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博出版】王悦笛:《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
2023/3/10 10:35:08 阅读:277 发布者:
《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
作者: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作者简介
王悦笛,中国国家版本馆馆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杜甫研究学刊》、《中外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译作。擅长诗词创作,多次获得全国诗词类奖项,原创作品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国诗歌网等多个平台发表,广获好评。2017年,于武汉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集目录(滑动翻阅)
序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机与气韵,离不开园中花木的烘托与点染。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将“花木重姿态”与“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相并论。这种园林植物的虚实相生之美,饱含造园的匠心,更蕴含丰富的诗意。园林的创构与欣赏,无不有诗人的身影。苑柳的扶疏低昂,墙花的红白浅深,是自然的景观,更是诗歌的心象。王悦笛博士这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以诗心解读园林花木之美,对古典诗学与园林审美做贯通的思考,提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见解,不仅开拓了古典诗歌的研究,对深入理解园林艺术、体会中国的自然观与美学传统,也颇具启发意义。
这部书聚焦于唐宋时期的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从中国诗歌与园林的历史演变来看,这个选题很有意义。唐宋诗歌神韵悠然,气象万千,其艺术成就为古典诗歌之冠。唐宋时期的古典园林艺术也趋于繁荣,许多诗人深入参与园林的建造与欣赏,诗心之深与园林之盛,融合无间,创造了许多园林之美的奇境,而园中花木四时开落、变幻掩映的姿态之美,更是奇境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长期以来,园林学者虽然强调园林的诗意,但对诗意的理解往往失于笼统,未能深入古典诗歌的神髓来加以观察;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虽然对园林与文学之关系多有关注,但聚焦园林植物审美的讨论,还并不多见。王悦笛博士的选题,有着跨学科的视野,也意味着很大的挑战。他接受了这个挑战,在研究中,将诗歌与园林、绘画、美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显示了综合的学术素养与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勇气。
全书的上编,对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代表性作家,做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些诗人一向是诗歌史聚焦的对象,但他们对园林植物审美的重要贡献,却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人们注意到杜甫在浣花草堂中养花莳草、疏凿经营的兴趣,却很少关注他笔下的园林植物,处处包藏着不和谐、不如意的失控感与对峙感,书中对此有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分析。对于李德裕平泉山居的草木书写,书中指出它呈现了写意性隐逸空间与物质化玩物空间的共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园林审美传统。对于杨万里,则指出其笔下的园林植物,多置于动态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场景中予以描绘,这体现了禅宗与理学的影响,也与宋代园林日趋生活化、世俗化的变化有关。对于颇受关注的大诗人苏轼,书中指出其表现花木的诗笔,呈现出园林情调淡化、花木物态虚化等种种独特的面貌,是文雅内秀的宋型文化在园林审美中的投射。这些观察都别开生面,很能引人深思。
上编对白居易的讨论,用力甚勤。书中指出,白居易是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他不仅造园实践十分丰富,而且诗作大量吟咏园林植物的栽种与品赏,诗中提到的植物种类多达208种,居唐代文人之冠。白居易诗歌对园林植物审美的建构,丰富了中国的美学传统,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美学课题。书中细致地讨论了乐天笔下园林植物逐步“驯化”、其审美臻于物我冥合之境的过程,有关的分析,很值得关注。
全书的下编对“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观察,则更引人入胜。王悦笛博士将诗歌与绘画打通,在诗歌史的视野下,梳理“窗竹”题咏的意象生成与流变,同时与中国画中的窗与植物素材的具体构图进行对比,围绕“摄入”与“射出”发现诗画视角的异同。他细腻地梳理了“窗景如画”观念逐步定型的过程,并指出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构图,正是园林吸纳式审美思维与“窗景如画”观结合的产物。这些精彩的发现在学术刊物正式发表后,引起学界的许多关注。书中对园林诗画中“出墙花木”意象题材的讨论,也颇多妙解,不仅深入考察了这一意象的内涵变化,而且讨论了其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画类画法的关联。
跨学科的思考,其佳境都是“合则双美”。经过王悦笛博士的分析,园林植物审美中的诗意,有了更深入诗学神髓的呈现,这无疑推进了对园林艺术的认识。书中的讨论,也打开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新视野。孔子劝弟子学习《诗经》,原因之一,是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植物是古典诗歌的重要意象,学界对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多有关注;近二十年来,园林与文学的关系,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兴趣;但是聚焦园林植物与诗歌之关系的讨论则相当罕见,书中的分析,很多地方走出了诗歌植物意象研究的套路,在更开阔的美学视野中,探索了园林植物审美的丰富内涵,积极深化了对中国自然观与美学传统的认识。
这部著作是王悦笛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王悦笛本科、硕士在武汉大学国学院、文学院学习,硕士师从尚永亮先生,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他热爱古典诗词创作,颇有造诣;理解诗文,每多会心妙悟。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他扎实阅读相关文献,以知人论世的全面体会为基础,细察诗艺之幽微,反思美学之精义,善于将艺术敏悟与理论思考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探索。这篇论文受到答辩评审委员的一致好评,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导师,我很为他取得这样的成绩而高兴,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给予他的支持与鼓励。
回想这篇论文问世的经过,我很感慨的是,我看到了对于课题发自内心的热爱,会为一位优秀的同学带来怎样巨大的研究动力。
王悦笛博士在写作过程中,对自然界的万类草木有了浓厚兴趣,他每天在校园散步的一大乐趣,就是识别园中的花草,品味其婆娑生意,感悟其画趣与诗情。寒来暑往,四时更替,许多唐宋诗人笔下的春花秋卉,如今仍在身边绽放,历史的变化与永恒,也尽在其中。我想,这内在的热爱,是精神的源头活水,是学术探索的无尽动力;希望在未来的学问与人生之路上,王悦笛博士能永葆观察与思考的热情,不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刘 宁
2022年6月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