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州郡是最重要的地方行政设置。唐朝初年,魏王李泰的《括地志》,分天下为三百六十个州;中唐时杜佑的《通典》,则分天下为三百二十八个郡。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州刺史或郡太守,在唐代官僚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频繁出现在唐代诗文和各类典籍文献中。唐代的刺史(太守、尹),数量庞大,任职情况复杂,变动较多,却缺少完整、系统的文献记录,给相关研究带来很大不便。因此,确定每一个州的历任刺史,每一个郡的历任太守,考证他们的任职时间和年限,厘清他们的行踪和事迹,对整个唐代文史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唐刺史考》(全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给自己确立一个小目标:
写《唐刺史考》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从事李白、李商隐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及其交游的考证工作时,感到最困难的是,经常遇到诗文和其他各种典籍中出现某州某使君、某郡某太守等,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仕历,因此无法确定作品的年代,从而难以理清作者的行踪。当时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唐代职官的著作,已有《新唐书·宰相表》《唐仆尚丞郎表》《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唐方镇年表》等,这些书对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但是,诗文和各种典籍中出现得最多的,也是唐代文史研究工作者最迫切需要知道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太守、尹),却无人考订撰述成书。究其原因,盖此项工程面广量大,难以于短期毕功。清人劳格曾尝试此项工作,但毕生只完成一篇《杭州刺史考》,可见难度之大。出于对此研究的浓厚兴趣,我当时竟不自量力,不揣謭陋,暗下决心,以承担此项工程为己任。谚云: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我乐在其中,夜以继日地从各文献典籍、石刻拓片中钩稽资料。我还曾多次到西安碑林、昭陵博物馆、洛阳关林、开封博物馆等地累日累月看石刻,搜集刺史资料,制成数以万计的卡片,然后进行排比考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撰成了一部有关唐代地方行政长官的著作——《唐刺史考》。
《唐刺史考》海外版,香港中华书局1987年版
在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我得到了卞孝萱先生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业师孙望先生、徐复先生和学界前辈程千帆先生经常予以关心和指导。朱金城先生、傅璇琮先生和周勋初先生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1987年2月,《唐刺史考》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海外版也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香港分局联合推出。《唐刺史考》出版后,即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唐刺史考》荣获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35年,从《唐刺史考》
到《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
此后的十多年里,随着一些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尤其是新出土的石刻、墓志文献的汇编和出版,我对原书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大量的新文献,在考订和甄别无误后,补入原书。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界朋友热心帮助,或提供新的文献,或匡正指谬,使原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在新增唐刺史数据近两千条、订正原书讹误一百多条之后,《唐刺史考全编》于2000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出版,还新增了当年《唐刺史考》未来得及附上的《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姓名索引》,方便研究者查阅使用。
《唐刺史考全编》(全6册)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唐刺史考全编》书名中的“全编”,还是让我有一些顾虑的。本书出版后,一些新的文献,尤其是墓志,陆续出土或被整理、公布出来,如《洛阳新获墓志》,其中即有多位唐代刺史的资料,《全编》未收,这些都需要增补进来。同时,我也发现书中的个别错误,需要修订。根据这些新发现的唐代刺史文献,我先后撰成《〈唐刺史考全编〉订补》(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唐刺史考全编〉补遗》(载《李白与唐代文学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以补充、完善《全编》。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增补,增补新发现的刺史姓名及其材料,增补已有刺史的重要新材料;二是订正,订正刺史的任职年限和名字。这次《唐刺史考全编》增订,也被吸收进来。
《全编》出版之后,同样受到学界的关注,也陆续刊发了一些订补文章,一些学界朋友也提供了新的线索,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个别增补刺史的材料,错误很多。如有学者根据黄季常墓志中有“其先江夏太守”一句,即谓“黄季常之祖在德宗贞元间曾任江夏太守”。唐代江夏乃鄂州治所,贞元间鄂州为节度使驻地,其时根本不称江夏太守,而其时鄂岳节度使兼鄂州刺史,历历可考,黄季常之祖根本不可能插入。类似的错误,本书不会采纳,但也不便一一指出。又如《文博》2002年第2期《唐刺史考增补》一文称:“权道璋,开元末年,郢州刺史。见《唐故神策军先锋特将兵马使权季墓志铭》。”经核查该志,明明写的是“诏追赠先考道璋郢州刺史”,是道璋死后的赠官,不能用来说明其生前为刺史。类似的错误甚多。还有一些材料,按照本书体例,已明确说明不收。如所谓“执失州刺史”“太郡太守”等,唐代根本没有执失州,也没有太郡,如果有,必为羁縻州,而羁縻州的刺史,本书《凡例》已明确说明是不收的。
程千帆先生题签
随着有关唐刺史的新出土文献的陆续发现,《全编》仍然有继续增补和订正的空间。但因为本人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近些年来学界新发的关于《全编》的订补文章,都已认真拜读,但已没有太多精力逐一核订正误,为稳妥起见,本次修订没有收入。有热心的朋友把这些文章做成索引,先后发在网上,亦在此感谢。胡耀飞君对相关文章做了汇总,本书也将其作为附录,罗列于书后,以供研究者索骥之用。此前书后所附两种索引,以四角号码顺序排列。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使用习惯,现改为以音序排序。
《唐刺史考》《唐刺史考全编》的先后出版,得到了江苏古籍出版社和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多年以来,相关文献的增补和订正,友人陶敏、陈尚君、蒋寅等诸位教授和荣新江先生,给予许多帮助,或提供新的资料,或匡正拙撰中的讹误,让我大受教益。近年,朱玉麒、胡可先君又帮助我找到了一些新的唐刺史数据。一些学者的补遗文章,其中有价值的合理意见也予以采纳。对这些友朋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两书出版后,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许多著名学者撰写评介文章,给予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深为感激和惶愧。在此,谨向这些先生表示谢意。尤其要感谢的是,傅璇琮、卞孝萱两位先生为《唐刺史考全编》赐序,对全书不乏溢美之词。两位先生已先后作古,让人不胜唏嘘。
《唐刺史考》最早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35年后,《唐刺史考全编》的增订本又将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半个多甲子的岁月,一个堪称完美的轮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术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回顾从《唐刺史考》到《唐刺史考全编》再到此增订本的出版历程,让人深感“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新的文献会陆续发现,而本书进一步的全面增订,以俟来者。
·本文选自《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前言、自序,内容有所删减调整,标题为微信编辑重拟。
《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全6册)
郁贤皓 著
2022年12月1版
ISBN978-7-5506-3794-8
定价:1280.00元
精装32开,繁体横排
内容简介:
刺史(太守、尹)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长官,也是唐代诗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职官名,在唐代制度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领域,是文献阅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书在遍求各种文献典籍、出土石刻拓片的基础上,增订内容,修正讹误,参互排比,勾稽考订,汇编成书。本书以州为单位,以时代为经,人物为纬,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历任刺史(太守、尹),将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十五道328州郡刺史可考者,网罗殆尽,统于一编。并附有《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名索引》,便于研究者使用。本书无论是体例的明晰性,资料的穷尽性,考证的缜密性,还是对唐代州郡长官搜辑的全面性,都堪称唐代职官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郁贤皓,1933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现任古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著有《李太白全集校注》《李白丛考》《唐刺史考》等。2021年,郁贤皓教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李白全集注评》入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的“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书目”。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