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卢文超:《作为互动的艺术: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研究》
2023/3/29 14:31:26 阅读:211 发布者:
新书推荐
书名:作为互动的艺术:霍华德·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研究
作者:卢文超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82807
页数:276页
开本:16开
字数:300千字
内容简介
霍华德·贝克尔是美国艺术社会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艺术界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切入,深入探析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渊源,具体内涵和学术意义,并且将其置于与西美尔、丹托、迪基、卢卡奇、戈德曼、布尔迪厄等的比较中,呈现出他注重集体互动的理论特质,并且总结其优长与缺陷,由此讨论它对中国艺术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卢文超,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理事等。曾赴美国西北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艺术社会学、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美文艺社会学思想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多项,译著有《艺术界》《创造乡村音乐》等多部,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艺术学理论》等全文转载十余篇次,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多次。
目 录
导论 当艺术与社会学相遇
一、贝克尔及其艺术社会学
二、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的双重属性
三、本书研究策略
上编 社会学之眼看艺术:贝克尔艺术社会学理论要义
第一章 从艺术家的个体性到集体性
一、贝克尔的《艺术界》
二、艺术界中的合作与冲突
三、从个体天才到集体互动
第二章 符号互动视角中的艺术
一、符号互动论
二、作为社会建构的艺术品
三、参与“内在对话”的艺术家
四、遵守惯例与违背惯例
五、互动的多样性
六、从符号互动论看艺术
第三章 标签理论:从越轨到艺术
一、越轨和艺术中的两种名实不符
二、规范执行者和规范制定者
三、《局外人》和《艺术界》之关联
第四章 美学问题的社会性质
一、艺术家的四种类型
二、艺术和手工艺之区分
三、艺术变迁的组织根源
四、作为社会进程的艺术名声
第五章 艺术社会学炼金术及其社会批判意义
一、贝克尔的艺术社会学炼金术
二、贝克尔的社会批判性
三、社会不中立的原因与影响
下编 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以贝克尔为中心的比较
第六章 对于艺术的美学与社会学理解:西美尔和贝克尔之学术关系
一、从西美尔到贝克尔的社会学谱系
二、西美尔和贝克尔的艺术观念
三、西美尔走向贝克尔式艺术观念的契机
四、西美尔的多重顾虑
五、西美尔和贝克尔的相互审视
第七章 艺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丹托、迪基与贝克尔的艺术界
一、两个“艺术界”
二、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圈
三、贝克尔对丹托和迪基的批判
四、两个艺术界的相互审视
第八章 “艺术-社会”学与“艺术-社会学”:贝克尔与传统艺术社会学的比较
一、传统艺术社会学的基本主张
二、超越艺术反映论
三、超越审美介入论
四、超越文本中心论
五、贝克尔式“艺术-社会学”的问题
六、艺术社会学的两难困境及解决之道
第九章 是一场什么游戏:布尔迪厄的文学场与贝克尔的艺术界之比较
一、零和游戏和游戏
二、游戏参与者
三、游戏中的艺术家类型
四、标签与定义
五、“谁和谁合作”与“谁主导谁”
结语 贝克尔的艺术社会学及其中国意义
一、比较视野中的贝克尔
二、艺术哲学与艺术社会学
三、艺术社会学与中国语境
附录1 社会学和艺术:霍华德·贝克尔专访
附录2 论艺术作品自身
参考文献
后记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