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名门,《孙子兵法》当代权威
还原《孙子兵法》的原貌
《孙子兵法十八讲》首次出版
《孙子兵法译注》新增题解与札记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
书名: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
作者:黄朴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字数:400千字
定价:139.60元
ISBN:978-7-5339-7157-1
《孙子兵法译注》的内容,包括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题解、注释、翻译、札记和附录等。其中题解概括了各篇的中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基本特色;札记是黄朴民老师对《孙子兵法》的一些独到心得;附录则有郑友贤的《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史记》孙子本传,以及历代名家评孙子。
《孙子兵法十八讲》的主要内容是黄朴民老师对古今兵家脉络的梳理,以及从《孙子兵法》的渊源、思想性、版本学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是黄朴民老师几十年以来研究《孙子兵法》的心血结晶。
特点
1.师出名门,《孙子兵法》当代权威。黄朴民是《百家讲坛》《孙子兵法》的主讲人,师承章太炎。译注的《孙子兵法》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推荐,《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孙子兵法》的整理者,《孙子兵法》当代权威。
2.还原《孙子兵法》的原貌。“不战”还是“慎战”?揭露阅读《孙子兵法》的常见误区。
3.《孙子兵法十八讲》首次出版。包含了黄朴民钻研《孙子兵法》几十年的心血结晶。追本溯源、通盘解析《孙子兵法》。
4.《孙子兵法译注》新增题解与札记。题解提纲掣领,概述每篇的主要意旨,兼负导读之责。札记阐述作者的独到心得,并针对篇目中的一些疑难点、争议处条分缕析。注释详尽,一目了然。
5.赠品独特丰富。2张思维导图轻松读懂《孙子兵法》;1本古代军事图册;2枚虎符书签,一正一反,沉浸式体验古代将领调兵遣将的严肃与慎重;1张汉简《孙子兵法》明信片。
书摘
坚持阅读中的三个原则
首先,是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南宋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战前的准备工作,战略计划的制订,战役程序的组织,战术手段的运用,以及行军、后勤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作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辨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展开,以战争规律为立足点。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方震等《孙子浅说•绪言》)不少研究者曾根据《孙子兵法》的内涵文义,从逻辑上努力梳理过全书的思想脉络和内在联系。如支伟成编的《孙子兵法史证》,其卷首《孙子篇目述义》就这样分析十三篇的逻辑递进关系:“《计篇》第一,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当先计及之,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作战篇》第二,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谋攻篇》第三,计议战备已定,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日本学者山鹿素行也认为《用间篇》与《计篇》的前后呼应,是全书浑然一体之标志,“《始计》《用间》在首尾,通篇自有率然之势”。应该说,这是正确理解孙子十三篇思想及其价值的通衢捷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理解。
其次,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戴溪《将鉴论断•孙武》有云:“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在孙子看来,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无数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但是,对这些兵学原则,又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否则就是拘泥僵化,胶柱鼓瑟。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即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虚实篇》)。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战对象形形色色,如果执一定之规,应无穷之敌,不知变通,机械保守,那一定会招致败绩,沦为笑谈。如同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所言:“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历史上学《孙子兵法》、用《孙子兵法》的人多了去了,可是,有不少人由于不懂得这个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有让《孙子兵法》帮助自己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建功立业,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将,沦为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国时的马谡,他对《孙子兵法》可谓是熟稔于心,倒背如流,其在街亭之役中,行军布阵,处处遵循《孙子兵法》的要求:《孙子兵法》中说军队屯驻宜“视生处高”,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就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他忘了自己的对手乃曹魏宿将张郃,而拘泥《孙子兵法》的教条,输得连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
由此可见,今天读《孙子兵法》,关键是要做到既能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真正做到《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中所主张的那样:“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不把兵法原理当作教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与时俱进,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明新的理论、新的战法。表面上看你做的事情跟兵法原理好像不相符,实际上却与兵法原理的核心精神相吻合,这才是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境界,也是现代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争取主动的根本前提。
最后,是要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孙子兵法》是一部成书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兵学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还为人们所热爱、所阅读,自是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而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价值。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像在理想层面的“求全”和在操作层面的“取偏”,就是孙子朴素辩证思维理性的表现之一。
作者简介
黄朴民,历史学博士,师从王仲荦和杨向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3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导,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他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著名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孙子兵法》。其所译注的《孙子兵法》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推荐,与他人合著的《中国兵学思想史》获第四届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
目录
《孙子兵法译注》目录
凡例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一:孙子本传
附录二: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
附录三:历代名家评孙子
《孙子兵法十八讲》目录
001/导言:怎样读《孙子兵法》
018/第一讲独领风骚:中国兵家的前世今生
046/第二讲先秦兵学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073/第三讲秦汉以降的兵学流变与“武经七书”的编纂
093/第四讲《孙子兵法》成书的历史契机
104/第五讲笼罩在《孙子兵法》身上的几个谜
116/第六讲先秦兵学的地域特征与《孙子兵法》的吴文化色彩
128/第七讲“运筹于帷幄之中”:孙子的制胜之道(上)
145/第八讲“决胜于千里之外”:孙子的制胜之道(中)
153/第九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制胜之道(下)
174/第十讲“五德”兼备:孙子的将帅素质论
188/第十一讲“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的治军思想
199/第十二讲“杂于利害”:《孙子兵法》的利弊得失观
214/第十三讲殊途同归:中西方军事学宗旨与原则的共通性
236/第十四讲《论语》《孙子兵法》的异同与互补
246/第十五讲“柳暗花明又一村”:竹简本《孙子兵法》的价值
261/第十六讲“别开生面”:也说竹简本《孙子兵法》佚文
271/第十七讲“青山遮不住”:《孙子》的著录、流传及版本
280/第十八讲《孙子兵法》的篇序以及内在逻辑
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