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 | 伊涛:《集吉园往昔婚恋》古老婚姻缔结模式的法律投影

2023/3/6 15:08:10  阅读:182 发布者:

一种古老的婚姻缔结模式:诸事纷纭和法律投影

一项超越生与死的约定

一段令人唏嘘的家族往事

一次以爱之名的生活礼赞

一场法律与习俗的接力

1

内容简介

因为意外,主人公许问渠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未过门的妻子遇难身亡。许问渠对婚约信诺的重视,坚持要给亡妻赋予家族成员的身份,但此举遭到家中其他族人的反对。到底,在族人执意反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族往事?到底,许问渠将以何种方式,克服重重阻碍了却心愿?

全书聚焦于中国乡村人文风情,虽是文学作品,却具有明显的文化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的写作气质。透过故事,读者能感受到蕴于乡土的人情伦常,理解世间温情的塑造方式。乡土习俗意义上的婚姻终究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婚姻与婚恋亦有差异。

2

作者简介

伊涛,山东人,法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执教于山东师范大学,另著有《天鹅绝唱》。

  //  

 

世间渺渺,前行路遥,人总是把不会发生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可曾记得童年的梦想?你有志成为科学家,我有志成为军事家,是否已经实现?可曾记得年轻时的愿望?历经磨砺,迄至白发苍苍,是否还在若干年前愿望的延长线上努力奔忙?旧年冷月映照下的婚恋,又会如何?

观诸古今故事,爱情堪称一种颇显奇异的力量,总会催人相互绑定,彼此追寻,但谁能保证自己的人生全由自己来掌舵?更遑论爱情。同时,恐怕又无人愿意横尸一躺,接受一切熔炼,不做任何挣扎,要么只如枝头树叶,风来便摇,或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恍然穿梭。各种胶着,各种纠缠,总引人嗟叹,风不止,月清晰,树未老,会无期。还引人感慨,人生路途,百转千回,任何一种积极的坚持,都难能可贵。

如何坚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做起来若是如同说起来那般容易,还如何确保婚恋爱情的美感度依旧颇高?一朝约定,就要诚实守信。何谓诚实?不欺对方,亦不欺自己,两头兼顾,方为得宜。如果对方已经感知不到,仅凭不欺自己,是否还有必要诚实到底?何谓守信?既要面向对方,让承诺化为实际,还要鞭策自己履行诺言。如果对方早已顾不上,仅剩自己遵守承诺,是否还有意义?说得更直接一些,一段婚恋若是早已如同一件破衣烂衫,难道只能丢弃?如果还能缝补,且还能给人带来温暖,又该如何面对?

前些年,深入民间寻访,原本无意专门关注婚恋事项,盖因相关书籍早已数不胜数。时值202110月初,终有转机。某位访谈对象讲述了一段故事,暗含着死与爱的交织、悲与美的凝合,刻画着慷慨风流总与苦难并行。当时闻听,百感交集。猛然间想起,以前明明还曾听另一位访谈对象说起类似故事。

接连几天,夜念念,心绪总起伏,不为谁人孤独,不为来日无期许,只为一场爱还没结束,哪怕双方早已步入两途。更有甚者,竟还以为挖掘到了隐藏在民间的新事物。继续探索,方知民间历来存在一种比较奇特的婚姻缔结方式。必须承认,民间浩瀚,智慧无穷,寻访者倒显得孤陋寡闻。若不是第二次闻听,恐怕就会让第一次付诸东流,还会跟民间的美妙爱情故事失之交臂。

在正式讲述故事之前,不妨只做前情交代。在我们中国社会,婚姻缔结历来颇有讲究。正如《礼记》所言,要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意指结婚并非男女双方的个人事务,而是属于两家的家务事,牵连着上下几代亲人的一体联动。据访谈对象讲述,有的婚姻缔结恰恰要合三家之好。严格说来,可以将其称为“补位婚”。

追索背后的深沉思考,一男一女若是早已结婚,且不论日后何时出现一方亡故的情形,依循民间常理,男女背后的两家依旧属于亲戚,即死不破亲。如果一男一女只是已经订了亲,但还没有结婚,偏偏出现了一方亡故的情形,又该怎么办?若不想就此破亲,便会催生出补位婚。此种做法,实际上属于化解悲情的一种方式,刻画着百姓积极谋求抱团取暖,不让失意者孤独承受悲凉,还能体现出百姓诚实守信。

探究补位婚的历史起源,有的访谈对象认为早已历经几千年,有的认为只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此含混,全然不曾妨碍百姓把它放在眼前。毫无疑问,任凭某种事物怎么古老,并不足以成为百姓舍弃它的理由。顾念蕴含在其中的人情伦常,方是民间关注的重点。言表史上早有其事的意义,无非在于为眼前行事寻求和奠定合理性。

如果说历史是指过去的人和事,而过去二字属于标识时间的范畴,那么类似事情的古今重演就极易促使历史摆脱时间对它的绑定,以至于古事在今而又成今事。既然古今一致,的确就淡化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坐标。补位婚的缔结即使会被视为旧俗,仍有必要追溯它在人情伦常的层面上具有怎样的叙事源起,以便于更全面地把握民间风貌,更深刻地展示和挖掘世间温情的塑造方式,正是溯源写作要达致的目标。

更有必要提前说明的是,关注补位婚,仅仅是筹划写作的起点。它毕竟属于民间婚恋的特殊事例,难免会被囊括在各式各样的婚恋形态中。既然以《集吉园往昔婚恋》为名为题,而非“集吉园三家联姻”,便是想以齐都市月朗镇的集吉园村为中心,聚焦民间婚恋的各种形态。藉此可以构设叙事背景和比较对象,用于映现补位婚的价值负载。同时还想要表明书中讲述的主线故事发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确可以称作往昔。既然标注出了年代,当能引人思考,包括补位婚在内,各种形态的婚恋如何置身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而你我的婚恋又以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作为背景?

(集吉园-原址)

 

引言

第一章 意外

第二章 婚与恋

第三章 顶枝

第四章 姻缘

第五章 坟与婚

第六章 痴人

第七章 修路风波

第八章 困龙井

第九章 镇狼

第十章 乱点鸳鸯谱

第十一章 心散家不散

第十二章 添乱

第十三章 偷井

第十四章 光亮

第十五章 梦依旧

第十六章 庆生去世

第十七章 拆解人生

第十八章 拆无所拆

第十九章 重新组装

第二十章 缝补

第二十一章 婚事

第二十二章 婚礼

第二十三章 痴男怨女

第二十四章 团圆

第二十五章 新篇章

后记

(作者-伊涛)

 

讲完故事,再来交代全书写作背后的相关思考。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世界,堪称经典的婚恋故事并不少见。史上的前端积累越多,后端作者的写作自然越有难度。又因婚恋涉及芸芸众生,人人都有话语权,哪怕独辟蹊径,只讲述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仍难避免被人指摘。举凡此类,皆属常识。在开始动笔之前,就时常告诫自己,即使拿常识来考量,都不宜冒然落笔成文。

好在早已积累下了充足的民间寻访经验,深刻理解百姓普遍把婚育和丧葬视为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两宗事项,故此莫不如遵循民间章程,把两宗事项结合起来描述。尤其是由女方婚前先亡引来的各种问题,原本就牵连着两大事项,一曰婚,二曰坟。换言之,一曰婚约,二曰丧葬。

翻阅古今典籍,借坟言婚或者以丧葬论爱情的故事恰恰并不多见,不妨添花一束,于是便为写作寻见了理论层面的原初动力。更重要的是,以补位婚为叙事主题的独特婚姻缔结,能极力表明民间对人情温暖的积极寻求和守护,刻画着百姓喜谈和善讲仁义,当真让人感动,于是又为行文提供了情感层面的原初动力。

自写作《天鹅绝唱》以来,一直都在奉行最低限度虚构的叙事理念。本书和接下来的《走错家门的孩子》一概如此。所谓最低限度的虚构,是指各种故事绝大多数来源于采访,少量取材于典籍,落笔成文并非零起点式创作,而是在做辑合工作,甚至要把百家事放在一家说。

具体言之,各种故事在民间流传时,原本只以零散的面貌潜藏在上百位乃至几百位访谈对象的记忆中,而且通常呈现为碎片状。只有极少量的故事,算是比较完整,但又往往经历过民间说唱人员的整理,或者直接来自某些戏曲曲目,属于传统文艺在民间流传的遗留物。若要让各种故事以完整的面貌示人,除了要对它们做出必要的情节补充,最好还能镶嵌到一部长篇小说中。因为长篇小说最是讲求叙事完整,而且还能以充足的叙事空间承载各种故事。甚至可以说,长篇小说类似于可以从中拉出无数抽屉的柜子。把各种故事按照叙事线索储存在相应的抽屉里,无疑属于保存故事的最佳方式,顺便还能让它们在整部作品中分别获得相应的位置,以此确保它们的叙事主题能释放出更直接的指涉性。让若干年来的采访所得汇入一部作品,难免就需要按照一条或者两条叙事线索,把上百家的事放在一家或者几家来说,方能起到共同拱卫主题的效果,尽最大努力让一部文学作品饱满。刻意留心补位婚,固然始于202110月,但与书中故事相关的前期采访严格来说始于2007年,前面六年还曾零散采访。

缘何要坚持最低限度的虚构,主要出于两方面思考。其一,各种故事若不曾在民间发生和流传,全盘来自作者的虚构,那就意味着它们只能把根系扎在作者的一己构思中,其生命力恐怕要接受考验,或者只能交给历史去检验。搜集民间已有的故事,辑合成长篇小说,恰恰会让各方面故事自带根系,因而不用为它们的生命力担心。其二,越是深入民间寻访,越能发现不少人都有成为文学家的潜质。哪怕他们不具有写作能力,并不对写作抱有兴趣,平时甚至还不善于描述故事,但在梦中总能领略到各种原本无法在俗世发生的离奇事情。何谓梦?若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属于对所思所想的忠实刻画,那便指向大脑自主完成的对做梦者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人生路向的积极开示,哪怕只是显示出了区别于当下的另一种可能,仍将意味着做梦者未必只能居于现状。说到底,梦是大脑对做梦者的馈赠。越是如此,越能显示出民间人人何尝不曾拥有自己的梦想,谁的生命不曾鲜活,但能否记述下来就成了问题。哪有民间二十四史,因而不妨坚持最低限度的虚构,只为记取民间的人和事,让那些鲜活的生命借着一部文学作品获得延伸表达。

自写作《天鹅绝唱》至今,还一直坚持溯源写作的理念。所谓溯源,在宏观的层面上,无非是要追溯民间风貌的基本构成和内在的文化源起,在微观的层面上,则要追溯民间风貌的每一项细节在普通百姓的认知范围内具有怎样的观念性起源和发展脉络,谋求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探究你我到底应该如何安身立命。民间的温情总让人感觉到可歌可敬。若能剥离红尘浮华的层层尘埃,在民间探寻到最接地气的安身立命之道,那就无异于要进行一次针对生命历程起点和终点的溯源探寻。何须再像尘埃那般浮起,莫不如一直宛若大地而只对生命做出深沉的咏叹。每次深入民间寻访,都是学习的过程,收获满满。书成之际,不得不向普普通通的访谈对象致以最高的敬意……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