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丨“论衡”不完全书单

2023/2/28 11:17:43  阅读:144 发布者:

正月里都是年!

趁着新年 ,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论衡”2023的书目预告(特别说明:只是部分哈)

专著&译著&随笔三个系列

专著系列

《化家为国: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

黄丽君   

清代的上三旗包衣旗人是满洲皇帝的家内奴仆,也是内务府官僚体制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时奉职于家、国两套体系,以侧进政治而显贵。清初包衣的个人仕途与家族发展高度依赖君王青睐,此与内务府体制未备的结构性因素有关。乾嘉之际,随着考课、科举与捐纳制度的定制化,包衣无论在府内迁转或外任税差,行政表现与任官经历的重要性趋增,也相对拥有更多的仕宦自主性。然而,当皇帝渐次援引制度成规来任使包衣奴才,不复乾纲独断,却也不免产生“权移下人”之弊。

本书系统考察十八、九世纪内务府官僚体制的定制化历程,探究皇权渐次隐微于官僚体制之下的原因,以及清朝统治格局重大变革的政治意义。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

李磊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转折期,它上承秦汉之遗韵,下启隋唐之新风,将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战争频仍、政权割据,但思想却异常活跃,文化空前繁荣,产生了备受关注的魏晋士风,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

魏晋士人一反前朝士人砥砺操行,大义凛然的常态,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价值,形成旷达超然、清峻通脱的士人风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传奇性色彩的群体,并一直为后人所回味。

书中以嵇康、阮籍、王俭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通过惊弦、齐物、心远、弘儒和落幕五个部分阐述六朝名士的精神历史变迁。“流风回雪”出自《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意指轻逸飘摇的样子,本书以此借指风流潇洒的魏晋风度。

《入土为安: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张剑光   

丧葬,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随着丧葬仪礼的完毕,人世间再不见如斯身影。丧葬文化内核的匪夷所思和光怪陆离,包含的却是对现世的无限留恋和不舍。中国人表现在丧葬问题上有趣的生死观、道德观、价值观,非常便于窥视中国文化的若干隐奥。

本书以二十六章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我国自原始社会到明清以来数千年的丧葬习俗流变及文化渊源。随着西周时期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蒙昧时代“灵魂不灭”而敬事鬼神,隆盛厚葬,乃至大量的人牲杀殉的习惯,终于逐渐被“慎终追远”的孝道观念所取代,各种丧礼葬俗制度逐步系统化。春秋战国时代坟丘墓的流行,为秦汉帝陵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而由此产生的两种对立的葬俗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长期对峙,难分轩轾,直至晚清。此外西域地区的丧葬风俗、火葬和佛事的逐渐流行,对我国丧葬习俗也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丧葬仪式与习俗真实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直接表达了人对于逝者的最真挚的眷念之情以及愿望和祈求。

《荷马李与近代中国》

陈丹   

荷马李(Homer Lea),美国人,又被译为咸马里、堪马利、郝门李等,荷马李曾是孙中山的军事顾问,与近代中国的变革活动关系密切。《洛杉矶时报》曾将荷马李称为:“聪明且年轻的军事天才和作家”;《旧金山呼声报》曾刊文:“他(荷马李)成为了一个军事天才,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军队授予了‘中将’(Lieutenant general)。”荷马李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本书结合英、中、日三个语种的资料,就荷马李如何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的变革之中,他与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的关系,他的军事观点和论著及其影响,他如何动员美国人参与中国变革等问题进行论述。荷马李深深地介入改良与革命的复杂关系中,本书的研究可使读者了解到中国近代变革历程中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既共生又斗争及此消彼长的关系,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对于民间外交、中美关系的认识。因为荷马李与当时华侨关系密切,从他的活动,可以相应地对华侨活动进行一定的研究和了解,研究改良和革命势力对华侨影响力的消长,从而有助于了解美国华侨历史及华侨中存在的问题。荷马李作为孙中山的顾问,对他进行研究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孙中山以及中国改良和革命历史的理解。

译著系列

《启蒙式微时代的中国:乾隆时期一位瑞士行商的中国经历》

(法)玛丽-瑟比耶•德•维耶娜  编著   

徐翀

本书由法国著名东方学家玛丽-瑟比耶·德·维耶娜教授根据清代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法兰西馆的行商夏尔勒·德·贡斯当(Charles de Constant)有关中国的手稿编著而成。夏尔勒·德·贡斯当是瑞士贡斯当家族成员,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本杰明·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的堂弟,于177917821783178617891793年间三次赴广州和澳门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本书前半部分是编者的长篇导论,对于贡斯当档案的发现经过、档案的内容构成、夏尔勒的生平及其在华活动都做了详尽论述;后半部分则是夏尔勒手稿的整理,辑录了夏尔勒三次来华的手稿,及其数篇讨论对华贸易的文章。

《远西旅人 :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

皇甫峥峥   

汪林峰  李文杰 审校

晚清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在近半世纪以来,深受中西方的史学界与比较文学界的重视。本书通过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书写“西方”的模式的演变,探索从1860年初到1895年的三十年间,清朝重建外交信息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北美历史学界对于晚清外交史研究转向的风向标之一。

本书分为八章,导论勾画了1865年之前清朝政府对于国外信息采集模式和文种的特点与局限性,其中作为主体的六章,以时间、人物为经纬,分别考察了出使欧美的大臣(斌椿、志刚、张德彝、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的身份如何从较单纯的“旅者”,转变到“使臣“,再到“外交官”和“战略家”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尤其重视驻外使臣的制度化、文书流通的电信化,及江南私人出版业对于清政府信息掌控的颠覆性。尾声一章提出甲午战争的前夕,晚清士人中对于西方形成了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交错的共识与话语,而此观念之变革与清朝向西方派出的使臣所构建的信息秩序息息相关。

司马光及其时代》

木田知生   

司马光除《资治通鉴》为人熟知以外,在政治上,他是北宋非常重要的中央官员,在立英宗为皇子、濮议、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学术上,以他为代表的涑水之学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但相对于王安石,司马光的研究则少得多。本书特别将司马光放在他所处的时代之中,分析了其思想形成、撰写《资治通鉴》等所受的时代影响,描摹出北宋中期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随笔系列

《缘木为舟 :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

徐冲   

中国有发达的史学传统,从一人之墓志、行状到一朝之实录、正史,都有大量留存,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的基本史料。近年来,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认识到,这些史料并不完全是历史的客观记录,而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主观意图和选择融入其中。从“书写”的角度重新看“历史”,往往可以揭开历史的另一层面纱。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历史书写问题,近年不断深化、拓展研究课题,本书即汇集了作者在此一领域的研究心得,通过正史和石刻两编,集中反映了中古时期(东汉以下至隋唐)人们在撰写历史时的心态和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读来饶有兴味。

《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

沈洁   

晚清到民初的大变革时代,新旧人物、新旧观念、新旧制度,等等,都处于碰撞、冲突、融合、变动之中,从不同的视角观看那段历史,就会给读者展现出不同的历史面貌。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清末民初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术随笔结集,尤其集中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变化与读书人的思想文化心态变迁。在作者看来,这几十年整个中国的变化超过之前上千年的时代变迁,其中蕴含着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深刻思考。

《旧庙新神:近代变革下的孔庙》

段志强   

孔庙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教育与祭拜孔子等儒家先圣先贤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孔子及其祭祀、教育、文化空间孔庙,更遭到多重的批判与挤压。探索孔庙的变迁,即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效视角之一。

本书从清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清初三大儒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旁及18601920年代的孔庙全状,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的孔庙及其应对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近代思潮”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展现“新文化”在中国流行过程中,传统文化遭到了怎样的破坏,又如何自我更新,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进一步焕发生机提供借鉴意义。

(来源:四马路上)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