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书讯80 |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4种
2023/3/28 17:23:55 阅读:120 发布者:
哲学
实践哲学文集
(莱布尼茨文集·第8卷)
[德] 莱布尼茨 著
段德智 编译
ISBN:978-7-100-21925-9
内容简介:
《实践哲学文集》为编译者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莱布尼茨文集》的翻译与研究”的一项阶段性重要成果,列为《莱布尼茨文集》第8卷。亚里士多德虽然建立起了以“伦理学”和“政治学”为基本内容的“实践科学”或“实践哲学”,但他却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论哲学”高于“实践哲学”的理论公式。在西方实践哲学史上,莱布尼茨的一项重要功绩即在于他首次向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公式发出挑战,不仅提出了“实践哲学高于和重于理论哲学”、理论哲学只不过是实践哲学的“引论”的原理,而且从“理性”“自发性”和“偶然性”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角度对其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做了相当细致和深入的阐述,对其实践哲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学科——“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做了高屋建瓴的说明。莱布尼茨的实践哲学思想是西方实践哲学史上的一块重要高地。
作者简介:
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广泛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哲学上,莱布尼茨和笛卡尔、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他还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大量著作。
译者简介:
段德智,武汉大学首批二级教授与武汉大学首批驻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唯理论与经验论、中世纪哲学、死亡哲学、生存哲学与宗教学原理研究,尤其致力于托马斯·阿奎那和莱布尼茨哲学的翻译和研究。
文化
爱丁堡艺术节
战后英国的文化与社会
[英] 安吉拉·巴蒂 著
李逸君 译
言予馨 审校
ISBN:978-7-100-21894-8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研究爱丁堡的年度国际大型艺术盛会的起源和发展的作品。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及由它所激发的艺穗节——自1947年创办以来,一直是无数“文化战争"的中心。从一开始,爱丁堡艺术节就试图用文化来促进欧洲文明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爱丁堡艺术节被提请申报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作者探讨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的实践和意义、审查制度、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和道德的意义等问题,同时对于不同时期针对这些问题所展开的辩论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安吉拉·巴蒂 (Angela Bartie),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口述史中心研究员,现为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史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1940年以后的苏格兰文化和社会变革,特别关注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文化政策和艺术节的发展历程。《爱丁堡艺术节》是她的主要著作,另曾与埃莉诺·贝尔(Eleanor Bell)合编了《国际作家会议回顾:1962年的爱丁堡》(The International Writers’ Conference Revisited: Edinburgh,1962)一书。除了以上作品之外,安吉拉·巴蒂还在60 年代艺术研究、格拉斯哥青年帮派,以及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口述史等领域颇多著述。
译者简介:
李逸君,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学士,圣彼得堡大学管理学硕士。
经济学
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臧旭恒 等著
ISBN:978-7-100-21646-3
内容简介:
《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关注的是现代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消费和投资。作者通过对居民消费、资产变动情况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建立了包括居民消费、资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书中对预防性储蓄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风险厌恶理论和保险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探讨。同时,作者始终将分析过程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城乡居民资产构成和消费构成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作者简介:
臧旭恒,经济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国家与区域财富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产业经济评论》主编, 《南开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学术委员会(编委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文学
屈原及楚辞研究
方铭 著
ISBN:978-7-100-20645-7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屈原的作品及精神一直滋养着后世文人。“楚辞”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诗歌样式,“楚辞”奇文郁起,启发着历代文学作品。
本书从身世论、作品论、思想论三个方面分析了屈原的精神文化价值。作者于楚国世系中考辨屈原生平,结合史料认为屈原被“放流”并非刑罚意义的“流放”。同时,作者依次分析《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的艺术特色,探讨屈原精神的现代意义。作者不仅还原历史中的屈原,还关注后世对屈原的诠释,揭示屈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精神价值。
作者简介:
方铭,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等。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学、诸子、辞赋研究。主要著作有《战国文学史》《楚辞全注》《方铭孔子暨儒家文化研究文集》等20余部,主编的书籍有《中国儒学文化大观》《诗骚分类选讲》《<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等 10 余部,并发表论文200余篇。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