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架 |《张祥龙文集》全16卷

2023/2/22 17:38:16  阅读:127 发布者:

对于我,哲学从来都活在人生本身的内在缝隙乃至断层之中,如茫茫黑夜中一支摇曳的火把和宁静深处的背景音乐,又如危难时的一线生机和想象另类将来的出奇能力。

如果你在此《文集》中找到了这样的思想,无论是古老儒家的新生命,东方与西方乃至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可能,还是助人破开各种形式的“热寂”或“黑暗森林”的契机,那就正是这套书所要追求的。因为,我们的儿女、孙儿女乃至父母和祖先,都可能通过它们而与我们相遇和重逢。

——张祥龙

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哲学们》《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张祥龙文集·第1)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64-9

本书借鉴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方法,来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终极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全书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海德格尔思想、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这种中西思想对话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关于终极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海德格尔传

(张祥龙文集·第2)

张祥龙

ISBN978-7-100-20871-0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想家。本书全面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人生与思想,并深刻地揭示出他的人生与其深奥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部研究的力作。书中还首次发掘并研究了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之间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关联。这本深入浅出的传记,可以帮助读者减轻阅读海德格尔时的困难,让初次接触海德格尔的读者直接感受他的独特气象。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

(张祥龙文集·第3)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65-6

本书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相比于古典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尤其是,这种变化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方法论视野?第二,这种新的视野对于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第一个问题。通过审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不同特质的现象学以及其他几位现代西方思想者的学说,去揭示西方哲学一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的方法上的转机。第二、三部分主要讨论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机为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提供了新视野。通过对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的再解释,使中西方文化在一个新的境域中进行更活泼有趣的对话。

现象学导论七讲

(张祥龙文集·第4)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66-3

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这四位现象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著作,介绍了现象学的问题来源、基本态度和方法,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充分展示了现象学“朝向事情本身”的基本精神。由此重新叩问那些古老而重要的哲学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作者用语通俗,生动活泼,书中大量使用譬喻,看似信手捻来,却又恰到好处,足见大家风范。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上下卷)

(张祥龙文集·第56)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67-0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上下卷)》的内容主体出自张祥龙在北京大学的讲课稿,初稿为“西方哲学史”的课程讲稿,后又补充了页边评议或笔记。上卷内容自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下卷自实证主义到现象学。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哲学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写作中展现了多层交织的对比棱角,尤其是西方与东方的对比。作者认为真正的“西方哲学史”应被理解为:对于探讨终极意义机制的西方进路和历程所做的现象学-解释学式的研究,本书亦体现了这一特色,笔记体更展现了作者在同自己文本的对话中持续思考的过程。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卷一)

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张祥龙文集·第7)

张祥龙

ISBN978-7-100-20673-0

《儒家哲学讲演录》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其主题分别是:一、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二、从《春秋》到荀子;三、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四、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在这个系列讲座中,张老师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这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重构,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本书为《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一卷,探讨的是孔子的人生与哲理,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孔子的生平,并从中探寻孔子成长为圣人的可能性根源;第二部分阐释孔子的具有完整生命的思想。本书立意出新,以实际生活的经验为源头,探究了孔子思想的起源和它的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以西方哲学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卷二)

从《春秋》到荀子

(张祥龙文集·第8)

张祥龙

ISBN978-7-100-20674-7

本卷是《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二卷,时间跨度是先秦时期,即从孔子晚年到荀子,主要讲述了孔子之后的儒学发展情况。本卷有别于以往思想史以人为思想传承线索的解读方式,而是选取先秦儒家经典《春秋》《大学》《中庸》《孟子》《荀子》,以此梳理儒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脉络,剖析了儒家思想精髓如何通过典籍继承与发展,探讨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哲理根据。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卷三)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张祥龙文集·第9)

张祥龙

ISBN978-7-100-20675-4

本卷是《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三卷,时间跨度是从秦汉到宋代。本卷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全书分两个部分:一是秦汉,二是佛家传入和宋代儒学。第一部分首先讨论秦王朝统一天下和迅速覆灭的哲理含义,以及为什么儒家在西汉能取得“独尊”的地位。第二部分是两汉之际发端的佛教入华对儒家形成的挑战,以及由它引发的思想转变。这部分探讨了佛学从哲理上带来了哪些新思想,对儒家或中国古代哲理构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乃至威胁,以及儒家如何从哲理上应对它,从而导致了宋明理学。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卷四)

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张祥龙文集·第10)

张祥龙

ISBN978-7-100-20676-1

本卷是《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第四卷,时间跨度是从北宋到明代,主要讲述了儒家心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意识依据。全书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心学源头的探索,细解心学概念的源头,即人类心灵的原发体验经验。第二部分是对儒家心学,主要是宋明心学的讲解。这部分主要内容有北宋心学、王阳明心学和阳明后学,其重点是阳明心学,作者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详细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高峰,作者在现象学的视域下,为读者重现了心学的起源、发展、顶峰。

儒家现象学研究(卷一)

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

(张祥龙文集·第11)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68-7

作者以思想与文化上的夷夏之辩、夷夏之防和良性的夷夏之交为背景和基本结构,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部分从讨论全球化中的华夏文化所面临的危机,辨析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以及中国自家文化在这个大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反驳那种混淆中国一时的经济国力状况与自己文化状况的看法。第二部分阐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谈起,标明一个让人惊异、醒觉、感慨和叹为观止的“辜鸿铭现象”。第三部分是对中华古典经学的新解,也就是通过现象学、结构主义等能良性对待中国古学的方法论视野,让古代文本说出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框架解释的、既鲜活又质朴原发的意思。第四部分讨论中国古代哲理作为一个整体的特质,以及它的教化含义。第五部分涉及西方哲学、宗教的总体特点、当代变迁及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子、孔子学说的关系,其中含有新材料的发现和新鲜理解的形成。本书记录了作者对面临严峻挑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索,见解深刻,发人深省。

儒家现象学研究(卷二)

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

(张祥龙文集·第12)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34-2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孝”“仁”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高科技崇拜的时代中识别儒家的原本他者性,从而为儒家寻找复兴的契机?在体制外建立儒家特区的必要性、正当性和技术可能性何在?儒家与西方的哲理及方法有什么关系?

家与孝

从现象学视野看

(张祥龙文集·第13)

张祥龙

ISBN978-7-100-21160-4

本书主要讲述“家与孝”的哲理深意在中西视野中的实现。其中不仅涉及学理,如中国儒家思想和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哲学家对“家”的理解,还讨论了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如“谁养老才合理?”“儒家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儒家能接受母系家庭吗?”等等。通过论述,作者强调:家是最本源的“居间状态”,处于我与绝对他者之间,是人类的时间之源、人生的意义之源,对该主题的探讨,“不仅有益于儒家在当代及未来的生存,而且可能会促使人类良知的复苏,以反省目前这种一味追求强力的发展道路。”

中德哲学浅释

(张祥龙文集·第14)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35-9

本书汇集了张祥龙先生对德国文化、哲学等方面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述了中德之间在语言、文化、思想方式和传统哲学等方面的异质性,同时,着重探讨了当代德国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可能发生互动的广阔领域。文章集中于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中德文化与思想关系的泛论;第二部分是对于康德、黑格尔两位德国哲学家学说的研究;第三部分是阐发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多重关系,以及他思想形成期和晚期的两个重要思路;第四部分讨论象(Bild)的哲理,深化对象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理解;第五部分从现象学研究中的问题入手,探讨中西哲学间的跨文化差异和理解。

摸索仁道

随笔集

(张祥龙文集·第15)

张祥龙

ISBN978-7-100-21236-6

本书是张祥龙先生新近编著的一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期待儒家再临”“贺麟恩师思想阐发及受教追记”“品味人与思”“中华之大美”和“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哲学与儒家”。该书较全面地记录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生活经历和思想上的追求历程,是其与师友一起在大时代中颠簸后的思考,去摸索人生的真理——仁道。阅读这部随笔集,读者能够了解张祥龙先生这一辈人所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对仁道的摸索。或许这些记录和思考也将启发和影响下一代人对“仁道的摸索”。

精神的婚恋

(张祥龙文集·第16)

[] J.V.吕斯布鲁克 著

张祥龙

ISBN978-7-100-20870-3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体验论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婚恋”是指人性(新娘)如何通过对基督(新郎)的炽热追求,而脱开自身的堕落和局限,重新与热爱于人的神相遇、相融,达到如神一般的精神境界。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并通过《马太福音》的一句引文(“看,新郎来了,出去,迎接他”)而将每种生活再分为四部分。由此层层递进、盘旋上升。所以此书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很有内在的结构,如中世纪的大教堂或城堡,又像巴赫的音乐。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