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 | 曹相见:《人格权总论:传统与超越》| 11年深耕回答人格权何以可能

2023/3/6 15:16:17  阅读:137 发布者:

新书 | 曹相见 著:《人格权总论:传统与超越》

来源:全文转载自公众号“燕大元照”。

人格权何以可能

作为一个落后于实践和立法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权为何是一项独立权利的论证,在人格权于《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以后尤其值得研究。处理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体系性地反思人格权的概念、主体、客体和性质。本书即是论证人格权何以可能的一种新尝试。

本书的鲜明特点是,从独立的伦理角度论证人格权,试图建立起人格—财产的二元格局。其中,作者提出了人格有作为实证权利基础的含义、物上“人格”可发挥财产效果、死者“人格”为生前形象、区分权利的客体与对象、基本权利无法介入私法等命题,对我国人格权乃至整个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推进性贡献。

—— 房绍坤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

推荐

  推荐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格权确权的伦理基础研究”结题成果

体系性地反思人格权的概念、主体、客体和性质,从独立的伦理角度展开人格权论证,试图建立起人格—财产的二元格局

回答“人格权何以可能”,如何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民事权利的“大”问题

序言

     

房绍坤

人格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编纂民法典,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人格权与人身权、财产权并列。在学术界,虽然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学者之间围绕人格权的立法技术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但对人格权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存在分歧。人格权最终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标志着民法上人格—财产二元体系的真正形成。从内容上看,《民法典》规定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行动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以及人格保护的一般条款、人格标识的许可使用等规则,有利于明确人格权的类型与边界,周全地保护各种人格利益。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传统民法典上,人格权往往“寄居”于民事主体部分,虽然也受法律保护,却与主体密不可分。人们固然也把它当作一种权利,却也不深究它为什么是一种权利,只考虑侵权法的救济是否充分。作为一个落后于实践和立法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权为何是一项独立权利的论证,在人格权独立成编以后尤其值得研究。处理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体系性地反思人格权的概念、主体、客体和性质,只是这些问题往往又超出人格权本身,涉及人格与财产的关系、权利客体理论等民法基础问题,从而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本书是论证人格权何以可能的一种新尝试。作者首先从人格权概念入手,剖析了人格在法律上的语境及其利益构造;其次,从主体上否认了法人、死者享有人格权;再次,通过对民事客体理论的反思与建构,破解了人格权的客体难题;最后,对人格权作为受尊重权、兼有基本权利的属性进行了分析。本书的鲜明特点是,从独立的伦理角度论证人格权,试图建立起人格—财产的二元格局。其中,作者提出了人格有作为实证权利基础的含义、物上“人格”可发挥财产效果、死者“人格”为生前形象、区分权利的客体与对象、基本权利无法介入私法等命题,对我国人格权乃至整个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推进性贡献。

目录

    

序言

绪论  人格权立法与研究的使命

一、引言

二、学术史梳理

三、主要研究框架

第一编  人格权概念论

第一章  人格在法律上的语境

一、引言

二、人格作为伦理学上的概念

三、罗马法上的人格与“伦理人”

四、近代私法对“伦理人”的移植

五、当代私法中“伦理人”的勃兴

六、结语

第二章  标表型人格权的构造

一、引言

二、标表型人格权的特殊性

三、标表型人格权的权能与权利对象

四、标表型人格权的保护模式

五、结语

第三章  物上“人格”的构造

一、引言

二、人格、财产的哲学谱系

三、主体、客体的规范形塑

四、物上“人格”的财产构成

五、结语

第二编  人格权主体论

第四章  法人人格权何以不能

一、引言

二、法人人格的规范意义

三、团体人格的政策考量

四、法人保护的体系思维

五、结语

第五章  死者“人格”的本质

一、引言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三、民事权利的生死机理

四、死者“人格”的利益结构

五、死者“人格”的法律救济

六、结语

第三编  人格权客体论

第六章  权利客体的理论构造

一、引言

二、从法律关系到权利:客体的语境转换

三、从哲学到法学:客体的概念回归

四、从多元到统一:客体的理论更新

五、结论

第七章  权利客体与权利对象

一、为何要区分权利客体与对象

二、如何来区分权利客体与对象

三、客体与对象之于权利的意义

四、结语

第四编  人格权性质论

第八章  人格权当属受尊重权

一、引言

二、支配语境与人格权支配属性

三、对物支配与人格自由的二分

四、结语

第九章  人格权为基本权利

一、引言

二、民法、宪法关系的历史演进

三、民法、宪法关系的理论流变

四、基本权利私法介入的教义学分析

五、结语

余论  人格权法定及其立法评析

一、人格权法定的语境与技术

二、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时代价值

三、人格权编的“得”与“失”

人格权总论:传统与超越

曹相见  

本书立足回答人格权如何是一项独立的、基本的民事权利的“大”问题,从人格权的概念、主体、客体、性质四个方面入手,为人格权确权及其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后的人格权研究进行了可贵尝试。

全书分四编。第一编从人格权概念入手,剖析了人格在法律上的语境及其利益构造;第二编从主体上否认了法人、死者享有人格权;第三编通过对民事客体理论的反思与建构,破解了人格权的客体难题;第四编对人格权作为受尊重权,兼有基本权利的属性进行了分析。

本书试图摆脱人格权证成的财产权模型,寻找人格权确权的伦理基础,为学界提供一套人格权证成的解释方案,夯实《民法典》的解释论基础。从独立的伦理角度论证人格权,试图建立起“人格—财产”的二元格局,是本书的鲜明特点;其中作者提出的人格有作为实证权利基础的含义、物上“人格”发挥财产效果、死者“人格”为生前形象、区分权利的客体与对象、基本权利无法介入私法等命题,对我国人格权乃至整个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推进性贡献。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