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世界史领域权威布赖恩·M. 费根之笔重走地理大发现航路,四百年间九种非西方社会的兴衰,文明遭遇中非西方文明的哀歌。当欧洲第一次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时发生了什么?一部反思人类社会包容性与不平等的跨学科力作
大发现四百年
著者:[美]布赖恩·M.费根 著
译者:乔苏婷
定价:89.00
出版时间:2023.03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208-17812-0
本书是一部关于西方文明第一次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族群发生接触和冲突的大发现时代的迷人探索。国际知名考古学家布赖恩·M.费根利用原始资料和多学科的学术论著,勾勒出了欧洲文明与非西方社会初次接触的悲剧效果,阐释了作为其结果的种族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工业化国家与传统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分歧。这部开创性的著作覆盖了广泛的、关于多种社会的案例研究,包括科伊科伊人、阿兹特克人、塔希提人、休伦人、印第安人、塔斯马尼亚人、毛利人等。作者脱离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窠臼,为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多样性丧失而反思,可视为文化人类学、世界历史、历史考古学、民族研究或地方研究的优秀研究指南,也是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全球化前身的理想选择。
学者评论
布赖恩·费根徜徉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博观而圆照,以生动的笔调书写了大发现四百年史,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别样的、色彩纷呈的新世界。在知识世界的莾原里,《大发现四百年》自有它应得的地位与标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广智
无论欧洲中心论,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其危害性已为人们所认识,学术界越来越摈弃了这种观念。质疑西方中心的声音不仅来自非西方世界,而且更多的是来自西方内部。《大发现四百年》正是从实证角度反对西方中心的一本力作。——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世界史系教授 陈恒
书摘
四百年间九种非西方社会的兴衰,文明遭遇中非西方文明的哀歌
《大发现四百年》一书主要讲述了1488—1900年包括好望角的科伊科伊人、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人、新西兰的毛利人等在内的九种非西方社会,在与欧洲人接触的短期影响和两种文化冲突导致的长期变化所经历的文化变迁和社会、经济变革。在欧洲,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大发现时代。但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这通常意味着奴隶制、流行病、文化与种族灭绝,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从高贵的野蛮人,到低劣的食人族,从热忱的传教士,到无畏的探险者,甚至贪婪的商人……这是一个西方文明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在多种非西方社会建立统治,并期望这种支配能够永久保留的故事。而作者费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脱离“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对欧洲殖民史的实质进行了客观描述与深刻反思。本书的引进,能够帮助学术界和中文读者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全球征服积累原始资本的非人道现实,也能更深刻地说明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的必要性。
全面的史料与精美的插图,海量细节构筑历史的另一面
当欧洲第一次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时发生了什么?在全书开篇,费根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探险家马里恩·迪弗伦带领水手们在塔斯马尼亚南部的沙滩登陆,朴素的原住民迎接了千百年来第一个进入他们视界的外来者,从此拉开了悲剧的帷幕,这些原住民被早期的欧洲到访者认定为地球上最原始的族群,他们的后代在西方文明中只幸存了不到一个世纪。外来的欧洲疾病,殖民者的猎杀行为,在大发现时代这充满冒险的几个世纪中,屡见不鲜,非西方社会承受着惨痛的社会、文化、经济变迁,甚至是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破坏。从著名的詹姆斯·库克船长,到艾伦·加德纳船长、塞缪尔·沃利斯船长、尼古拉·博丹船长,再到“贝格尔号”的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大航海时代留下了诸多传奇冒险家的名字,却鲜少记下被征服的他者的姓名。但费根却以海量细节构筑了历史的另一面,站在他者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九种非西方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全面征服中,或做出了调适,或做出了妥协,或彻底沦陷,由此产生的不同命运。
好望角的科伊科伊人在两种文化的相遇与冲突后,迅速衰落,并且成为早期欧洲人观念中野蛮人的缩影,沦为社会底层。美洲的阿兹特克人遭遇了宗教与文化的灾难性冲击,人口被大量削减,社会秩序瓦解。亚洲的日本人因欧洲文明的接触而深刻改变,但在设法适应后作为国家出现在主流社会。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人虽然成为欧洲人心目中天堂与高贵野蛮人的传说,在欧洲社会风行一时,却终因信仰转变导致价值崩塌,被欧洲文化彻底同化。塔斯马尼亚的范迪门人则因残酷的欧洲殖民、种种使其“文明”的手段、疾病而遭遇种族灭绝。美洲南端的火地岛人成为传教士的试验地,其传统生活方式被瓦解,再加上传染病肆虐,濒临灭绝。加拿大东部的休伦人,一方面因为对欧洲贸易商品的过度依赖受制于法国人,另一方面由于欧洲疾病丧失了超过一半的人口。北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同样因为西方文明的全面入侵,导致印第安社会结构及传统生活被瓦解,人口急剧下降,最终被弱化为社会边缘角色。新西兰的毛利人则在多年的反抗与战争后寻求适应,其中的幸存者沦为新社会边缘穷困且受压迫的少数群体。为悉数这九种非西方社会的命运,还原历史的另一面,费根在撰写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上百种著述,并且收录了74张精美插图与地图,此次中文版全部做了保留。
反思不平等与包容性,探索对现代社会的启发与教训
若站在欧洲到访者的立场,大发现时代毋庸置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直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对原始的、落后的、野蛮的非西方社会的一次全面碾压,无论是智力还是情感,非西方族群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人且被判定为存在之链的底端。因探险与殖民所盛行的偏见与习见不断被固化,在“经济发展”或“现代化”的伪装下,灾难性的改变被强加于人,持续影响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国家都总是设想着部落社会最终会被更强大的政体完全整合同化,无论人类将付出何种代价。从维多利亚时期作家笔下的“废弃世界中衰弱的幸存者”,到被当成“忙于用奇特、原始和异国风情的方式去娱乐观光客的微笑着的、友善的本地人”而隔绝在人类动物园,满足时人的好奇心,某种人类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层与等级观念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以至于长期以来,不平等成了把整个社会、文明甚至帝国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
然而,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不存在让不同文化或民族背景下的族群走向和谐关系的简单道路,来自其他社会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有能力表现出对人类生活的高度尊重,一个更多元、包容、公正的社会,必须通过允许人们在文明中表达他们的多样性来达成和谐。费根呼吁我们必须从《大发现四百年》所讲述的悲剧故事中吸取教训,从神话中的伊甸园到在人间寻找天堂,再到高贵野蛮人的乌托邦,直至幻景破灭,高贵的野蛮人被弃之如敝履,欧洲人和他们接触的众多非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关系,文化变迁的进程持续影响着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人类能否真正超越对他者的偏见,摒弃不平等的固有观念,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亦不乏世代相继的关切根除不公正和为所有人创造美好世界的志士。或许这一次,我们已拥有足够的同伴来反抗陈旧的、有关不平等和种族主义的恶行,准备好把我们的思想转化为共同的行动。诚如费根在本书的结尾所言,“或许某天,人类将能在地球上创造至少一部分公正的社会”。
时至今日,不同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冲突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大发现四百年》一书在欧美自1984年出版至今,仍是学界一部学生用以学习和探索现代社会背景的理想教材。费根在书中从西方内部发出质疑西方中心主义的声音,进行了批判与自我审视,警惕文明冲突论与文化偏见论,呼吁构建一个更平等与多元化、去西方中心的世界。通过九首非西方文明的哀歌,费根勾勒出一幅大发现时代的全景图,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由幕后推至台前。书中记载了通往各地的详细航海路线、发现的地理位置、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欧洲各国社会的影响,都对我们了解近代以来世界秩序的形成、殖民与帝国主义、世界贸易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书中对地理大发现以来各个非西方社会的宗教活动、人口演变、风俗习惯、文化与秩序所进行的细致且全面的研究,也为国内学者和读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参考信息。
作者/译者简介
布赖恩·M.费根(Brian M. Fagan),世界顶级的考古学家,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史研究权威。费根出生于英国伯明翰,曾在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学习考古学,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荣誉退休教授。著有多部畅销书和考古学专业大学教科书,并主编了《牛津考古学指南》。曾获美国考古学协会“公共教育奖”“主席嘉许奖”,专业考古学家学会“杰出服务奖”。目前国内已引进的作品包括《世界史前史》《考古学入门》《床的人类史》《小冰河时代》《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掠夺尼罗河》《洪水、饥馑与帝王》《大暖化》等。
乔苏婷,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爱好文字工作,曾担任人文领域公众交流平台栏目编辑。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大发现四百年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张广智)
前言与致谢
作者自序
第一部分 大发现时代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好望角的科伊科伊人
第三章 阿兹特克人
第四章 西班牙征服的结果
第五章 旭日之国
第二部分 影响
第六章 大灭绝
第七章 高贵的野蛮人:塔希提人
第八章 范迪门人
第九章 “高贵的野蛮人是条狗!”
第十章 上帝的话语
第十一章 火地岛人
第十二章 大地尽头的传教士
第三部分 互联性
第十三章 皮草与火器:加拿大东部的休伦人
第十四章 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
第十五章 毛利人
第十六章 新西兰的殖民
第十七章 不平等的遗产
资源指南
参考文献
索 引
感谢上海人民社·世纪文景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