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烧脑神作,登上高校推荐书目:虚拟世界都是真的!

2023/3/14 8:47:35  阅读:13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信出版 ,作者阿信

在豆瓣热门科普图书排行榜第二的位置上,端坐着评分高达9.4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出版25年来,这本横跨数理逻辑、认知科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的作品,因过于烧脑,而被封为“传奇神书。”

其作者,便是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者侯世达。

不过今天,阿信要为你介绍的主角是侯世达的高足,大卫·查默斯。

大卫·查默斯

从人生经历来看,他比自己的老师更为传奇,研究领域更是跨越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物理学和技术,以及语言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作为当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202212月,大卫·查默斯的扛鼎之作《现实+:每个虚拟世界都是一个新的现实》中文版一经上市,就被国内众多高校的学者列上了课程的推荐书目。

虽然好评如潮,但不少小伙伴还是反映:像他老师的书一样,有点烧脑,读不懂。

今天,阿信就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知名青年哲学家吴冠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科技哲学界旗帜性学者段伟文研究员, 杰出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小伟副教授。

三位学者在2023开年,围绕“走进现实世界我们能拥有更好的虚拟人生吗”这一主题,举行了一场关于《现实+》新书分享会。

在元宇宙、VRAI各个科技热点轮番上场的当下,查默斯的这本《现实+》或许是帮助你进行撇去喧嚣浮尘,冷静、深入思考的最佳伴侣。

《现实+》在国内

为何关注度如此高?

段伟文:2022年初,查默斯在《纽约时报》有一个访谈,当时国内有公众号专门转载了这篇访谈。因为这个,大概在这本书英文版发布的同时,我就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以前我们都知道查默斯是一个哲学家,是研究意识、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哲学家。但是在去年元宇宙元年的时候,他有关虚拟现实和现实+的观点,在国际上和媒体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受到国内学术界和科技界关注。

吴冠军:《现实+》推出的时刻,我们正好完整地经历了段老师前面讲的“元宇宙元年”,当时,很多专家大呼“未来已来”。

一年过去了,相对于年初的狂欢,将脸书改名“元”的扎克伯格,年末在大量裁员;“元”在去年1028日发售的新一代头显,尽管提升已经堪称非常巨大,但戴时间长了仍然有晕眩感。

我们看到,未来仍未来。我们并没有迈到元宇宙巨头们当时所宣称的境地:“只有想象构成我们的边界”。然而,技术不到位,思想却可以继续起飞。商业资本堆起来的狂热退潮后,恰恰是我们沉下来思考的时刻。

正是在这个时刻,《现实+》中文版问世了——它正是读者们展开思考时可以借助的一本绝佳读物。

《现实+》讨论的问题

为何值得严肃对待?

王小伟:段老师,您对元宇宙整体上有什么样的看法?

段伟文:我们说到元宇宙,一般有两个视角。一是比较煽情的未来愿景和商业炒作,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元宇宙主题的出版物。当然,它们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环节,不存在好与坏。

另一个是对元宇宙究竟是什么的相对冷静的探讨,这本书的主题所采用的就是这个视角。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虽然没有用元宇宙这个热词,但以Reality”这个概念为切入点,对元宇宙愿景所实际指涉的虚拟世界进行了前瞻性的哲学思考。

说到Reality”这个词,意思就是某种事物是真实的或真的存在,它对应的中文有“现实”和“实在”两种表述——普通人更容易接受的是“现实”,而哲学家大多喜欢说“实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将他们感知和体验到的东西称为“现实”,一般会模糊地认定它们是真实的,而很少去反思它们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哲学家则喜欢探讨某个事物是不是“实在”——真实的或真的存在。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揭示和创造出的新事物是不是实在的、现实的,成为了重要的哲学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原子、分子之类的微观的东西或电磁力(场)等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物理实在?

主张它们是实在的实在论或现实主义者认为,我们虽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事物,但可以观测到它们存在的效应,因此它们是真实的存在。

在数字时代,“现实”或“实在”这一抽象概念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虚拟技术驱动的各种虚拟世界带来了诸多现实的新形态。由此导致的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是: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所感知和体验的虚拟现实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

针对这一问题,查默斯在这本书中论述的核心观点是,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虽然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实,但跟物理现实一样是真正存在的现实。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主义或虚拟实在论。

在他看来,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感知和体验的虚拟现实并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由此所呈现的虚拟现实与日常世界所呈现的现实一样真实,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现实,甚至可以产生胜过现实的“现实+”。

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书以“现实+”为题,抓住了技术驱动的现实的开放性。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扎克伯格讲元宇宙之后,查默斯从虚拟世界这个角度来探讨元宇宙,他们思考和论述的技术背景主要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等虚拟技术。

而现在讨论这个现实的新形态,已经不完全是计算机模拟、计算机视觉等虚拟技术及其迭代升级,而越来越关注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新挑战。

当前,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深度合成/深度伪造等网络视频、音频媒介中各种通过人工智能合成的媒介化的现实。

二是最近非常火的ChatGPTDALLE2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不仅可以与人进行几乎以假乱真的谈话、根据主题撰写文章,还能根据人的创意将各种素材转换为艺术作品。

要讨论这些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和面向未来的东西,关键是要抓住那些相对来说不变的、可以解释的、有规律性的东西,而这就需要提出有关世界和现实的实质的假说并展开论述。

所以,当查默斯设法论证虚拟世界是名副其实的现实,甚至可能胜日常现实一筹时,他谈到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谈到我们这个世界不会是玻尔兹曼大脑之类完全没有规律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透过他独特的现实观念,对虚拟世界进行了一番形而上学的思考,包括模拟假设等多少有些烧脑的东西。

王小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可能也是很多人的感觉,它最有争议的一点,就是似乎查默斯认同我们的物理现实未必是唯一的现实,而虚拟现实未必不现实。

吴冠军老师对这个有什么看法,为什么用《现实+》这个题目来命名这本书?

吴冠军:我对查默斯的观点,是持同情性支持的,其实这本书是非常具有野心的。

首先,查默斯这个人就很有意思,他做哲学的风格,很对我的胃口——他相当跨界,是一个“哲学家+”。

查默斯的背景是搞数学和物理学的,当年研究“意识的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时一路走到了哲学,他自己还是摇滚乐队“蓝调僵尸”的主唱。所以,他是一位身上承载着“加号”的哲学家。

进而,查默斯酷爱挑战颠覆性的论题。这本书的论旨可能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查默斯认为每一个虚拟世界,甚至很多VR游戏,都是真实的,这被很多人诟病。

他把real”重新做了一个解释,他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然而,这在定义上就碰到麻烦——virtual reality在定义上就不是reality,而是被体验为reality,具有reality效用或素质。

他把real”重新做了一个界定,所以,这本书立论就是很具刺激性与挑战性。

这本书你真的读下来,会细思恐极:它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在本体论层面上,跟我们今天所体验的虚拟现实游戏没有差别,甚至同二维电脑屏幕上的游戏也没有本体论差别。

我们总觉得自己进入元宇宙后,那只是一个虚拟世界,一切都是虚幻,玩玩而已。那么,假使你在元宇宙里面,你爱上某个人,这个爱是不是real love,还是一个illusion?这其实很值得思考。

查默斯的论旨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商业化的元宇宙成也好,不成也好,我们都能借助它的可能性,来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的本体论状态。

我们是否也活在类似游戏的世界里面,仅仅因为帧数足够高、刷新足够快,被我们体验为真实?

《现实+》中认为的

真实,究竟是什么?

王小伟:查默斯有着非常惊人的立场,他认为虚拟的现实未必是现实,而物理的现实未必是唯一的现实。

吴老师非常同情这个立场,也很认同这个立场,当然他可能稍微折中一下。

我们都知道我们要看一个东西是否特别真,我们常常说是在显微镜和科学语境下可以看得多细,看得越细越真。所以你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就更真。

假如有个生命体在视觉程度总是微观的,它看到的总是原子和亚原子,可以说他眼中的世界更真吗?

段老师,你怎么看?

段伟文:认为一个东西为真,我觉得有两个层面。

一是,人们可以根据日常感知作出的判断,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人们的常识、经验和一般的知识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世界的交互,其中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如果我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跟世界和世界中的他人交互,而且整个过程是自洽的话,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其间所遇到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就是真实的现实。

对于这一问题,查默斯所采取的立场,就是冠军老师谈到的一个观点:其实我们对于真和不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认知。

反过来,一旦将对真假的认识等同于对真假的绝对的认知,就意味着人们必须找到绝对充分的理由才能论证他可以相信其对世界的信念的真实性,而这种过于较真的论证很容易引向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论。

为了避免陷入笛卡尔式怀疑论的万能论证的陷阱,查默斯转而指出,模拟系统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或虚拟现实是真实的,虚拟现实设备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假象制造机,而是现实制造机。

他将模拟假设当作一个形而上学假设,用来解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是从何而来的:假设我们所处的每个世界是由更为基础的模拟系统创造出来的,因而可以从基础和来源的意义上,运用模拟假设说明虚拟世界的真实性。

这样一来,即便我们无法知道是否生活在模拟系统构建的虚拟世界之中,虚拟世界中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真实的,我们仍然可以知道外部世界的大量信息,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根据这一思路,查默斯对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论进行了反击。他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设法论证我们对世界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我们所体验的物理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表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真相而不是虚幻的。

由此,世界在大体上不是虚幻性的,我们可以局部怀疑某个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而不是彻底怀疑现实和世界的真实性。

为了论证虚拟现实是真实的,查默斯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论证,他将我们生活在计算机模拟系统中的模拟假设,视为物理学中万物源于比特假设的一个变体版本。

所谓万物源于比特,就是信息物理学和量子信息论中惠勒提出的It from bits(大千来自比特)。

这一假设假定在终极的物理层次结构(夸克)的下面还有一个数字层,也就是说,夸克是由比特(位元)构成的,在终极物理现实(实在)的表面下隐藏着我们尚不了解的更深、更基础的层次。

在书中,查默斯还谈到了万物源于比特的一个拓展版本:It-from-bits-from-It,即不仅大千来自比特(位元),比特也可以来自大千。

这种物位相生论假定不论是物理的(physical)还是数字的(digital),比特还是原子,都是相互生成的。

显然,作为哲学家,查默斯讨论万物源于比特和物位相生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出,任何现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基础,至于这个基础究竟为何物并不重要。

在我看来,《现实+》带给我们的是一场在科技海洋中的哲学奥德赛。作为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想说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科技哲学,或者是百科全书式的认知科学哲学,它讲了很多的有趣的故事。

王小伟:听几位老师说,包括查默斯的说法,仿佛是现实没有那么硬的标准了,我们无法分清楚真实的和梦幻的,那我们还需要做分别吗?

吴冠军:查默斯极其反对朴素实在主义,反对所谓经验性的常识、直觉。

《现实+》这本书好就好在它尽管提出一个非常刺激性的论题,但他是用一个论据性与分析性的方式来展开谈论,甚至是用一种穷尽式的方式,把所有的角落都纳入讨论,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极其严谨。

这本书很多篇幅,都是在梳理文献,很体贴地读者了解来龙去脉,书里哪些观点来自哪个文献,而哪些观点是他自己的观点,都讲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觉得哲学很复杂,要敬而远之,查默斯这本书,会让你觉得错过哲学悔终身。

他不是直接是在一个专业领域里面直接就一个专门论题开始讨论,这本书没有阅读门槛。你没有读过哲学著作,这本书同样可以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你不用觉得这么厚的书,像砖头一样,又是哲学,肯定啃不下来。

点击

,即可购买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哲学书,你肯定能读懂。

这本书第二个特点,是把分析理路展示得很清楚,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他的写作很严谨,一分论据说一分话,他会说如果我前面这些东西你同意的话,那么我下面展开15个点。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同有些哲学写作,那种神神叨叨的著作完全不一样。后面这种乍读很艰深,但对里面的话仔细分析的话,却发现什么都不可靠。这种情况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所以有这两个特色,你可以比较放心的阅读。它是烧脑的,但不会烧坏你的脑子,而恰恰是能帮你锻炼出良好的思考能力。

至于刚才小伟老师提的问题:哲学把很多问题复杂化了,是否为梦境,是否为真实生活?

那么,是哲学把问题复杂化了么?

我们哪怕不说“庄周梦蝶”的古典寓言,在当代大众文化里面,同样有很多刺激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作品。

今年有一本非常现象级的网络小说,叫做《道诡异仙》,我读得很压抑。

主角是个精神病人,他不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他一半时间生活在一个非常克苏鲁、非常恐怖的修仙世界。读者一路读下来,还是不知道主人公生活的哪个世界是真实的。

最后就有很多读者,怀疑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否则写不出这样又真实又恐怖的作品。

其实这样的作品阅读后你再真的想想,你背后是会出来一身冷汗的:我们凭什么来依照朴素现实主义来进行判断,这就是真,这就是梦境?

查默斯举了一个更日常的例子:照镜子。我们在开车的时候,抬头看反光镜,正是这个动作,提醒你你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在你前方,而是在身后,我们脑海里面自己做了一个转换,认为看到的车在我背后。

但如果我们把事先这个知识拿掉呢?

我们再往下思考。实际上还有一点,就是你很多的确信,都是你旁边的人来告诉你,你靠他们作为坐标来判断世界的真实,那么,这些references(参照系)本身是不是可靠的?

王小伟:非常感谢两位老师。

回到《现实+》这本书,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看这么深奥的一本书?

事实上,我们看待现实或者一本书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说要“投入生活”,但大部分人不是投入,而是沉沦。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观醒,没有办法透过另外一个视角来看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偶尔来翻一番看似有些玄思的书,对于观照我们的当下,拓展我们的生活意义,可能很有作用。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