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科普│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现历程

2022/8/3 11:08:49  阅读:534 发布者:

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籍生物学家,遗传学的开创者。1865年的讲座以及1866年发表的论文中,他首次向大家介绍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该实验极富启发性,至今仍被用来教授遗传学。教科书简单地说,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来研究遗传规律。在孟德尔诞辰200周年之际,来自荷兰与英国的科学家联合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题为How did Mendel arrive at his discoveries?的文章,我们共同回顾他的一生,来看看他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1

孟德尔的目标和工作方法

1866年的论文中,孟德尔以极简的方式对实验进行了描述。他观察到两个不同表型的父母本正反交时,F1代表现出来的表型一致。因此孟德尔着力研究F2代以及后代的组成。然后,孟德尔强调了使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重要性。孟德尔描述了7对常用的豌豆性状:花的颜色、成熟豆荚的形状、未成熟豆荚的颜色、花的位置、茎长的差异、种子的颜色(黄色与绿色)和形状(圆形与皱纹)

2

加特纳的书为孟德尔的工作提供了知识背景

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德尔的灵感来自于卡尔弗里德里希·加特纳Carl Friedrich Gärtner1849年出版的关于植物杂交的伟大著作《植物王国杂交的实验和观察》。在这本书中,加特纳描述了大约10,000种实验植物的杂交。孟德尔的抄本中写满了注释,证明了他对此著作的仔细研究。在最后几页,孟德尔用12行注释记录了五种不同豌豆物种的特征。

3

孟德尔的基因学研究来自蔬菜育种计划

18617月,一篇报道赞扬了孟德尔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豌豆、豆类和黄瓜的产量和味道。由此可见孟德尔既有蔬菜育种计划,也有纯科学研究计划。

孟德尔生活的修道院里,有许多与动物饲养以及园艺相关的传统。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纯科学研究也可以来源于日常的植物育种活动。Beadle1965年提出,孟德尔可能不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就可以在他日常的杂交实验中得出种子性状(颜色和形状)呈现3:1分离比的结论。图3显示了F1植物中亲本P的种子颜色和形状不同。孟德尔可以在F1植物上对F2代的种子表型进行计数。其中,圆形豌豆与皱纹豌豆的比例分别为30:7,与3:1相接近,但显然需要更多F1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

在后续长达8年实验中,孟德尔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至少种植了24,000株植物。为了探究植物的其它性状是否也存在如此规律,孟德尔对豌豆7对性状进行再次分析,在F2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分离比总是接近3:1

其他研究人员也分析过豌豆的种子颜色和形状,但他们都没有揭示出3:1的分离比率。孟德尔熟悉实验测量和组合理论,并了解变化和随机性等现象。因此,孟德尔的成功与他对数字的敏感度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有密切关系。

4

细胞学理论

1854年,孟德尔的研究开始时,开花植物受精的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晰。当时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胚胎是在卵细胞与花粉管接触后,从卵细胞发育而来的。1858年,孟德尔的朋友约翰·纳夫Johann Nave做了题为“关于藻类的发育和繁殖”的讲座。纳夫提出最新的发现,藻类的有性生殖可能是一个雄配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虽然我们对纳夫的了解甚少,但很明显,纳夫的发现帮助了孟德尔对植物育种工作的探究。孟德尔提出,杂种植株产生相等数量的两种生殖细胞。其中一个花粉粒随机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导致形成一个细胞(现在的合子)

孟德尔遗传规律在问世之初一直被科学界质疑。因为孟德尔的理论推翻了当时颇受支持的“融合遗传”理论。直到1900年,即孟德尔去世16年后(他的论文发表35年后),荷兰、德国和奥地利的三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的实验,才分别重新证实了孟德尔定律,世界终于认识到了孟德尔发现的划时代的科学意义。可见孟德尔提出的观点比他的时代领先几十年,这使他成为遗传学的创始人。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现代遗传学的诞生。

参考文献:

1.Dijk PJ,et al.How did Mendel arrive at his discoveries?Nature genetic,266.

2. 傅继梁. 神父孟德尔的科学大师风采——纪念孟德尔诞辰190周年[J]. 科学, 2012, 64(4):4.

转自:植物科学最前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推荐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