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术生涯的心理和性格因素
2023/3/7 17:07:16 阅读:138 发布者:
《学者的术与道》用了四讲谈营养、睡眠和生物钟。有位读者说这四讲有凑字数之嫌,肯定是因为他身心都健康,觉得我的建议都无用。我为他高兴,也祝他一直觉得这样的建议无用。
其实我本打算用更多的篇幅谈学者的身心健康。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让我确信一些同行有健康问题。营养不均衡,睡眠紊乱,昼夜颠倒,是常见的生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易怒、暴躁,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比较隐蔽,更加危险。我编译了《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没收入书中,因为担心引起误会,仿佛学术界得抑郁症的概率高于其他行业,尽管事实确实如此。
学术生涯的优点很突出,自由度大,自我丰富、自我实现的机会多。但是,缺点也很突出,竞争压力大,成果的有无与大小有运气成分,研究过程高度不确定,完全不可测。突出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特殊的合力,对学者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提出了特殊要求。特殊在于:必须有双重心理,双重性格,同时还必须能掌控双重心理和双重性格。
双重心理,是兼有高度自信和高度自疑。一方面高度自信,另一方面高度自疑,缺一不可。没有高度自信在学术界活不下来,周围的人都很聪明,都很用功,有的人既比你聪明又比你用功。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出其他人都做不出来的成果。没有高度的自我怀疑也不行。学术研究很孤独,要耐得住寂寞,反复质疑自己。昨天写得洋洋得意,今天发现全是垃圾。冷热反复交替,才可能锻炼出一点真学问。心理的火与冰都不能少,自控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该热的时候不能冷下来,该冷的时候不能热上去。
双重心理是对自己的。但是,学术界在人间,学术生涯是海德格尔说的“在世间”。当今之世,“在世间”越来越等于“在发表”。学术发表是聪明人刁难聪明人的高级但未必高尚的智力活动。高级,因为聪明脑壳彼此诘难甚至互相刁难的结果可能对人类有用。未必高尚,因为这个过程对被质疑受刁难的学者很难忍,对于年轻学者甚至可能很冷酷。
从事所有行业都是“在世间”,但不同行业的生存规则不同。多数行业的生存规则是从众,行规是中规中矩。学术生涯的特点是必须有独特之处,至少看起来仿佛有独特之处。为了在这个特殊的世间活下来,得有双重性格,兼有温良恭俭让和“虎气”与“猴气”。“虎气”是王者之气,“猴气”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之气。公开场合,理当温良恭俭让。独处书房,在自己的小小研究领地上,却不妨以森林之王自居,也不妨宣示“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学术生涯很有意义,所以很艰难。很艰难,要挑战自己,也要回应别人的挑战。很有意义,有机会也有时间在最大程度上丰富自己,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学术之路不好走,最好是有良伴。年轻学者最好有“友师”(mentor)。良伴与良师可遇不可求,退而求其次,可以找伴书。昨天是叔本华的生日(1788年2月22日),他的《人生智慧箴言》是本好伴书。网上很容易找到此书的免费德文版(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借助ChatGPT阅读,对照各种译本,既有益,也有趣。
转自:“在学术界谋生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