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题书目 | 用“显微镜”阐述历史—微观史书目特辑

2023/3/7 10:04:07  阅读:154 发布者:

中国史

1.《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版本: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简介: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版本:

【美】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孝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简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

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3.《壶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

版本:

毛立平、沈欣《壶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

简介:

本书力图在较为全面地梳理清宫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群体进行研究,范围既包括当朝皇帝的后妃,也包括作为前朝后妃的太后、太妃嫔群体,既关注后妃、公主等皇室女性,也关注宫女、乳保和各类嬷嬷、妈妈等宫廷中的女性仆从群体。以求呈现不同类型的宫廷女性的地位和群体特征、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她们在宫廷中的上下和内外流动,揭示清代宫廷的运作机制和权力结构,以及皇权、制度和性别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体而言,清代的“宫壸肃清”,是皇帝通过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控制后宫的秩序,包括严厉打压皇后与太后为首的女性权力体系,确立了宫廷内外皇帝独尊的局面。

4.《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和差役》

版本:

【美】白瑞德《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和差役》,尤陈俊、赖骏楠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5.《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版本: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简介: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全书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6.《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版本:

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简介: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7.《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

版本:

【美】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陈湘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简介:

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8.《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版本:

程美宝《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简介:

在创造历史的人当中,除政治家、士大夫、学者等大人物外,还有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国的大门更全面地向世界打开之前,珠三角及澳门地区作为与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国家有着长达近三百年交往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市井小人物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西方人有非常广泛和深入的交往。他们为了谋生,以种种方式从事着与西方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职业。

中国在19世纪的许多变化,是否如大家已经熟知的近代史论述所说,是由鸦片战争的炮火引爆的?五口通商、洋务运动、华工出洋、幼童留美,谁是真正的推动者?如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都是“封闭”和“停滞”的,哪里能突然冒出一群乐意冒险或可以胜任的小人物,在新时代扮演各种角色。对于“漫长的18世纪”、“现代”的19世纪这样的说法,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下历史的书写和写法,思考18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缺口”,黄东是作者的一个“上下而求索”的实践。

9.《傅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

版本:

【英】沈艾娣《傅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郭偉全译,香港大學出版社,2021年。

简介: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10.《“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版本:

杨奎松《“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

简介: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11.《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抗——兴隆场(1940-1941)》

版本:

【加拿大】伊莎白、【美】柯临清《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抗——兴隆场(1940-1941)》,【美】贺萧、【美】韩起澜编,俞锡玑顾问,邵达译,仲志兰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

简介:

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12.《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版本:

【美】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李里峰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简介: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13.《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

版本:

刘平《微观金融史:一个银行职员的档案寻踪(1921-1942)》,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

简介:

本书主人公陈伯琴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初,先后在上海、郑州、汉口、天津、青岛等城市工作,历任浙江兴业银行堆栈管理员、信贷员、分理处主任、支行行长、总行部门襄理、分行副行长等岗位,几乎从事过当时银行所有业务种类,并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了若干政治、金融、社会事件。这些事件有的是全国性的,如武汉封锁现金、废两改元、法币改革、抗战全面爆发等;有的是区域性的,如郑州豫丰纱厂罢工、日本海军陆战队登陆青岛、天津金融统制等,都是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史事。

世界史

1.《蒙塔尤》

版本:

【法】埃玛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

简介:

该书讲述了法国南部小山村蒙塔尤在1314世纪之交30年的历史。1320年,主教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

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2.《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

版本:

【美】罗伯特·达恩顿《屠猫狂欢:法国历史钩沉》,吕建忠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简介:

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

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的分析,并通过解读众多童话故事、警察档案等,揭露了一个文化的万花筒,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法国文化史的特征。

全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3.《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版本:

【意】卡洛·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鲁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简介: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4.《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版本:

【意】卡洛·金茨堡《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朱歌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简介:

16世纪,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传说生而有胎膜的农民在某些夜晚陷入沉睡时,其灵魂会“飞往”田野里与巫师“战斗”,以保护庄稼收成。

历史学家金茨堡依据宗教法庭审判档案,着眼于审判官和被审问者之间的互动,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农民如何在教会权威的压力之下,对自我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还复原了这一时期民间文化和农民的心理世界。

5.《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

版本: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第二版),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简介: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

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6.《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

版本: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周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简介:

1518年,葡萄牙海盗在地中海上抓捕了一位北非外交官,他叫哈桑·瓦桑,来自菲斯,正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其。这是海盗们头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哈桑·瓦桑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

一年多后,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幼抱持的信仰,皈依基督教。教皇亲自施洗,并为他改名约安尼斯·利奥。改变信仰大概只是哈桑或者说是利奥为获自由的权宜之计。在意大利生活九年之后,他销声匿迹,很可能伺机回到了他成长和热爱的北非伊斯兰世界。

滞留意大利期间,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对象,撰写了一部《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和记录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经历。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非洲地理志,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塑造了此后数百年间欧洲人对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认识。

在本书中,著名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利用手抄本、档案和同时代人物的著述等种种资料,对利奥这一身处16世纪两大对立思想世界的夹缝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

7.《承袭的权力:一个驱魔师的故事》

版本:

【意】乔瓦尼·莱维《承袭的权力:一个驱魔师的故事》,谢宏维译,马小悟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简介:

本书以1697年都灵主教法庭的一桩轰动当时的非法驱魔案件为引子:桑泰纳的教区神父乔瓦·巴蒂斯塔·基耶萨,他为民众驱魔治病,引发了众人狂热的追随,但并没有得到教廷的许可。

微观史学家乔瓦尼·莱维利用乔瓦·巴蒂斯塔·基耶萨神父留的驱魔笔记和意大利萨沃伊公国的小村镇桑泰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桑泰纳一地为中心重构了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斗争,使欧洲现代早期的社会细节纤毫毕现,从中探讨欧洲现代性的起源。

8.《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

版本: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顾杭、叶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简介:

这是关于一部书的书:这位主角似乎有些神秘,而且它可以缩到无穷小,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一面镜子。

不过,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增强人们对早期现代历史诸多方面的理解,如人们所知的,在法国,书籍史就和历史研究中很广泛的问题有关。

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贤哲的思想在物质化到书中时,采取何种形式?印刷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技术与它的主旨和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吗?图书市场如何确定其功能?出版商、书商、推销员和文化传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么角色?出版如何像生意那样运作?

9.《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版本:

【加拿大】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黄忠宪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简介:

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

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10.《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

版本:

【英】布伦丹·西姆斯《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陈幸子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简介:

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持续战斗,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法军的无畏形象。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不敌而退,他们对战事的延宕拖垮了拿破仑,以一己之力决定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这次战役。

西姆斯围绕着拉海圣庄园重新审视滑铁卢战役,给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曾比众人通常认为的更加接近胜利。这本书是军事史上不应错过的经典作品。

11.《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

版本:

【英】诺埃尔·马尔科姆《帝国代理人: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骑士、海盗、耶稣会士与间谍》,余福海译,文汇出版社,2021年。

简介:

16世纪下半叶,地中海世界犹如巨大的角斗场。但就在激烈的冲突之下,依然存在着密切的往来。

凭借地域和语言优势,布吕尼-布鲁蒂家族以代理人的身份活跃于大国博弈的台前幕后。

他们跨越东地中海及欧洲腹地,游弋在威尼斯、罗马、伊斯坦布尔之间。为实现统治者的意志,也为谋求个人与家族的成功,深入间谍活动、奴隶赎买、反奥斯曼叛乱、公共与隐秘外交等一系列和平与战时活动。

追踪这一家族的兴衰,本书揭开了地中海世界纷繁复杂的面目,展示了基督教国家互相矛盾的地缘战略,也描述了奥斯曼帝国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

12.《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版本:

【俄】玛丽·瓦西里奇科夫《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唐嘉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简介:

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日记勾勒出了一条具有时间感的纵向线索,以此为战事及其后果刻划了清晰的轨迹。时间密集的日记,带来引人入胜的现场感。读者几乎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遍战时柏林的生活。

13.《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大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

版本:

【美】韩洁西《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三个苏格兰人与大不列颠全球帝国的崛起》,史可鉴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南方出版传媒,2021年。

简介:

18世纪下半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经济思想的催动, 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绕过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在印度洋海域上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最终造成了一场金融危机,而金融信用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引发英帝国对亚洲的入侵与殖民。

本书透过三位史密斯先生及其代表的“散商”群体,展示了大英帝国在全球扩张的内部运作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他们以自己的商业活动填补了东印度公司在亚洲贸易中出现的金融缺口,并与伦敦的政治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通过这种政治联系将他们在远东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的政治议程,推动了英国首个访华使团的成行,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线。

(本文来源:瑶湖读史)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