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重磅宋史新作 |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2023/3/7 9:51:18  阅读:173 发布者:

宋史的全新切入角度,从书信中读懂历史

一部宋人命运浮沉录,一本书读懂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千面宋人

作者:仇春霞

书号:ISBN 978-7-5598-5317-2

出版时间:20233

定价:108.00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编辑推荐

★ 宋史的全新切入角度,从书信中读懂历史:书信的私密特性,是书写者最真实的一面。作者通过信札寻绎其所记内容的前因后果与背景,在条分缕析中展现主人翁的事迹和生平,之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从书信的私密通道,邂逅一个卸了妆的宋朝。

★ 将帝王将相、忠臣贼子、贩夫走卒的故事娓娓道来:书中讲述了很多个“别人”的故事,有人家世富贵,却一生坎坷;有人出身贫贱,却出将入相;有人身负奇才,却不得重用;有人平庸无奇,却富贵终老。人生的起起伏伏,阅见他人,看见自己。

★ 一座随身携带的宋人信札博物馆,文坛巨擘留下的书信礼仪范本:60余位名士,120余幅书信墨迹,看尽宋人内心情感、才华品级,在宋朝繁荣的社会面貌之下,其中的人物个性千人千面,有浮有沉。还可学习传统书仪,看看古人是如何使用丰富的礼貌用语的。

★ 随书附“烧脑版阅读指南”,让你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不迷糊:书中藏有作者和编辑花费大量心血悉心梳理的“人物历史信息及信札索引表(长度达半米!)”和“全书人物关系图(宽度达半米)”,实用的助读帮手,让你一目了然,不犯迷糊!

★ 透过书信,历史风云、文坛轶事、社会风俗都囊括于一书:欧阳修在诗酒年华之时如何收获一路政声与文名?苏轼又为何送一担酒作为丧礼?知名的建茶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升级为宋朝皇室最爱的?山药又如何走上了士大夫的餐桌,再走入寻常百姓家?

★ 从历史中欣赏书法,从书法中体悟情感:范仲淹的《边事帖》、黄庭坚的《雪寒帖》、米芾的《武帝书帖》、司马光的《天圣帖》、赵构的《付岳飞书》、欧阳修的《端明帖》……翻阅宋人的墨迹,无论从字形、格式,还是称呼,大致能想象他们中的很多人行事有度。

★ 拒绝教科书式的直译,为古文翻译打了个样:在解读每一封书信的时候,作者将拗口的古代书信文体化为日常语言,将碎片的历史以可爱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宋人笔记里的密码

在读大学以前,我只是感觉自己的钢笔字写不好,不过还没有到令我难受的地步。念大学时,同寝室有个女生的钢笔字写得非常秀劲潇洒,我就开始对自己的字感到羞愧。后来,我虽然没有专门练,但竟然也慢慢写出一种我喜欢的字体来。到我准备考研时,我的笔记本读起来令我很享受,因此也不厌倦学习。

笔迹中是否透露了一些人性密码,我不能肯定。但在我所知的一些例子里,说完全没有,似乎也是不可能的。比如我父亲,他的钢笔字和毛笔字都偏瘦长,中宫收得很紧,而下摆却十分舒展,这让人想起嵇康,我父亲的性格就跟嵇康有点像。就我自己而言,握钢笔字所用的手势和力道与用毛笔有点像,如果对笔迹有点研究的人看了,也许能猜出,我早先的笔迹表明我是一个缺乏理智的人,而我现在的笔迹,却透露出我是一个懂得妥协、喜欢有秩序的人。

写完《千面宋人》以后,我更加认为笔迹与人性之间有一种默契的关系。

翻阅北宋前中期名臣墨迹,无论是从字形、格式,还是称呼,大致能想象他们中的很多人行事有度。苏轼有一次在朝中值班时,看到庭院里前辈大臣们留下的花木,非常感慨地回忆起他们的君子之风。

范仲淹留下了好几卷墨迹,他在起首写自己的名字“仲淹”时,都是写得小小的。字间距相对比较平均,字体比较宽博却又有点收敛,结尾的称呼非常周全。看范仲淹的字就会想象一位个头比较高大,行步中正,满脸诚实的人。范仲淹比宋仁宗年长21 岁,胸怀家国天下、持身忠耿,即使被放逐在最偏僻的地方,他也会发光。因为有光,韩琦才会喊他一起去延安抗击入侵的西夏;因为有光,年过半百的范仲淹毅然奔赴战场;因为有光,才会披荆斩棘推进庆历新政,从此成为研究宋代文史不可回避的人物。范仲淹是宋人中的丰碑,也是中国士大夫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灯塔。

“铁面御史”赵抃居然也留下了一卷墨迹,他的字写得偏瘦长,上下都束得比较紧,一看就能猜测他是一位比较谨慎的人。赵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小事都能证明他是中国优秀士大夫的代表。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在江西任职期间,发现有些贫穷的官员死在江西后无钱回乡归葬,有的就地埋葬,有的则将灵枢寄放在寺庙里。赵抃下令造一百艘船,分发给客死当地的外地官员家属,让他们将死者运回家乡归葬祖坟。这一直击灵魂的义举,估计会令很多官员热泪盈眶。宋代很多官员都死在外地,而长途运送灵枢的费用又特别贵,以致很多人死后无法回到家乡。《千面宋人》里提到的人物,很多都是客死异乡,如范仲淹、余靖等,另外欧阳修和黄庭坚的父亲也都是客死异乡,黄庭坚因为家穷,父亲一直葬在广东。赵抃去世后,皇帝点名让苏轼来写墓志铭。

欧阳修与赵抃是同一年的。也许是欧阳修饱览古人碑拓,他的点画和结体都比较古雅,单个字欣赏起来饶有趣味,但不太在意章法,通篇不太在意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这大概可理解为,欧阳修是个相对比较理智的人,但并不完全循规蹈矩。欧阳修比范仲淹小18 岁,比仁宗大3 岁,是宋代少有的在文学、史学、政治三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这可能是祖坟冒了三股青烟,可惜欧阳修去世后,并不愿意归葬祖坟。欧阳修一生贴得最紧的人可能是韩琦,欧阳修可能会不买范仲淹的账,但不会不买韩琦的账。韩琦交给他的事,他一般会迅速完成,以至于到最后两人成为政治盟友。欧阳修搞掉了北宋赫赫有名的将军狄青,帮韩琦打通了登上第一把军事交椅枢密使的最后一道屏障,狄青很快抑郁而终。韩琦当上宰相后,也不忘拉欧阳修一把,欧阳修最终坐上了副宰相的位置。政治上的成功帮他赢得了文学与史学上的话语权。

蔡襄的字常见有两种,一种是标准的楷体,另一种是行楷。如果收件人的身份十分尊贵,他往往会用楷体,比如给皇帝写信;或者是抄写存档资料,比如他自己的《茶录》,以及为欧阳修抄写的各种欧氏诗文。而一般的书信,他往往会用行楷。蔡襄是学霸,于书体一事,也是通晓法度,不逾矩。他的行楷很文气,点画轻重之间很有度,牵丝映带流转自如,却又不失严谨。他心情沉重时,用笔会比较沉静,遇到开心的事,他的点画也会飘起来。蔡襄的性格比较温和,对于人和事,都不特别计较,于人情世故又比较周全,上至皇亲国戚,中至同僚故旧,都愿意与他交往。加之他通晓书法,精于茶艺,熟知他的人更多。蔡襄拥有社交资本,却不往雅集中凑热闹,平日里只与几个特别相识的朋友玩文房,品茶艺。也许因为他是这么一位靠谱的人,所以很多人愿意帮助他。在宋代这么多士大夫中,蔡襄是相对比较幸运的一位,他年少即一举金榜题名,很早就踏入仕途。宦途平稳,即使偶有不顺,被外放的地方也主要是在自己的家乡福建。他最高位置达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晚年病逝于老家,寿终正寝。

吕大防个子很高,声如洪钟,却面目清秀。从小行事稳重,对待家人像对待宾客,上朝时仪容整肃,给神宗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官至哲宗朝宰相。吕大防的字结体中正,笔画收敛,有古人风度。

曾布算不上字写得好的人,他的字结体比较方正,但有些笔画却常常“旁逸斜出”,感觉是个偶尔会出状况的人,也是一个不容易被搞定的人。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非常聪明而有心计,在王安石改革运动中,他使尽手腕,最后几乎是被改革派和反对派同时认定为小人,晚年贬死异乡,落入“奸臣传”。

苏轼的字迹可以分两种来看,一种是相对比较工整的楷体,另一种是相对比较放一点的行书。二者结合来看,苏轼是一位在守规矩与超越规矩之间不断徘徊的人。他本性忠直而善良,必要时候,他懂得低头。他落魄的时候会哭泣,得意的时候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但也许是受其父亲苏洵基因影响,有时候苏轼会表现出刻薄的一面。黄庭坚评苏轼的字有点“媚”,我觉得还挺是那么回事的。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老师喜欢用诸葛笔坐着写字,学生喜欢用散卓笔站着写字。学生嘲笑老师的字像是石头压在蛤蟆上,老师嘲笑学生的字像死蛇缠在树上。黄庭坚从小学习写楷书,后来一直教人写楷书。等后来看到苏老师写的楷书后,就不敢擅为人师了。黄庭坚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荡桨体”,看起来像一位穿着宽袍大袖、腰束玉带的君子携着一股风向你走过来。黄庭坚在政治上几乎从未得意过,而在学术上,无论是诗歌创作与理论,还是书法修为上,都算是开宗立派的人物。黄庭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他被贬重庆后,心情极度灰暗,倒不是因为无法享受京城里的各种繁华,而是痛苦于一个读书人,一个士大夫,被放逐到山沟里后他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后来他从孩子的读书声中领悟到,一个读书人,一个士大夫,即使被皇帝遗忘在无法想象的偏远山区里,他仍然可以通过教育当地儿童的方式彰显他的价值,他当上了山村老师,灵魂再次升华。第二件事,黄庭坚曾娶过两任名门闺秀,但两位夫人都早逝。黄庭坚警觉到自己可能“克妻”,所以不再娶妻,以免害了人家姑娘。黄母将自己的贴身使女给黄庭坚当小妾,小妾生了一个儿子,黄庭坚非常喜欢。小妾一直是侍女的身份,孩子们都不能叫她母亲。黄庭坚被贬后,全家日子过得十分辛苦。黄庭坚不懂耕种,家中事务,全是这位小妾操劳。黄庭坚最后被贬往广西宜州,大年三十途经长沙时,小妾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点吃食,全家人开开心心过了年。黄庭坚郑重地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都要叫她为“母亲”。这一声“母亲”,是拆除了一道壁垒。哎,朝云跟随苏轼这么多年,病死贬所,也没能得到这个“恩赐”。

同样是写草书,杜衍的字比米芾的字要工整得多,杜衍行事沉稳,思虑周密,米芾天性烂漫,无所拘束,草书也是各有特色。

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的书法是可以用来观摹的,他留下的墨迹还挺多。赵构的笔迹有法度,有姿态。他不会在两种风格中徘徊,而是前后相对比较如一。看赵构的墨迹,大体能猜测他不会是一位头脑发热的人,他对自己很了解,就像他对书法的法度一样清醒。所以他在如此仓促、混乱的局面下能安然无事,寿终正寝。

翻阅上百封宋人墨迹,就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古人所谓“见字如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内文插图)

作者简介

仇春霞:西南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专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播,手工艺品创作者。著有《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新疆美术理论(19492009)》;编著有《画论备要》《书论备要》等。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1 / 自序:一本夹有私货的宋人命运浮沉录

002 / 范仲淹在战场的那些年

014 / 逢君莫说当年事

024 / 没有无数个余靖,哪有北宋文人的风雅

032 / “游击战”名将

043 / 宋辽谈判与蔡京的痔疾

049 / 私下拉拢岳飞管用吗?

054 / 岳将军,请警惕皇帝的低姿态

061 / 名将落魄之后

072 / 岳飞的最后一个春天

080 / 一个拯救了南宋的小文官

090 / 一位有政治觉悟的书法家

112 / 亭台楼阁里的政治情商

128 / 被压制的宰相

138 / 司马光与恩师庞籍

148 / 宰相世家里的家贼

160 / 何人朝堂当众怒斥宰相

167 / 苏轼与章惇的恩怨情仇

177 / 沈家三兄弟三种人生

188 / 艳福不浅的李之仪

200 / 蝗灾与变法哪个更祸害?

205 / 蔡京书信里的小心机

216 / 乱世长寿人—孙觌

226 / 一生“不欺”的状元王十朋

234 / 降臣徐铉的晚年

242 / 一般人混不进的小圈子

252 / 你的格调配用澄心堂纸吗?

262 / 笔芯之死

272 / 一条赠墨成就一位收藏家

286 / 老来得志的苏洵

302 / 黄庭坚的患难之交

310 / 米芾的晋帖情结

通人情

324 / 善于经营人生的“李西台”

336 / 范仲淹的伴手礼

344 / 山药在北宋这70

352 / 跟着蔡襄上京城

378 / 上下级的君子之交

389 / 蔡襄是如何应酬皇亲的?

399 / 玩物不丧志的唐询

408 / “段子手”苏东坡怎样向文同求画

430 / 苏轼被宝月缠上之后

444 / 苏轼和陈季常的友情

462 / 宰相张商英的三位朋友

470 / 日本刀与河豚

了生死

478 / 不想和开封说再会

486 / 欧阳修人生剧终

494 / 苏轼为何送一担酒作为丧礼?

500 / 苏轼斗赢痔疾之后

506 / 东坡临终

518 / 多数书法家的同一种死因

526 / 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534 / 参考文献

538 / 后记: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