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ChangeMakers橙志性别平等小组 ,作者橙志性别平等小组
尊敬的读者们,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备受期待的《一个案例,五种方法》于2023 年 1 月正式出版。
本书序言分享了初遇本书的故事,也是冒险的开始。五位顶尖的质性研究者,分别从现象学心理学、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叙事研究和直觉探询五种方法,对一个遭遇创伤并挣扎复原的案例进行分析。本书打开了资料分析的“黑箱”,叙述了他们如何运用不同分析方法与同行切磋“武艺”,开拓了在质性研究中开展元研究的可能性,打破了质性研究方法的传统框架和构想。我们相信,它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书和灵感源泉。
一个案例,五种方法:质性研究与资料分析的艺术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沃茨(Frederick Wertz) ;凯西·卡麦兹(Kathy Charmaz) ;琳达·麦克马伦(Linda M. Mcmullen)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罗斯玛丽·安德森(Rosemarie Anderson);艾米莉 · 麦克斯帕登(Emily Mcspadden)
译者:王曦影;丁 瑜;李沛薇;连宏萍;张文琪;郑 静;钟晓慧
译者序
王曦影
作为一位质性研究学者和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的教授者,自 2005 年以来,每年春夏之交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召开的国际质性研究大会一直是我心中的圣地。2018 年春夏之交,我和北京师范大学质性研究教学团队的几位同事一起去参加了国际质性研究大会,前往“朝圣”的愿望终于达成。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如自我民族志、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在大会上争奇斗艳,令人大开眼界。这让我更深入地体会到,如果说定量研究是一种科学,那么质性研究就是一门艺术。
在大会一楼的质性研究图书推荐会场上,我偶遇了 Five Ways of Do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Grounded Theory, Discourse Analysis, Narrative Research, and Intuitive Inquiry 这本书。最初购书的想法很简单,我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五种不同资料分析方法的工具书,待回国仔细阅读后,才发觉自己误打误撞购买了一本质性研究的奇书。
我将该书的中文译名定为“一个案例,五种方法:质性研究与资料分析的艺术”,虽然有点意译,但却反映了该书的精髓。五位心理学领域训练有素、成果卓著的质性研究者,分别从现象学心理学、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叙事研究和直觉探询五种方法,对一个遭遇创伤并挣扎复原的案例进行分析。正如作者们所言,这本书是一场冒险。难能可贵的是,五位作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都是顶尖人物,但他们都抛开了门户之见,诚心诚意与运用不同分析方法的同行切磋“武艺”,在质性研究中共同精进。确实,该书从多个维度打破质性研究方法著作的传统框架和构想,有着如下几大优势和特点。
(1)该书紧密关注质性研究的重点与核心——资料分析。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著作通常以研究过程为主线,贯穿一种研究方法和传统,如叙事研究或扎根理论,始于如何提出研究问题,终于如何写作质性报告和论文。这本书将视线聚焦于资料分析,因为这既是质性研究的核心也是难点。在许多质性研究的写作中,资料分析的步骤和过程都被省略,成为研究的“黑箱”。然而,这本书揭开黑箱,将过程、步骤、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条分缕析,清楚明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了具体示范的效果。
(2)该书不仅介绍了现象学心理学、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叙事研究和直觉探询五种方法,而且将这五种方法的哲学基础、本体论、认识论和具体运用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勾勒出每一种方法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流变。更为重要的是,在定量研究仍在心理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面对心理学相对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更晚拥抱质性研究的事实,该书梳理了质性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传统,指出许多灿若星辰的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先驱,如弗洛伊德、马斯洛、威廉·詹姆斯、科尔伯格等,都是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大师,他们为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演进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该书尝试链接质性研究的光辉传统和现今发展,但还是遗憾地指出,质性研究传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总结和发扬光大。
(3)该书是跨界合作的成果。质性研究强调事实是社会建构的,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强调不同研究者去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事件有可能选取不同的视角、关注不同重点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虽然大多数质性研究者秉持这样的信念,但这本书却将这一信念变成一部著作,呈现在读者面前。共同选取一名歌唱者在冉冉升起之时突然患甲状腺癌并失去嗓音这一创伤性事件:现象学心理学学者讨论了创伤与抗逆力(resilience)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学者看到了自我价值的失而复得;话语分析学者看到了“强调自我,弱化他人”的创伤复原的话语模式;叙事研究者讲述了理智与情感、身份建构、自我和他人故事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直觉探询学者建构了疾病的“反向镜像”理论。作者们的努力到此只拉开了五种资料分析的帷幕,接下来,五位学者认真阅读其他四位学者的分析,并撰写自己的分析与他人分析的异同。此外,弗雷德里克·沃茨,作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质性研究者,以及这部著作的统筹者,尝试运用现象学资料分析的方法,将五位学者的发现进行整合,并开拓了在质性研究中开展元研究的一种可能。最后,所有的作者都指出跨界合作,共同推进质性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五种资料分析方法虽然各有独特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他们列举了质性研究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如果研究者不想遵循某一既定的质性研究传统,应该如何开展研究。作为译者,我们很欣赏他们可以放下彼此的门户之见,携手推进质性研究作为一个大家庭、大领域的发展和演进。
(4)该书也是对质性研究的实践伦理进行测试和改造的试验田。传统质性研究通常把研究参与者的保密和匿名当成金科玉律。研究参与者在资料收集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资料分析阶段,参与者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研究者很少与参与者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更不用说将参考者对研究分析的意见发表出来了。然而,这本书的安排却异乎寻常。案例的提供者是一名心理学的研究生,她接受邀请,一五一十地写出对五种分析的个人感受,并要求署本名刊登。这给这一项目提出崭新的伦理挑战:当参与者不匿名的时候,如何保护参与者谈到的其他人的隐私?资料到底归谁所有?谁更有解释性权威?令人欣赏的是,该书公开透明地讲述了这一安排有可能带来的各种伦理挑战,并寻求了一个相对两全其美的办法:在案例部分和资料分析部分,仍然使用化名特蕾莎,但在第十一章“参与者回应”中,使用了参与者的真名。参与者成为合作者,她的名字也被放到书的封面上。该书对伦理问题的灵活处理给其他的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示范,虽然遵守保密和匿名是质性研究的基本原则,但在研究过程中尊重参与者的意愿更加重要。有时候,遵守过程伦理比固守既定规则更加重要。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周益群老师,我偶然和她提及这本书的种种特别之处,她认为本书值得引介给更多的中国读者,这使得我义不容辞承担起中文版的统筹翻译工作。我邀请了 6 位同仁和我一起倾力合作来开展这项颇为艰巨的翻译工程。我们 7 位都是资深的质性研究学者,其中 4 位(王曦影、丁瑜、朱志勇和连宏萍)常年从事质性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朱志勇教授又邀请张文琪加入了翻译团队,一共8人,耗时一年翻译了这本书。由于原书是由 6 名作者撰写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工作分配的时候,基本上采取了一位译者对应一位作者的方法,其中张文琪(译)和朱志勇(校)一起负责了原作者琳达·麦克马伦(Linda McMullen)撰写的部分,李沛薇负责的部分是心理学领域的质性研究先驱的阐述,并没有对应的原作者,我负责统筹以及致谢、前言、质性研究的心理学的传统和特蕾莎文本等部分的翻译。具体分工见每章最后的翻译安排。
正因为译者人数较多,翻译分工比较琐碎,最后的统稿工作就显得有些艰难。为了保证翻译风格具有一致性,也追求章与章之间的用词、术语的统一,我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将接近 600 页的翻译稿从头至尾校对了一遍。例如,有的译者将data analysis译为“数据分析”,有些译者将其翻译为“资料分析”,为了与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区分开,本书一律使用“资料分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在读博士高雨桐又与我一起将文稿从头至尾校对了两遍。我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林依彤、吴佳芮和郭鑫。林依彤协助我整理了翻译全文的格式,核对了全书的中英文人名翻译和索引翻译,并在翻译稿上不辞辛苦地添加了原书的页码(本书边码);吴佳芮协助翻译了几位作者的简历;郭鑫协助整理了目录。我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胡雪龙、谢洋、张甄英、郭鑫、吴佳芮和彭云其,她们都协助我校对了部分三校样。我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溪编辑,作为责任编辑,他给翻译稿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我们竭尽全力追求翻译的信达雅,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大多数译者虽是训练有素的质性研究学者和教授者,但并没有心理学系统训练的背景(李沛薇除外),所以翻译难免有疏漏之处,文责自负。
我真心希望该书的出版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质性研究开展,推动中国的心理学界和整个社会科学界认识到质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投身其中。我还希望同仁们可以运用本书推动质性研究资料分析高阶课程的开发,并希望有一天有机会可以参考本书的方法和中国的质性研究同仁们做类似的研究实验。这是我在质性研究旅程上继续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是为序。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展现并对比了五种核心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叙事研究、话语分析和直觉探询。
五种研究方法的领军学者们共同分析了一个案例,案例主角“特蕾莎”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歌唱者,得了甲状腺癌,失去了嗓音,被迫改变了职业轨迹。作者们生动细致地展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过程;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它们独特的研究目的、优势与魅力。每位研究者独特的角色、风格和主体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书充分展现了质性研究的科学与伦理的复杂性。其打破了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之间的壁垒和界限,邀请“特蕾莎”走到前台,成为第六位作者。她对五位学者的案例分析做出书面回应,从而探讨了研究参与者介入质性研究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独特启发。
本书是质性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适合心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使用。
作者介绍
弗雷德里克·沃茨(Frederick J. Wertz)
博士,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系主任,2020 年退休并任荣誉教授。他曾荣获科学领域的杰出教学奖、美国心理学会质性研究杰出贡献奖。他的学术研究聚焦于心理学、哲学、方法论、理论和文化语境的场域。目前他是美国心理学会代表理事会成员。
凯西·卡麦兹(Kathy Charmaz)
博士,曾任索诺马州立大学(Sonoma State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她的大部分学术成果采用了或发展了扎根理论的方法,已经发表了许多关于慢性疾病经历、痛苦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曾担任太平洋社会学协会(Pacific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还获得了符号互动研究协会(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的指导和终身成就奖。凯西·卡麦兹于 2020 年与世长辞,享年 81 岁。
琳达·麦克马伦(Linda M. Mcmullen)
博士,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心理学教授,目前为社会科学院执行副院长。她的质性研究形式多样,得到了加拿大社会科学及人文研究理事会(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的资助,曾获得萨斯喀彻温省心理学会(Saskatchew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为表彰她对心理学专业的杰出和长期的贡献而颁发的吉林斯奖(Jillings Awards)和萨斯喀彻温大学学术自由奖(Academic Freedom Award)。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博士,菲尔丁研究生大学(Fielding Graduat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她的作品常使用叙事的方法来探究女性身份与人际关系。乔塞尔森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亨利·默里奖(Henry A. Murry Award)和西奥多·萨宾奖(Theodore R. Sarbin Award),以及美国心理学会质性研究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也是心理学质性研究协会(Society for Qualitative Inquiry in Psychology)的创始人之一。
罗斯玛丽·安德森(Rosemarie Anderson)
博士,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sity)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荣休教授,同时也是圣公会牧师。除了直觉探询,安德森博士还研发了身体智力量表,用来测量三种类型的身体意识、具身写作和一种从身体角度描述发展的人类发展模型。2017 年,她荣获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亚伯拉罕·马斯洛传统奖(Abraham Maslow Heritage Award)。
艾米莉·麦克斯帕登(Emily Mcspadden)
在福特汉姆大学获得应用发展心理学项目的博士学位,目前为布朗克斯社区学院(Bronx Community College)心理学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应用发展心理学、青少年抗逆力、临床干预研究、性别研究等。她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混合研究方法、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扎根理论。
译作者介绍(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和专长包括社会工作研究(如妇女社会工作、妇女服务、社会工作中的性别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等)、性别研究(包括女性工作与日常生活、妇女流动及劳动就业、婚姻家庭、性别多元等议题)、日常生活研究等。
高雨桐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Fill, UNC)学校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青少年暴力、校园暴力、性别平等教育、社会情感能力教育等。
李沛薇
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心理咨询系副教授。她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并获得心理咨询和研究方法论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多元文化自我认同的发展、解放行动的潜力及对认可和团结力的本质的理解和应用。
连宏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MPA 教育中心主任、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社会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博士后。
王曦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 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哈佛大学横向博士后。2015 年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访问学者。2018-2019 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钢访问学者。2019-2020 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王曦影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青年研究、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性别暴力、性教育、校园欺凌、亲密关系等。
张文琪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组织、领导力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校长职前培训及专业发展、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培养、女性校长成长、循证教育决策、循证教学改革、质性研究方法等。
郑静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婚恋文化、家庭关系、性别关系。在深圳大学教授社会学概论、家庭治疗、亲密关系与相关社会热点议题等课程。
钟晓慧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广州市社会保障研究基地研究员。
朱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秉持的学科(理论)视角是教育社会学,致力于质性研究,研究兴趣包括西藏教育、教育政策、学校与社区、学校领导与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革命、高等教育等。
学者推荐
本书是质性研究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不仅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核心质性研究方法,还勾勒了开展质性研究的奇妙而又全新的复杂决策过程。本书挑战我们去思考一些重要命题:研究的目标,它在社会世界的功能,以及它的伦理启示。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斯沃斯莫尔学院心理系教授,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
本书作者们都是质性研究的领军学者,他们娓娓道来,分享了自己的声音和洞见。这部著作代表着当下最新教授质性研究的方法。本书写作明晰,扎根于案例资料,易于学生学习,它为致力于追随质性研究步伐的新世代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诺曼·邓津(Norman K. Denzi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授,《质性研究手册》主编,质性探究国际大会核心召集人
一项非凡的成就。当定量研究同事问我‘什么是质性研究’时,我首推本书。与其他罗列质性研究步骤的方式不同,本书让读者直面开展质性研究的思考与感受。几位作者之间的令人兴奋的、信息丰富的互动式讨论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洞见。本书是我质性研究方法课的核心教材。
——唐纳德·波金霍尔(Donald E. Polkinghorne),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