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即自梳女。未婚少女梳辫,婚后束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女子发型的一般特征。而“自梳”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自行易辫为髻,以示永不婚嫁,独身终老,经过这种仪式的独身女性称为“自梳女”。
珠三角能有这样一个自梳女群体,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历史文化缘由:其一,独特的经济环境。近代广东缫丝业的繁荣和迅猛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女性有了经济来源,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女性集体的生产和生活使她们形成了新的人生理念,认为婚姻不再是解决女性生存问题的唯一途径。其二,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低下。以男权文化为特征的宗法制度,女性嫁到夫家,家庭权柄掌握在丈夫和翁姑手中,为了逃避封建宗法家庭的虐待,摆脱夫权的束缚,免遭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一些女子自愿“自梳”。特别是岭南“女劳男逸”的家庭模式给女性婚后生活造成巨大痛苦,在与诸多广东师友交谈中,大家一致说广东女子家庭生活太苦,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男人往往悠闲喝茶而不顾,这是自梳女产生的重要因素。其三,抗拒包办婚姻。由于父母的包办婚姻,使一些女子不能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夫妻而共同生活,被迫走向“自梳”的不嫁之路。
顺德是自梳女的发源地,自梳女数量最为庞大。除上述原因外,这与顺德的民风民俗关系密切。其一,女子有扶助母家的传统。顺德女子可以不嫁养亲,抚育侄子幼弟,周济兄弟生计,以维系父系家族的繁衍和兴旺,这样的不嫁理由光明正大,而且为儒家文化所接受。其二,受“跨头不祥”的影响。弟妹嫁娶先于兄姐为“跨头”,“跨头”为世俗所不容,一些女子只好“自梳”。其三,女子不嫁乃不祥之兆。女子不嫁会招致母家三灾六难,一旦“自梳”,则另当别论。其四,害怕守寡与崇尚守节。顺德旧俗视寡妇为“鬼婆”,为“不祥”之人,谁娶寡妇就会受害。既然如此,还不如“自梳”畅快。其五,养蚕是处女从事的工作,为了生计很容易错过青春,婚嫁之事就无人问津了。
关于自梳女,明清地方志如《广东通志》《顺德县志》《番禺县志》《南海县志》《三水县志》《香山县志》多有记载,明清时人的文集、笔记、年谱对自梳女论述丰富,民国报刊如《大公报》《申报》《新世纪》《女子月刊》《妇女杂志》《粤风》等也有报道,为深化自梳女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地方文史资料也留下诸多关于自梳女的回忆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外与港台学者对自梳女多有研究;大陆学者对自梳女的研究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多层次研究、多学科交叉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从民俗学、文化学、地理学等领域,对自梳女群体的起源、自梳仪式、经济收入、宗教信仰、婚姻习俗及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虽然以往研究多有成就,但有关自梳女的研究史学界参与不够,有关自梳女研究的学术专著,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皆有待于大力发掘。
近年来曹志敏对顺德自梳女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撰写了《顺德自梳女历史足迹》一书,翻阅此书,其视阈之广,探究之深,可见作者用功之勤。作者从顺德的历史文化传统、自梳现象的文化源流、自梳女生活的世间百态、生存空间、自梳女的别样人生与多元价值等多维视角与层面,全方位考察了顺德自梳女的产生、发展以及生活状态、最终归宿等若干方面的重要问题。
本书主要采用性别史与社会史、文化史互动的研究方法,通过探寻自梳女几百年走过的历史轨迹,全面认识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从而揭示出她们在清末民国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女性在与正统思想的抗争中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在“社会性别史”的研究视角下,从性别差异、性别规范、性别分工、性别身份的维度来剖析向来被忽略、被定性化的自梳女群体,从而寻求在新的历史面貌下中国女性应有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探讨女性独立人格的构建问题,理清两性关系中女性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家庭角色等问题。本书运用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进行的学术尝试,对于女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就一般情况而言,自梳女的产生显然与岭南社会的某一既成的规范性有关,与社会经济形态有关,与地域民风民俗有关。自梳女的逐渐衰减与落幕和新生的国家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就另一种视阈而言,我们还要注意到,即便人包括女人在内, 会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框压,但也会利用各种机遇和条件去衡量人生的利弊得失,从而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或通过自身以及群体的努力与抗争,选择一种暂时或长远有益于自身或群体利益的生活方式,自梳女几百年的生命历程皆是如此,这样,历史学家的梳理与探索,就显得颇为重要。未来人的生活仍然会有性别的张力,但同时也要跳出性别的藩篱,用个体人的理念去思考人类社会、思考人的生存。
梁景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20年12月28日
《顺德自梳女历史足迹》作者简介
曹志敏,女,河北滦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学术探求与春秋大义:魏源<诗古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龚自珍的学术交游与生活世界》(商务印书馆,2021年),《龚自珍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两册,第11、1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顺德自梳女历史足迹》内容简介
《顺德自梳女历史足迹》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定价:9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18153100
素有“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美誉的广东顺德,生活着独特的自梳女群体,她们不愿婚嫁,适龄后自行梳起,力图摆脱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其产生与广东近代缫丝业发展以及“下南洋”风潮有关,是儒家婚俗文化与古越文明融合的结果。她们以不嫁养亲,抚育幼弟侄子,周济父母兄弟生计,以维系父亲家族繁衍而赢得儒家文化认同。她们不仅是家庭生计的支柱,而且为珠三角缫丝业做出杰出贡献,从而赢得宗族乡里的尊重与社会各界的赞许。
本书采用性别史与社会史、文化史互动的研究方法,探寻自梳女群体与岭南地域文化、顺德桑蚕经济、华南双居制婚俗、宗族规训之间的关系;描述 “不落家”“买门口”“守墓清”“金兰契”“姊妹会”等自梳习俗,进一步探讨自梳女的生存空间、自梳仪式、谋生方式、缫丝工作场景、梳佣生活、宗教信仰等日常生存状态,以此展现自梳女的别样人生与生命价值,反思明清儒家文化、民国女权主义思潮下的自梳女形象,有助于诠释岭南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色。
《顺德自梳女历史足迹》目录
绪 论 / 001
第一章 广东顺德:岭南壮县的文化魅力
第一节 地理环境、建制沿革与民间习俗 /021
一、顺德地理环境的沧桑变迁/022
二、湿热气候、烟瘴问题与粤人饮食特色/026
三、中原王朝的统治与顺德建制沿革/030
四、顺德民俗与婚俗:汉文化与古越文明的辉映/ 038
第二节 南国丝都与女性的经济角色、家庭地位/049
一、桑园围的修筑与顺德经济的崛起/049
二、清代桑基鱼塘的繁盛与“南国丝都”的形成/053
三、岭南女性的社会形象:勤劳、善歌与知兵/058
四、女性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及其家庭地位/ 065
五、近代缫丝业的发展与顺德女性的杰出贡献/070
第三节 儒学南下、宗族崛起及其对女性的训诫/076
一、汉晋唐宋时期岭南地区的文明开化/077
二、明清时期儒学南下与岭南学术的崛起 /084
三、顺德宗族组织的发展与祠堂的兴建/089
四、宗族活动及其对男性子弟的规训/096
五、顺德宗族对女性行为的规范与训诫/100
第二章 相约独身:自梳现象的文化溯源/ 109
第一节 明清顺德女性的书写与自梳士女/110
一、贞女书写:未嫁守贞,恪守礼教/112
二、孝女养亲不嫁:女性生命价值的悄然转换 /124
三、自梳士女:独身不嫁,造福宗族乡里/133
第二节 双居制、不落家与自梳风俗的演变轨迹/142
一、西南、华南地区婚后居的多种形式 /143
二、苗族婚俗:跳月择偶与不落家婚俗 /149
三、华南汉族不落家风俗及各种起源说 /155
四、华南汉族与少数民族不落家风俗的异同/163
第三节 礼教压迫下的女性境遇与自梳抉择/169
一、婚姻制度的畸形与女性婚姻的悲剧 /170
二、婚俗陋习的盛行与女性境遇的尴尬/175
三、女性“囿于深闺”的婚后生活困境/180
四、对婚姻生育的恐惧与自梳风气的蔓延 / 184
第三章 生存空间、组织团体、经济自立与自梳女群体壮大/195
第一节 自梳女的生存空间:姑婆屋与冰玉堂/196
一、黎族隆闺与华南汉族的女仔屋/197
二、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姑婆屋与冰玉堂/206
第二节 姊妹会与自梳女群体的壮大与强固/213
一、金兰契:芳心从此薄男儿/213
二、以联袂自尽捍卫自梳权力与金兰契/223
三、姊妹会:自梳女的不嫁同盟会/226
四、桑间濮上之行与自梳女浸猪笼/234
第三节 近代缫丝业、下南洋与自梳女的发展契机/ 238
一、缫丝女工队伍的壮大与经济自立的实现/239
二、近代产业工人:缫丝女工的日常生活/245
三、自我意识觉醒,参与罢工斗争/252
四、丝业衰落后积极开拓谋生之路/258
五、加入下南洋大潮,成为新加坡品牌保姆/267
第四章 冰清玉洁:自梳女生活的世间百态/275
第一节 梳起仪式、谋生之道与宗教信仰/276
一、与婚礼无异的庄严自梳仪式/277
二、谋生之道:大妗姐、埋月会与捻妹花/282
三、自梳女的宗教信仰:供观音与拜七姐/288
四、鬼魂游魄的迷信与木主祭祀问题/295
五、强烈的贞操观念与迷夫教的创立/300
第二节 情系原生家庭及其与男性世界的纠葛/307
一、情系原生父系家庭/308
二、主动承担照顾父兄侄子的家庭责任/314
三、与男性世界的纠葛:买门口与赔银/319
四、甘作守墓清:宁可嫁鬼也不嫁人/324
第三节 最后的自梳女:新中国成立后的命运与养老/ 328
一、新中国成立后自梳女的归宿及其生活保障/329
二、自梳女的养老问题/333
第五章 别样人生与多元价值:自梳女的文化评判/341
第一节 社会各界对自梳婚俗的评判/342
一、明清时期官府对于自梳风气的规诫/343
二、民国时期社会舆论对自梳婚俗的评判/349
三、现代女权视野下自梳风俗的改良与审视/357
第二节 吾心安处是故乡:给自梳以宽容/363
一、无奈与理性交织下的自梳之路/364
二、社会性别史视野下的自梳现象反思/370
余 论 书稿杀青之际的一点随想/379
参考文献/384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