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书单|中青年艺术史学者论丛(薛龙春主编)

2023/2/28 13:43:20  阅读:252 发布者:

中青年艺术史学者论丛

薛龙春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

《跨界的中国美术史》

赖毓芝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物质、技法与书风:风格内的新视野》

何炎泉 波士顿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文献处研究员

《琢磨书史:清代书法史、法帖版本学及鉴定个案的研究与思考》

何碧琪 台湾大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

《明清法帖丛考》

[] 增田知之 著(姚宇亮等 译) 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安田女子大学文学系书法专业副教授、二王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黄士珊 (祝逸雯 译)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莱斯大学亚洲跨国研究系副教授

待出书目

《道释之间:中古时期的佛教、道教视觉文化》 黄士珊

《耳目之玩:晚明图谱与文学插图版画》 马孟晶

《鬼工与仙工:象牙球所见近代早期工艺技术及知识的交流》 施静菲

《三代遗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复古》 许雅惠

《状物:宋元画史研究论集》 陈韵如

中青年艺术史学者论丛

本丛书所收录的作者都来自东亚,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正值盛年。他们多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又都供职于美国、日本与中国港台地区的高校或博物馆,身处研究与策展的一线。

在世纪之交,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了“开放的艺术史”丛书,由尹吉男教授主编,翻译出版了高居翰、雷德侯、巫鸿、包华石、白谦慎、乔迅等众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并没有收录更年轻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于是,我们这套“中青年艺术史学者论丛”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出版契机。

收入本丛书的著作,涉及书法、绘画、器物、宗教美术、视觉文化与中外艺术交流,这些研究成果与“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中所收录的著作形成了一种接力。收入“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中的著作今天已经为中文学界所熟知,在深化中国艺术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希望本丛书能承前启后,担负起在此领域内推动开放与交流的职责。

这批作者的研究各有特点,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他们处于强调“原物”的前辈学者与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后辈学者之间,故而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视觉训练,擅长处理形式与风格的问题,这种能力无疑得益于前辈学者。而在当下的学术风气中,是否懂得鉴定的技巧,能否作出审美判断,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具备这种能力的学者也越来越少。本丛书中的作者在研究中也寄寓了理论关怀,善于借助社会理论来观察艺术史现象。概言之,这批中青年学者既有对形式的敏感力与分析力,也能娴熟运用现代理论,对于解释力的提升有强烈的渴望,这或许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史学者的特点。期望这些著作的出版会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刺激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反思与新变。

在我们开始策划这套丛书后不久,疫情便开始在全球肆虐,学界的很多交流被迫中断,甚至联络都变得困难起来。而本丛书中的作者克服了巨大的时空障碍,及时完成了书稿的写作、翻译与打磨,在此我谨代表编者感谢他们的信任与付出。愿疫情尽早结束,愿作者和广大的读者因为这套丛书成为知音。

——薛龙春

01

【书名】跨界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赖毓芝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ISBN97-8-730-822740-7

作者简介

赖毓芝,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史,尤其聚焦18世纪清宫与欧洲宫廷的视觉文化交流及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上海画坛与日本的文化往来。曾任荷兰莱顿大学 Hulsewé-Wazniewski Stichting 访问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 Heinz Götze 访问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学人等,主编有《看见与触碰性别:近现代中国艺术史新视野》(2020)、《伪好物:1618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2018)、《追索浙派》(2008)等,并发表有系列论文。

名家推荐

柯律格 牛津大学艺术史荣誉退休教授

收入此大作中的文章范围广泛,对思考艺术与图像如何在早期全球化世界中的流通,贡献尤多。全书触及的理论问题既广且深,而作者尤能着眼于极富想象力的图、物实例,图版精美,论述精湛。其见解与案例,对探讨过去一千年艺术之流动如何形塑世界及如何形塑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将具有长远的价值。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本书通过多项扎实的案例,将“全球美术史”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物品、空间与机制。作者对材料的考索,在在处处心细如发,事析秋毫,而所关心的问题又横穿四海,纵贯古今,其中对于物品与图像的密切关注,对于视觉分析方法的娴熟运用,显示出美术史学科贡献于全球史研究丰富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而涵盖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媒介的复数的“跨界”,又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美术史自身。

“全球美术史”的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在后者遭遇严重挑战的当下,这些历史维度的研究便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也期待这本书拥有更多“跨界”的读者。

施静菲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本书作者从全球史角度切入东西艺术交流的研究,跨界、物品流动、连结等新颖的思考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其中多个案例是作者对博物馆藏品作详尽观察之精彩研究,在对作品形式与风格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嵌入多层次的精准论述。这些要素都让本书成为理解中国艺术如何成为今日之面貌而必读的一本书。

就如作者所言: “人与物品都只有需要跨界之时,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根源。……唯有了解这些‘异质’因素究竟如何被理解、复制并最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我们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中国美术史的核心。”

目录

导论 “跨界”之必要

上编 什么是异域

想象异域

——传陈居中《文姬归汉图》研究 / 003

《明人画狻猊图》考 / 099

“铸造”疆域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藏乾隆时期二匣回疆钱币研究 / 123

再现边疆

——任伯年的边塞画与19世纪末的上海城市生活 / 171

中编 跨界的媒介与新框架的出现

为什么“伪物”重要

——谈苏州片研究的几种可能性 / 193

消失的浙派与晚明的多重“古代” / 209

“苏州片”与清宫院体的成立 / 255

从康熙的算学到奥地利安布列斯堡收藏的一些思考 / 297

清宫与广东外销画风的交会

——无名款《海东测景图册》初探 / 315

下编 选择与转换

从杜勒到清宫

——以犀牛为中心的全球史观察 / 333

“麒麟”到“恶那西约”

——全球图像流动下的长颈鹿 / 353

由郎世宁《海西知时草轴》看清宫中的欧洲植物学网络 / 363

知识、想象与交流

——南怀仁《坤舆全图》之生物插绘研究 / 369

从仙山、瑞应到天堂

——谈郎世宁《海天旭日图》对苏州片题材的转换 / 413

上海北斋

——任伯年与上海的日本流行文化 / 435

论文出处 / 447

图版目录 / 449

书影

02

【书名】物质、技法与书风:风格内的新视

【作者】何炎泉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ISBN97-8-730-822758-2

作者简介

何炎泉,波士顿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文献处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书法史、书画鉴赏,并关注书法物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近年发表有研究专论《从魏碑到标准草书——略论于右任书法中的革命观与现代性》(2021)、《略谈乾隆后期民间藏帖与碑学发展之关系——兼论洛阳体之文化意义》(2020)等;参与编纂的展览图录有《五体千字文选辑》(2010)、《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2013)、《宋代花笺特展》(2018)。

作者语

"书法风格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人名传递或融合,书风的形成除了典范来源,看似微不足道的书写物质及技法始终默默地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又淹没于“风格”的不断变化中。本书为笔者近年来研究书法史的一点心得,关注的焦点从书法风格逐渐扩及物质、书写、收藏、政治与社会,等等,试图探索书风形成背后原本就存在的诸多复杂因素。书中许多文章皆是出于解决自己书法学习上的疑惑,并对传统书法史论述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借本书的出版与大家交流分享。"

目录

上 编

晋唐法书中的节笔现象与折纸文化 / 003

消失的节笔

——由王羲之《远宦帖》论及《十七帖》《淳化阁帖》 / 035

北宋的毛笔、桌椅与笔法 / 079

从高闲《草书千字文》与米芾《论草书帖》论及一段韩愈、高闲与米芾在书法史上被忽略的关系 / 121

高丽猩猩毛笔 / 143

苏轼与鸡毛笔 / 155

乾隆皇帝与澄心堂纸

——兼论乾隆皇帝对古代笺纸的赏鉴 / 163

从古代书写文化略论纸槌瓶之名称与功用 / 217

下 编

秀色掩今古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与境界 / 233

晚明书家张瑞图之历史形象与书史地位 / 271

张瑞图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 / 307

陈淮的书画收藏与嘉庆皇帝的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 / 333

论文出处 / 366

图版目录 / 368

书影

03

【书名】琢磨书史:清代书法史、法帖版本学及鉴定个案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何碧琪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ISBN97-8-730-822764-3

作者简介

何碧琪,台湾大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著有《广纳百川:明至清中期广东书画选》《淳化阁帖史话》;编撰有《粤泽四海:晚清至民国广东书画选》《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北山汲古:碑帖铭刻拓本》并策划展览;申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北山十宝”及“游相兰亭”20种珍拓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于《中国书法》《故宫学刊》《故宫学术季刊》等发表学术论文逾30篇,曾赴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海德堡大学等发表研究成果。

名家推荐

施安昌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本书作者既从前辈承续了古书画碑帖考鉴的方法,又善于借助社会理论观察艺术史问题,还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三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接触到大陆以外的一批青年学子,出于不同的教育和历练,交流中他们往往独出机枢,一新眼界。于是特别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本书的面世,正是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

何传馨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清代书史研究由于时代较近,资料庞杂浩瀚,议题也多元,除了个别书家与书迹研究,涉及碑学与帖学、金石文字学、考证学、学术与书学思想的变迁等,本书上编八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清代书法发展与文化思想之关联,拓展观察的视野,成果丰硕,贡献卓著;中编及下编涉及法帖及书画鉴定方法学,尤其《淳化阁帖》的翻刻谱系及特征,为鉴别存世《淳化阁帖》的必读之作。      

目录

上编 清代帖学、碑学的交替与广东金石书风及收藏

松江余韵

——张照书法的特质、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 003

金石因缘重缔结

——浙江书家、黄易与清代隶书 / 029

碑学兴起缘由再思

——从真赏斋本《夏承碑》谈起 / 059

从尚个性至重学问

——梁同书、翁方纲《行书七律合卷》的启示 / 077

皇子的书海浮沉

——由永瑆思考书法家如何被形塑 / 095

志趣相投

——翁方纲、伊秉绶与广东金石书风及收藏 / 129

慨长思而怀古

——北山堂藏碑帖的文化意涵 / 145

甲骨艺缘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甲骨文及金文书法的意涵 / 173

中编 法帖版本学

佛利尔本《淳化阁帖》系统研究 / 209

《石渠宝笈》所载《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 / 263

下编 研究方法及鉴定个案反思

对鉴定方法的思考

——以怀素《自叙帖》相关研究为例 / 291

对画家、画史、典范塑造的思考

——以黄慎《设色山水》卷为中心 / 327

论文出处 / 354

图版目录 / 357

书影

04

【书名】明清法帖丛考

【作者】[]增田知之 著 姚宇亮 等 译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ISBN97-8-730-822765-0

作者简介

增田知之,1975年生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199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东洋史学专业,2005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200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田女子大学文学系书法专业副教授、二王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是以法帖刊刻为中心的明清书法史,在中、日各种刊物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

名家推荐

祁小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在日本,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学术研究,由于有了以内藤湖南为首的神田喜一郎、中田勇次郎、杉村邦彦等一流的“京都学派”研究者先行开创学风传统,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学贯中西的具有实证精神的研究领域。增田知之先生出身于日本名门——京都大学,是京都学派中国书论、书法史研究的真正传人。这部大著所收录的是他长期以来的系列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法帖。在研究方法上,不拘泥于以往只对书人、书论、书迹进行探讨,而是将书法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下加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及文化史学的观点进行考察,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与价值。因此,我认为本书将会成为目前关于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陈志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书立足于出版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刻帖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作者选取文徵明、董其昌、海宁陈氏、王铎、邢侗、康熙皇帝的法帖刊刻活动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将书法问题置于皇权政治、地域文化、家族传统、出版收藏的背景之下,移形换位,纵横勾连,点面结合,入古出新,在深入考论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宗族形成”“文雅俗化”“传统意识”“贰臣现象”“帖学衰退”“法帖的权威性”和“草书的多样性”等颇有意味的命题。相对于既有研究,本书作者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扎实的学风,在明清刻帖研究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 明代法帖刊行与苏州文氏一族 / 001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氏与法帖

三、文氏一族与“宗族”结语

第二章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法帖刊行状况及其变迁 / 031

、上海地区《淳化阁帖》的翻刻

二、由苏州文人主导的刊行事业的盛衰

三、法帖刊行与出版文化的关联结语

第三章 从董其昌的法帖刊行事业看其确立权威的构想 / 051

一、问题的提出

二、明代法帖史概观

三、与董其昌书法活动相关的法帖刊行的意义

四、从徽州人的法帖刊行看董其昌的影响结语

第四章 邢侗的书法正统观念与王羲之——明代北方王羲之接受的情况 / 077

一、邢侗传略

二、邢侗《来禽馆法帖》的刊行

三、邢侗的“书法”和“传统”结语

第五章 王铎专帖中所刻的尺牍 / 093

一、王铎传略

二、王铎法帖刊行的实际情况及其与“贰臣” 的交往

三、明末清初对尺牍的重视结语

第六章 明末海宁陈氏一族及其法帖刊行 / 123

一、明末海宁陈氏一族——以刊行法帖的陈氏诸人为中心

二、陈氏一族法帖刊行的状况——以《玉烟堂帖》为中心结语

第七章 《伪绛帖》再论 / 141

一、日本收藏机构的收藏状况

二、诸文献中所见《伪绛帖》结语

第八章 康熙帝的书法文化政策——以法帖出版为中心 / 159

一、康熙帝实施的文化政策与书法文化——先行研究整理

二、康熙帝出版法帖的状况及意义结语

第九章 关于观峰馆所藏《御跋赵孟十札法帖》的考察(上) / 179

一、《御跋赵孟十札法帖》的概要

二、《御跋赵孟十札法帖》的刊行情况小结

第十章 关于观峰馆所藏《御跋赵孟十札法帖》的考察(下) / 201

一、关于其他收藏机构的《御跋赵孟十札法帖》

二、关于收刻御集帖中的《尺牍十札》结语

第十一章 东亚书法文化比较研究探索 / 217

一、李氏朝鲜与中国明清时期“书法文化政策”的比较

二、东亚各地域“草书”的多样性

结语

论文出处 / 226

图版目录 / 228

书影

05

【书名】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作者】黄士珊  祝逸雯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

作者简介

黄士珊,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莱斯大学亚洲跨国研究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道教视觉文化、宗教仪式与物质、佛经版画、佛教书籍之路、中国绘画史、西夏艺术等。主要英文专书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12年),荣获美国CAA大学艺术学、盖斯基金会等多项出版资助,另有专著《佛教印刷文化的传播:中国及其周边的佛教书籍之路》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资助出版。有多篇文章发表于Artibus Asiae, Ars Orientalis 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辑刊》《丝绸之路研究集刊》《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宋代道教》《宋代绘画国际论文集》等。

名家推荐

汪悦进(Eugene Wang) 哈佛大学

作为同类研究中的首部作品,《图写真形》是对分散在整部《道藏》里的诸多道教图像的一次综合性考察,包括绘画、图形、绘图和版画等不同媒介。不独是书中的海量资料令人瞩目,作者梳理视觉材料时所展现的敏锐分辨力使得本书更为可贵。本书为道教图像研究新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一部有关道教图像的性质及其运用的必读作品。

康豹(Paul Katz)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图写真形》是对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道教艺术的性质及其文化融摄的一项具有开创性和综合性的研究。黄士珊的解读水平及其对细节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关注,可谓史无前例;她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道教艺术作品,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资料,展现出道教艺术异于佛教艺术之处。这本著作不仅仅是对道教视觉艺术的深入研究,也是道教自身的真正历史。

利特尔(Stephen Little)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

黄士珊的著作是一部极具价值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值得大力推荐,它将引起人们对庞大的道教视觉资料库的注意。

目录

绪 论 / 001

内 篇 神秘之基

第一章 身体与宇宙的图像 / 033

身神 / 036  

存思星宿 / 048

魂魄与尸虫 / 062

图释内丹 / 076

第二章 宇宙的图志 / 099

道教创世论 / 100

神圣的图式 / 106

天境与上界 / 111

人间仙境 / 118

地狱与地下世界 / 134

第三章 真形图 / 149

人鸟山的变形 / 152

人鸟文字 / 165

天书中的鸟 / 172

五岳 / 183

山中宝物 / 197

外 篇 行动中的艺术

第四章 道教神圣空间的物质性 / 211

道场的形式 / 212

仪式用品 / 239

第五章 道教度亡仪式 / 275

黄斋 / 277

破狱 / 286

解救亡魂 / 295

炼度 / 307

第六章 绘画所见动感的神明 / 317

道教画师的工作流程 / 322

天地水三官 / 333

图画格套 / 342

仪式环境 / 387

结 语 / 392   

参考文献 / 398  

插图引用 / 476 

书影

来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