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好书推荐
阅读
是一个在全然的孤独之中
仍令人心满意足的
沟通奇迹
——[法] 马赛尔 • 普鲁斯特
《首饰艺术——滕菲教育自述》
本书以平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央美术学院滕菲教授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人生故事。通过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透视中国设计教育和首饰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本书的撰写过程恪守滕老师以“良善为底色”的自我鞭策 ,启迪当代青年学子和教师得以深刻认识在教育工作中的开拓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的在日常中甘于奉献,克己育人。同时,书中收录了滕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珍贵的教学
,并附滕菲老师历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作品
索引。以每位毕业生一张作品图为呈现,展示了“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在2004年-2022年间,271位毕业生在中国首饰艺术历史中留下的时代印迹。
滕菲/口述 张凡/撰写
出版社:中纺音像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3年
《色彩的故事:
英国V&A博物馆颜色小史》
本书内容章节分为白色、灰色、黄色、橙色、粉色、红色、紫色、蓝色、绿松石色、绿色、棕色、黑色几种颜色,简单而又极具吸引力, 并通过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世界级的收藏品, 揭示了对色彩的探索, 呈现出一场关于色彩的视觉盛宴。本书以颜色为结构, 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和重要历史时期设计师和制造者对不同色彩做出的迷人的见解。每一章以一个简要的介绍开始, 考虑到历史、象征和个人色彩的使用, 从珠宝、纺织品、玻璃器皿、陶瓷到家具等, 物品在视觉选择中被复制, 探索了每一种颜色的不同色调。
[英]特拉维斯•蒂姆/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
《设计的法则》
《设计的法则》的目录按照字母顺序和法则类别各自分类。每项法则都是两页对照的形式。左页包括法则简短的定义、进一步的描述、范例,以及法则使用的指导方针。注解列在文本的右侧,提供细节与参考资料。右页包括图例与相关图解,使读者对法则有更直观的进一步了解。杰出的设计并不仅限于少数有特殊才能的人,几乎所有设计师都可以做到。运用卓越的设计法则,就会增加设计成功的可能性。使用本书,你可以增加跨越不同设计领域的知识、了解设计、遇到设计问题时激发灵感,并重拾对那些不常使用的设计法则的认识。最后,你可以用本书检测设计过程和结果。
[美]威廉·立德威尔/著
李婵/译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
《学术的年轮》
《学术的年轮》分为四辑,分别着眼于学术的基本理念,学术史的回顾,学者自身的命运,投师问学的经历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与思考学术本身的一些想法。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对自身及群体的反思,对学术史的回顾,常成为其宝贵的学术财富。该书本着学者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几代学者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意图不在于比较几代学者的高低优劣,而在于要求学术的尊严。自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辈大师作古,本世纪的学术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第四代的学者手中。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审慎的求实之风展现了这四代学者的学术道路、学术方式和学术成果的各自风貌。
蒋寅/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中国神话哲学》
本书为叶舒宪人类学代表著作,本书从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的渊源关系为切入点,求索中国思想的神话基础,探讨神话哲学的“元语言”,揭秘天子明堂与黄帝四面之谜,探究混沌七窍与七日创世观,以及息壤的创性与“神州”表象的由来。突破了“国学”与“西学”之间的界限,通过人类神话思维的普遍性来考察中国神话的哲学意义,广泛吸收了当代世界人文科学发展中前沿的理论与方法。
叶舒宪/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中世纪爱的艺术》
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实为中世纪之发明。自12世纪以来,诗人与艺术家发展出关于爱的诸多观念,并确立了欲望中女人作为客体、男人作为主体的关系。本书呈现的150件珍贵且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皆出自13世纪至15世纪晚期的欧洲。这些织物、牙雕、手绘饰物、首饰盒、珠宝和腰带,向当时的男人和女人传授爱的“艺术”。当其作为礼物和信物被赠予时,它们已和主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评析,作者对中世纪爱情的象征意蕴与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作为社会符码之核心的爱的神话与矛盾,探讨宗教式欲望对象所唤起的世俗情色欲念:从凝视、交谈、抚触、亲吻到最终的迷醉,中世纪的爱,在许多方面显得那样直接、热烈,超乎我们的想像。本书为读者了解中世纪情爱史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美]迈克尔·卡米尔/著
刘日明/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5年
《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是当代著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1930—?)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一部著作,讲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现代性的缘故,人们普遍感受到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起初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立足点展开论述,认识到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本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人地关系建构的认识以及对大地景观的情感体验。
[美]段义孚/著
志丞 刘苏/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年
《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德]扬·阿斯曼/著
金寿福 黄晓晨/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年
“明日·艺术史文库”系列丛书
“明日·艺术史文库”系列丛书由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编,遴选国内艺术史学界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丛书提倡直面材料与原作本身的个案研究和图像细读;鼓励与中西学术传统展开对话,辟前人未辟之境,成一家之言。
明日是明天的太阳;但明天太阳之所以升起,是因为今天它已经在地平线上准备好了升起。“明日”,意味着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即将迎来它的辉煌时代;更意味着青年学者们思想的锋芒,必将迎来属于他们的辉煌。
李军 / 主编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始
《民间汉字图形研究》
民间汉字图形来源于生活,因字造型,借意抒怀,如同书画同源的道理,充满着用与赏、情与理的生活哲理,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本书选取明代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汉字图形为研究对象,作者对其生成背景、创作题材、民间工艺技法以及造型规律等进行梳理与分析,以附表的形式列举了民间汉字图形谱系,展示了民间汉字图形的生成规律和发展路径。可将此书看作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主动践行。
潘镜如 /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
“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丛书
用影像定格千年,开启与中国古代雕塑的对话。
本系列丛书目前已收录了7组伟大的雕塑作品,均为国宝级遗存——《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佛光寺东大殿唐塑》《玉皇庙元塑二十八星宿》《法兴寺宋塑十二菩萨》《崇庆寺宋塑十八罗汉》《晋祠圣母殿宋塑》《高平铁佛寺明塑二十四诸天》。丛书以8开单页的形式呈现,正面是一尊塑像的高清大图,背面是这尊塑像的介绍。每一张单页可装裱成画。丛书尽最大可能地还原这些雕塑的本真状态,在呈现整体的同时细节也得到了完美的兼顾——每一丝皱纹、每一个衣褶,甚至每一处龟裂,清晰可见;定格了千年的眼神和笑意,似乎从影像中张扬了出来……
三晋出版社 / 编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年:2020-2022年
《绘画反对图像》
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尝试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他们的作品不再聚焦于对个人娴熟技法的炫耀,而是更加关注时间、空间、人和物,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更加关注艺术家自身的感觉的逻辑。本书以尚扬、陈丹青、刘小东、丁乙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深刻揭示当代艺术内部的逻辑和张力。
汪民安 /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
《自然之后》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文学处女作,也是他第一部诗歌作品。长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的私人记忆和家族历史,三者都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本书是塞巴尔德式书写的首次尝试,也是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永恒二元的一次文学探索。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 著
任昱璞 / 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年
《我是炸药!》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摧毁了西方思想的基石。上帝之死、超人和奴隶道德或多或少地渗透进我们的文化当中,而他也是历史上被误解最深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本人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自传性的,而在这本祛除神话的书中,苏•普里多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才华横溢、怪异非凡且厄运缠身的人的世界,并照见了那些塑造其生命及作品的人物与事件。从他早年平静虔诚而又笼罩在其父亲的神秘死亡之下的基督教成长经历,到他在高山之上孤独的哲学沉思,再到他最终陷入疯狂的恐怖与悲怆,普里多以其洞察力和敏感性探索了尼采的心智、情感和精神生活。
[英] 苏·普里多 / 著
刘翔 / 译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年
《负重与逍遥》
道德,是日常的规范也是隐秘的“玄学”,而中国哲学大大拓展了它的深度和广度,赋予其无与伦比的魅力。本书立足中西比较视野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语境,致力于从根源上把握道、德概念的谛义,以对其都有形而上建构的《老子》和《易传》为主要文本,诉诸朴素的文本细读和哲学的辩证分析,寻章摘句,探赜索隐,细致审查了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种种隐微和曲折,呈现了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也展现了儒家视野中《论语》《孟子》与《易传》诠释方式的差异及内在一致性。全书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究本溯源,创新性地厘清了一些模糊的焦点问题,对于读者清晰把握儒道二家道、德概念的深层差异,进而由之洞悉中国道德观念的奥秘,一窥中国文化的堂奥,具有指引价值。
吴小龙 /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3年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本书从活跃在两次大战间的一批科学、哲学界知识分子们形成的“维也纳学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约70年的相关“硬文化”兴衰嬗变,既涉及我们熟知的罗素、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哥德尔、波普尔、包豪斯,更有纽拉特、卡尔纳普等枢纽性人物……他们一起点亮的旧大陆文化盛焰已在时代风雨中熄为余烬,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这幅宏大画卷不但覆盖欧美,包含科学与文艺的新气象,更有风云骤变,以及战后新哲学的硬核……性格决定命运,也与个人文化观暗暗相连。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也许就是温良的豪门学术明星石里克,唯一一个被无端刺杀的人。
[英] 大卫·埃德蒙兹 / 编
许振旭 / 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3年
《青铜时代晚期的东地中海世界》
本书以公元前两千纪赫梯国家与周边各政治实体之间的引渡为研究对象,归纳赫梯文献中的引渡术语;从梳理文献中的引渡入手,探讨赫梯国家引渡的起始时间、演变过程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历史现象所涉诸多问题的复杂特性,研究引渡机制与引渡活动的关系,并将其置于晚期青铜时代东地中海世界国际关系的整体历史语境之中,与之前和同时代的引渡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回应学术界关于引渡现象历史溯源的普遍观点,全面评价赫梯国家引渡现象的历史地位。
王欢 / 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
来源:上美讲堂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