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700年前的“瘟疫之殇”:摧毁中世纪欧洲文明的生物恐怖

2023/3/17 17:40:37  阅读:143 发布者:

瘟疫在我国史料早有记载,《礼记·月令》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古代对瘟疫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四季皆有可能发生。探究其原因,史料记载这皆因时令的不正常所致,也就是“非时之气”。

  

黑死病到来的标志

134710月,一支热那亚舰队驶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港。舰上船员已是病入膏肓。有的已撒手人寰,剩下的则奄奄一息,都是因为得了一种来自东方的病。

墨西拿港的掌权者想对整支舰队进行检疫隔离,但为时已晚。引发疾病的不是人,是老鼠和跳蚤。缆绳刚在码头系紧,它们便携着病原被冲上了岸。短短几日,瘟疫在墨西拿港及其周围的农村地区蔓延开来

  

300页就可以了解黑死病

如今“鸟嘴医生”的形象正是后人最具代表性的想象,象征着人们对黑死病的迷信和恐惧。14 世纪本就因百年战争、大规模饥荒而世道惨淡,再加上黑死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翻开这本书,它将快速带你进入13471351 年的平民世界。作者戈特弗里德以侦探般的观察力开展历史研究,论及黑死病的基础、成因、过程、后果和其他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史,和它们对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性影响。

他有力的论据和清醒的判断并不过时,解释了400年鼠疫再燃的欧洲如何重生,对于任何想要快速了解黑死病和封建时代生活的人,都十分有益。

  

   出版四十年后

仍被引为“学界共识”

作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如何肆意地摆布人类。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以轻快刺激的风格描述了瘟疫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医学界的影响。

——《亚特兰大月刊》

戈特弗里德对黑死病的审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以及我们最黑暗的过去。

——《波士顿环球书评》

  

强调环境论的黑死病研究专著

我们只有将黑死病和第二次瘟疫大流行置于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将其视作那场长达300年的生态危机的一部分,方能更好地理解。

强调环境因素并不意味着置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于不顾,而是力求从一种更加均衡的视角出发来阐释啮齿类动物种群、气象条件及冒险商人这三大因素在流行病传播中的作用。

类似地,研究13 世纪末期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同时,调查降水量和土壤营养水平的变化、探究农民所种植的庄稼种类以及他们的财产继承方式,亦同样重要。

  

剔除根深蒂固的错误解读

诸多史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黑死病造成的巨大死亡人数上。然而,人口的恢复能力足以应对单次打击,即便是像黑死病这般猛烈的打击,一次不会带来灭顶之灾。

引发一系列巨变的是,第二次瘟疫大流行中后续接二连三的疾病爆发。

“黑死病”一词是在1550 年前后首次被用来指代1347-1351年期间的流行病。中世纪时期,人们将其称为“疫”,简单又形象。到15 世纪,任何一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灾难、流行病等从广义上来讲都是“疫”。

疾病

让生活杂乱无章

面对巨大的冲击,生活变得杂乱无章,日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也一下子不见了踪影。大多数人根据需要物尽其用。

他们没有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而是四处走动,有的手持芬芳馥郁的药草,有的则拿着各式各样平时常闻的物品,认为气味是提神醒脑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在充满腐败、疾病、药物恶臭的当时。

在这些人眼里,抵抗鼠疫的最佳方式便是远离病原。他们离开了这座城市(佛罗伦萨),离开了自己的房屋宅邸,离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甚至抛下了自己拼搏而来的一切,去寻找这个国家的另一片净土。他们说,末日即将到来,没有人理应再待在原地。

兴起

亡人艺术

中世纪早期一直到鼎盛时期,人们都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事实,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绝不会时时刻刻将死亡放在心上。葬礼往往在普通公墓举行,装修豪华的坟头极为罕见。

黑死病让这一切都变了样。葬礼成了节日庆典,成了人的一生中最盛大的事件。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就会刨地挖坟,这样“人人离世后才都能有长眠之所”。

鼠疫疫情结束后,立葬礼纪念碑、制死亡面具模型成了常态,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惨死的尸体骨架周围本该覆盖寿衣的地方盘着毒蛇巨蟒,甚至直接从骨头里钻出来。

尸体脸上挂着令人脊背发凉的露齿微笑。荷兰的墓地里,尸体全身赤裸,双手紧握,双脚发僵,口腔大张,肠子里满是蠕虫,场面极为可怕。

相较以前的岁月静好,死亡是充满痛苦的,面对逐步逼近的死神人们不禁颤抖不已。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亡人艺术”(ars moriendi)的兴起,尸体和死亡成为文学艺术最重要的主题。

医学

走向现代的萌芽

黑死病带来的影响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它摧毁了现行的医疗制度,并催生了现代医疗制度。中世纪鼎盛时期,该体制运转良好,躲过了大多数致死性极高的流行病。

鼠疫来袭前的医学主要植根于希腊的哲学理论。整套知识体系都建立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著作之上,面对14 世纪欧洲产生的新疾病一筹莫展。大多数内科医生也未经历解剖学和病理学的专业训练,而多数外科医生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1348 年法国的腓力六世国王向巴黎大学医学院的教师们寻求医治鼠疫的医疗建议时,得到的答案无异于望梅止渴。

面对包括鼠疫在内的新发感染病,旧体制不再适用。医生们对新问题的响应带来了诸多变化,进一步促进了16 世纪现代临床医学的演进发展。

巴黎医生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写下的论文,不仅留下了医学方面的信息,还有对欧洲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生活及心理活动的深刻洞见。

黑死病一步步使中世纪的医学陷入危机,又进一步刺激了职业化的发展、外科学的崛起、公共卫生和卫生体系新法律的诞生,以及医院的发展。医院不再仅仅是隔离病患的场所,还被赋予了治愈疾病的使命。

病毒

是否大发慈悲放过了我们

历史何其相似?疫情扩散与种族歧视、谣言、政治动荡相伴相随,亲身经历了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

如今甲流频发,未来是我们终将战胜病毒,还是病毒大发慈悲放过我们?

不如一起阅读学者们对于黑死病的“后见之明”,了解世界最黑暗的过去,寻觅当代社会复苏的契机。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