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最初传人中国内地的一段时期里,信仰它的人并不多,佛教主要流行在社会上层和外来的“西域人”中。到了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来中国传教的佛教僧人越来越多,并翻译出许多佛教经典,也由于中国当时频繁发生的战乱,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国家,生活中的苦难和命运的不确定,让人们有了更迫切的宗教和信仰需求,佛教很快就得到广泛的流行。到南北朝时期,帝王和贵族,几乎都积极支持佛教。其中最有名、最突出的是梁武帝,不仅自己信仰佛教,还积极带头直接参加佛教的宗教活动,撰写佛教方面的著作,后世因此称他为“佛教皇帝”。佛教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各地寺院林立,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时还参与政治,经济上也很有实力。
中国汉地的佛教,由于绝大部分都是从中亚地区传入,大乘佛教在中亚影响最大,一部分大乘经典也是在中亚形成和定型,所以中国的佛教从一开始就接受的是大乘的理论。这奠定了中国佛教两千年来发展的大方向。
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社会条件,在各个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化”。这个“中国化”的过程,从佛教传入到中国就开始,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它具体地体现在经典的汉译,各种佛学理论的接受和改变,宗教的仪式适应于中国的社会坏境,佛教塔庙的建设,佛教石窟的开凿,佛像的制作,等等。前后几百年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便基本上中国化了。
除此以外,佛教中国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佛教在中国经过了五六百年的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宗派。这中间最主要的,有三论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这些宗派在宗教理论上各自有一些不同的主张和规定,并形成一种师徒传承的制度。一般说来,它们都属于大乘佛教的系统,但它们与原来在印度的大乘佛教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在这些宗派中,例如禅宗,后来又分别演化成几个新的支派。这些中国的佛教宗派,在唐代和宋代,先后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以及越南,在这些国家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大多传承至今。
隋唐时期的中国,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隋代的皇帝,是佛教最积极的支持者。唐代的皇帝,大多数也都支持佛教。唐初的武则天,支持佛教更是不遗余力。武则天还善于利用佛教作为手段,加强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也有个别的佛教僧人,卷入到政治活动中。
五台南禅寺
唐代后期曾经出现过由唐武宗主导的“灭佛”事件,佛教一度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唐武宗死后,佛教迅速得到恢复,在社会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到这个时候,各个佛教宗派已经发展成熟,中国佛教在思想理论上的创新渐渐就少了。
到了宋代,中国传统的儒学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理论后,也出现复兴的迹象,使得佛教只能维持既有的一席之地,而不能处于优先的地位。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统治阶级提倡“儒释会通”,“三教融合”,佛教在儒学的影响下,与道教并立而延续下来,但从此已经没有往日的盛况。
朝鲜,日本两国在历史上和中国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公元四世纪时,朝鲜分为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个国家。佛教从中国首先传到高句丽,很快又传到百济和新罗。隋唐时代朝鲜到中国来的僧人很多。他们在中国学习佛教及其他文化知识,有的还从中国出发,去印度求法。当时中国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派都传入到朝鲜。11和13世纪,当时统治朝鲜的高丽王朝还刊刻过全套的汉文佛经,这套佛经被称为《高丽藏》。一直到近代,朝鲜还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近代以后,才有所变化。
佛教在日本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公元六世纪,佛教通过朝鲜传人日本。但从中国直接传人的情况也有。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正当中国的隋末唐初时期,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为了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大力提倡佛教和儒学,目的是学习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两次派遣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及佛教,佛教因此在日本迅速得到发展。整个唐代,来中国学习佛教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数量很多。不少中国僧人也乘船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教。著名的中国僧人鉴真,在唐天宝年间,十年之中,六次冒险东渡,历经艰辛,最后终于到达日本。这事已经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日本各个佛教宗派的形成都与中国有关。一些日本僧人在唐朝时期先后来到中国,跟随不同佛教宗派的大师学习,回国以后,就依据自己在中国所学的理论,把中国的佛教宗派引进到了日本。他们大多因此而成为日本佛教史上很著名的僧人,例如建立九世纪前期日本天台宗的最澄(767—822年)和建立真言宗,也就是佛教密宗的空海(774—835年)。也有的宗派是由朝鲜僧人或中国僧人带到了日本。例如鉴真到了日本,就开创了日本的律宗。这些宗派,到达日本后,与日本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进一步发展,最后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佛教宗派,名称虽然跟中国的一样,但内容已经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典型的例子,除了上面提到的天台宗,更有十二世纪从净土宗发展出来的净土真宗,十三世纪从天台宗分出来的日莲宗,以及真言宗后来的各个支派都是如此。直到近现代,还不断有许多新的宗派形成。各个宗派的教义和教规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不断地在变化。有的日本佛教宗派后来还允许僧人娶妻生子,这样的事,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在中国不可能。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所造成的影响,不仅限于佛教。公元7世纪,日本的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都受到了当时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在中日文化的长期交流中,佛教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僧人成为友好和文化的使者。日本的僧人大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把从中国学到的知识用于日本。日本的书道和茶道,今天被看成是日本文化传统的象征之一,也都与佛教有关,而且与中国文化有着渊源的关系。鉴真到日本,不仅传播了佛教,同时把中国唐代的医药知识、建筑技术、书法、绘画,雕塑艺术以及其他工艺知识带到了日本。一千多年来,鉴真一直是日本人民非常尊敬和爱戴的人物。在日本一些佛教寺庙里,至今还珍藏着许多中国隋唐以来的各种佛教经典和文物,其中不乏早已在中国失传的佛经抄本。传到日本的汉文佛教典籍,多次被重抄和刊印,成为重要的“文化财”。
今天,佛教在亚洲仍然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宗教。20世纪初以来,东南亚各国民族运动兴超,它们把复兴佛教作为反对西方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手段之一,佛教因此重新获得新的推动力。这些国家独立后,佛教在又的国家,例如泰国、缅甸、柬埔寨被宣布为国教,佛教组织和僧人直接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民众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许多新的佛教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属于日莲正宗系统的创价学会。它宣传所谓“佛法民主主义”“人性社会主义”“地球民族主义”的“第三文明论”。根据日本政教分离的原则,从创价学会分出来而建立的公明党,一直在政治上很活跃,早已成为现今日本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政党。在印度,佛教在沉寂了六、七百年后,也再度复苏。19世纪末,在斯里兰卡佛教徒的支持下,印度有人重新开始宣传佛教。印度独立以后,1956年曾有40万“贱民”集体宣布改信佛教。他们改信佛教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传统的印度教中受到歧视和压迫,他们希望通过改变宗教信仰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新的佛教徒的领袖,是贱民出身的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部宪法最主要的起草者安培德卡尔博士。他们的佛教,被称作“新佛教”。新佛教因此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大半个世纪来,这些印度的新佛教徒们,一直在为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努力斗争。目前看来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最终的目标还远。在斯里兰卡,佛教徒是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蒙、藏地区,很多人依然信仰佛教。在欧美,近几十年来,也有不少人,尤其是知识界的一些人士,对佛教也表现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同的层面,接受了佛教,声称信仰佛教,也成立了各种佛教组织。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东南亚,以及藏传佛教的一些宗派,在世界各地建立寺庙,进行传教活动。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汉传佛教也走出中国,包括中国的台湾地区,在欧美、大洋洲建立自己的寺庙和活动中心,甚至办大学。这些活动,虽然规模一般不大,但影响渐渐在增加。所有这些,都让今天的佛教从广泛的意义上再次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不管怎样,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在当今世界的大变化中,看来仍然还具有自己的生命力,仍然还会影响到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的信仰和精神生活,乃至于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摘自王邦维:《佛教史六讲》,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出版。“第六讲 佛教传到亚洲各国”
《佛教史六讲》
佛教史六讲
王邦维 著
ISBN:978-7-100-21016-4
【内容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已逾两千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及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原初形态是什么样的?其内容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从而在印度文明中脱颖而出?它又是如何扩散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对此,一般人很难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佛教史、东方学学者王邦维教授在其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力图简要地讲述佛教前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其最早的建立,佛教义理的基本内容,佛教组织的分化发展,以及佛教从印度向亚洲各地传播的过程。本书篇幅虽小,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了解佛教史的入门佳作。
【作者简介】
王邦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东方学系、东方学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国内以及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尼泊尔、美国、荷兰、丹麦出版有各类学术著作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