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陈旭麓,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元勋之一。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瑞德克里夫高级研究院和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员。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著者:谢天佑 著
书号:978-7-5598-3679-3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68.00元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士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总序/节选
谢天佑先生的学术研究,和他的为人处世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他前后的研究课题都有着逻辑上的扩大和深化的联系。谢天佑先生是一位中国古代史专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而谢先生来自湖北黄梅的农村。他对农村的状况、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历史和他们几千年来的挣扎,有着挥之不去的关切。从1960年代开始,他侧重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反复循环的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前前后后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他主持筹建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学会,创办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对在全国史学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中国农民战争的周期性爆发,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产物。为了从更深和更广的角度理解农民起义,谢先生开始从事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关系、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与农民战争相关的经济问题的探讨。这一转折的代表作,是他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产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一文,并且由此逐步进入了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得益于他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深厚修养,以及当时因改革开放而传入的新思想和方法的激荡。其结果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的论文,和于1987年所完成的专著《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
痛定思痛,在“十年动乱”后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研究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和经济制度,谢先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尤其是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谢先生不仅是一位有着儒家传统的忧国忧民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当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现实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敏锐相辅相成。在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倡反思过去、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氛围里,谢先生开始写作和发表短小精悍、思想锐利的读史札记和学术杂文,自1979年始有近二十篇问世。它们大多发表在面向大众的报刊杂志上,包括《文汇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和《民主与法制》等,既为学术界关注,又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些史学札记和杂文,一般针对某个具体历史人物的行为和现象,来分析其中对社会和历史的利弊。比如,1979年发表的《胡广的中庸与李固的鲠直》一文,对东汉王朝后期大官僚胡广和名士李固对执政者专权跋扈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前者为明哲保身而对专权跋扈者曲从任之,后者因敢说敢为挑战当权者而被置于死地。谢先生的这些史学杂文,涉及中国古代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时代秉笔直书的晋国太史董狐,到西汉武帝时代“腹诽罪”的由来,和恶人先告状的田蚡的得志,再到因终身制不得退休而苦恼的康熙皇帝等。
那么,为什么奸诈的田蚡会权极一时?为什么沉默会被污为“腹诽”而遭罪?谢先生在研究这些具体的、看似孤立且相距千年的历史人物和现象时,认识到他们都是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产物,其中心是专制主义的统治——作为权力中心的君权高于法律和制度,君主的喜怒哀乐决定了为其服务的臣民的生死荣辱。这种情况形成了一套专制主义下的臣民们保生存、求富贵的心理和行为。谢先生在阅读和思考史料时,认识到传统社会几千年中臣民的心理和行为有其类似处和规律性。这些史学杂文,为他系统地研究专制主义和臣民心理这个大课题,做了准备。1986年7月,谢先生在《解放日报·新论》上发表了题为《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这一重要文章,一针见血地分析了臣僚为保全自己、应付君权的种种做法,指出讲假话、讲违心话这一现象,并非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植根于对专制主义的畏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不到3000字的短文,一经发表,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注意,多种刊物加以转载和介绍,包括为中共中央党校编辑部出版的《理论动态》全文转载。其编者按指出:“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封建主义,我们刊载此文的目的,就是使读者获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一篇文章所提供的知识是很有限的。”(第666期,1986年9月30日)《理论动态》编辑部给谢先生来信:“史学文章引起党政部门和干部的重视,目前还不多见,而你的大作即为一例。向你祝贺!”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宋一夫先生,力邀谢先生写一部这方面的专著,作为他正在组织的《历史反思丛书》的一种出版。而谢先生也正有此意,便接受了邀请。他精读史料,钻研心理学,几易提纲,夜以继日地写作这本专著,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专制主义对臣民心理的形成和制约所起的作用。当1988年4月下旬他突发疾病而去世时,他的书桌上仍放着关于这本书稿的研究资料。《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是谢先生尚未完成的遗稿;他还有新的章节要撰写,新的现象要分析,新的观点要表达。这本遗稿显示了谢先生作为思想家敏锐的见解和无限的可能。
纵观谢天佑先生的学术历程,没有蜻蜓点水的浮浅,没有好高骛远的点缀,有的是脚踏实地的探索和突破。从对中国农民起义的研究,到对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思想的考察,再到对专制主义和臣民心理的剖析,他的研究课题既有连续性,又在不断地拓宽和发展。每一个新的课题的研究,都深化了对其他课题的理解。如同其他史学大家一样,谢先生注重的是全局性问题。他认为,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控制涉及其长治久安的三驾马车——农民起义、财政经济、百官群僚。他因此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研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谢先生的这三种著作,体现了他作为历史学家既重视史料又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对传统社会结构性理解的真知灼见。
选自谢天佑《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作者简介
谢天佑(1932—1988),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江南地区史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国农民战争简史》等。
目 录
“史笔千斤重”:谢天佑先生著作集总序
序言
一 无秩序中的秩序
二 主宰一切
三 喜怒无常
四 攀龙附凤
五 明争暗算
六 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七 时时小心,处处提防
八 做“良臣”,不做“忠臣”
九 苦心支撑,力避嫌猜
十 失掉后台的改革者
附录
一 “君主制”与“君主专制”——答洪家义同志
二 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根本缺陷——读《说苑·君道》
三 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
四 陶渊明“猛志”的继承与变异
五 郑板桥的怪
后记 谢天佑先生著作集编纂后记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