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重要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哲学家,被视作是德国古典哲学结束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马克思和恩格斯三本重要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都是在直接讨论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的哲学除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重大影响,还对尼采、瓦格纳、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在西方哲学史里,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里,费尔巴哈都是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家。
【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今天,阅读和研究费尔巴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1.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
2.了解从培根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
3.理解为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被视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4.帮助我们认识尼采和瓦格纳的新奇哲学思想是怎么产生的;
5.理解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产生。
【各卷信息】
第1卷 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
涂纪亮 译
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梳理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的西欧哲学史,分别论述了培根、霍布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的哲学思想,并且,主要从各哲学家思想上的联系来阐述各位哲学家的思想。因此,研读此书,既有助于了解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来源,又可以在一个学术史的链条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外,本书作为哲学史,对于了解哲学史中一些问题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内在思想上的相互关联,颇有帮助。
第2卷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涂纪亮 译
本书是费尔巴哈重要的哲学史著作,是费尔巴哈在广泛深入地研究了莱布尼茨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费尔巴哈首先概述了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莱布尼茨哲学产生的思想史背景),分析了莱布尼茨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和笛卡尔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然后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最后介绍了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和认识论观点。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以及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都很有参考价值。此外,本书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第3卷 比埃尔・培尔对哲学史和人类史的贡献
涂纪亮 译
本书是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研究的对象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17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怀疑论者比埃尔·培尔。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基于培尔的著作研究培尔的思想。培尔以怀疑论为武器,批判为宗教神学辩护的思辨形而上学和神学目的论(主要批判对象是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和“前定和谐”的观点)。培尔认为思辨形而上学和神学目的论无法说明罪恶的来源,也无法说明惩罚的合法性,培尔进而主张信仰与道德并没有等同关系,认为一个无神论者也完全可以是道德高尚的人,进而设想了一种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的可能性。通过对培尔思想的分析与批评,费尔巴哈发展了自己的宗教观和道德观。
第4卷 基督教的本质
荣震华 译
本书分三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导论部分,费尔巴哈主要概论了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他思考的对象,并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在第一部分,费尔巴哈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并批判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象,批驳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观点,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并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
第5卷 宗教的本质
王太庆 译
《宗教的本质》是为了回应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在本书中,费尔巴哈除了继续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还提出宗教是自然界异化的结果的观点。在本书中,费尔巴哈分别论述了宗教的基础、自然宗教、自然宗教向精神宗教的过渡以及一般宗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
第6卷 宗教本质讲演录
刘磊 荣震华 译
本书的内容是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做的演讲,在这些演讲里,费尔巴哈继续发挥其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非上帝创造了人,上帝不过是人的不同需要的体现,神学则是人最内在情感和观念的展现。在费尔巴哈看来,所有的神学都是人类学,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上帝终将消失,因此哲学应当努力从神学和思辨的理性主义转向健全的人类学。在本书中,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和自然哲学思想达到成熟,其自然哲学的宗教观对鲍威尔和马克思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7卷 从人本学的观点论不死问题
荣震华 译
本书是对《论死与不死》更清晰和更成熟的总结,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反驳了宗教天国说与轮回说,认为这是对生命价值的贬损,认为不应该屈服于宗教的“无限度的然而确实是幻想的生命”,驳斥了被幻想的、超自然主义的人格,肯定了现实的、活的人格,认为人应该选择“有限度的现实的生命”;同时还驳斥了宗教的“牺牲”观点,认为这是对人生命尊严的亵渎,因为它不是宗教爱的精神的体现。在费尔巴哈看来,生命的价值是在宗教、政治甚至真理之上的。
第8卷 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
张大同 译
《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晚年对唯物主义和唯灵主义的总结之作,在《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中,费尔巴哈改变之前的唯物主义立场,重新阐述一种新的唯物主义观点,即赋予唯物主义概念以感性唯物主义的含义,阐释了其感性唯物主义的立场。具体而言,费尔巴哈表达了这样的唯物主义: 肯定现实的、感性的人,亦即肯定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方面,在感性唯物主义立场上理解和规定唯物主义概念的含义,这种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观上,体现为历史唯心主义。
第9卷 幸福论
汪耀三 译
在本书中,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为其出发点,系统地建立了以幸福和人追求幸福为中心的伦理学体系。具体而言,费尔巴哈认为,利己、自爱、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性,并把利己和追求个人幸福看作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上的善恶和幸福与否和怎样追求幸福是分不开的。另外,费尔巴哈还在书中批判康德把道德与幸福割裂的伦理学,主张建立以自爱和世俗的幸福为基础的道德。他把爱看成是伦理学的最高原则,把幸福分为低级幸福和高级幸福、暂时幸福和长远幸福,主张人应追求更大幸福。
第10卷 未来哲学原理
洪谦 译
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在这部分,费尔巴哈认为近代哲学始于新教,完成于黑格尔,近代哲学是一个将上帝实化和人化的过程,黑格尔将上帝(绝对精神)设想为一个活动过程,就是对近代哲学的一个复写。第二部分阐述了新的哲学,即人本学唯物主义。在这部分,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思维的感性实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以人为基础的,此外,人的本质只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因此,要建立一种爱人的哲学,或者爱人的宗教,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这种新哲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本学为基础。
第11卷 哲学短篇集
洪谦 荣震华 王太庆 等译
本卷收录10篇文章,分别为:1.说明我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片段,2.论“哲学的开端”,3.改革哲学的必要性,4.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5.黑格尔哲学批判,6.谢林先生,7.反对身体和灵魂、肉体和精神的二元论,8.对《哲学原理》的批评意见 ,9.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10.法和国家。
其中九篇表达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哲学观,其中既有费尔巴哈对别的其他哲学家的述评,也有费尔巴哈对自己哲学思想的直接表达。在这些内容中,费尔巴哈阐述了其基本的哲学观,设想了新的哲学,并提出了明确的改造哲学的方案。另有一篇阐释了费尔巴哈的法哲学观点。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