kao Ya-ning, Singing a Hero in the Ritual: Nong Zhigao and His Representation among the Zhuang People in China,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09.
十三、未刊手稿、函電、私人收藏等,標明作者、文獻標題、文獻性質、收藏地點和收藏者、收藏編號。如:
1.陳序經,「文化論叢」,手稿,南開大學圖書館藏。
2.「蔣介石日記」,毛思誠分類摘抄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3.「陳雲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縮微膠卷,莫斯科俄羅斯當代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藏,495/74/290。
4.「傅良佐致國務院電」,1917年9月1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北洋檔案1011-5961。
5.FO371/6666, Claim for reimbursement of expenses in consequence of raids committed on North East Frontier of 1919-1920, 25 May 1921,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29, 55.
十四、引用網絡資料示例:
1.西貢區議會,〈地區摘要〉,2005年1月9日,(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sk/text_chinese/welcom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