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丁四新《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丛书)
2023/2/22 17:35:57 阅读:157 发布者:
从“道”的层面剖析《尚书·洪范》的治理哲学
创新性阐释古代“忠”之观念的发展和演变
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丛书)
丁四新 著
ISBN:978-7-100-21490-2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洪范大义”和“忠恕之道”上、下两篇。《尚书·洪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洪范九畴是殷周治理哲学的大纲大法,是殷周政治智慧的思想结晶。本书重新考证了《洪范》篇的作者及其著作时代,系统论述了洪范九畴的思想及其文本问题,特别讨论了五行畴、五事畴、皇极畴和福殛畴的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涉及汉宋洪范学。从“原理”层面来看,尚书经学即为尚书洪范学。本书主要运用了经学方法和思想分析法,着重从“道”的层面论述了《洪范》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忠”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伦理和德行伦理观念。本书比较全面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诸子的“忠”观念,揭示和阐明了其内涵的发展与变化,着意讨论了“忠信”“忠恕”和“忠孝”这三对概念的关系。本书重视“忠”观念的出现、变化及其提升问题,重视“忠” “孝”两个观念的历史张力。本书上篇是对于当代尚书经学研究的突破,下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老子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与儒家经学。出版学术专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等七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序言
上篇 洪范大义
第一章《洪范》的作者及其著作时代考证与新证
第一节《洪范》的作者
第二节《洪范》的著作时代
第三节《洪范》作于周初新证
第四节 补证与结论
第二章《洪范》大义与汉宋诠释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洪范九畴的逻辑与《洪范》大义
第三节 汉人的诠释:以五行畴为中心
第四节 宋人的诠释:以王安石和朱子为中心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洪范》的政治哲学:以五行畴和皇极畴为中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洪范九畴的理论性质、目的及五行、皇极两畴的序次含义
第三节 五行畴和皇极畴的畴次含义与成因
第四节 五行的性质及其序次
第五节 “皇极”解诂及其思想内涵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儒家修身哲学之源:《洪范》五事畴的修身思想及其发展与诠释
第一节 修身与政治
第二节《洪范》五事畴的修身思想
第三节 汉人对五事畴的解释
第四节 宋人对五事畴的解释:以王安石与朱子为例
第五节 早期修身哲学的新面向:“敬慎威仪”与“克己复礼”
第五章 论《洪范》福殛畴:手段、目的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节 福殛字义与福殛的来源
第二节 福殛畴的文本与训释问题
第三节 福殛畴的思杨:飨用五福,威用六殛
第四节 五福与六殛的对应关系及其相关问题
第六章《洪范》八政等五畴略论
第一节 八政畴:农用八政
第二节 五纪畴:协用五纪
第三节 三德畴:乂用三德
第五节 稽疑畴:明用稽疑
第六节 庶征畴:念用庶征
下篇 忠恕之道
第七章 春秋时期的“忠”观念
第一节《左传》《国语》的著作时代与作者
第二节《左传》的“忠”观念
第三节《国语》的“忠”观念
第四节 孔子与《论语》的“忠”观念
第五节 春秋时期的忠孝关系
第八章 战国儒家的“忠”观念
第一节 郭店儒简的“忠”观念
第二节 孟子和荀子的“忠”观念
第三节 二戴《礼记》的“忠”观念
第四节 战国儒家的忠信、忠孝、忠恕观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忠”观念
第一节 道家:《老子》《庄子》的“忠”观念
第二节 墨家:墨子及其后学的“忠”观念
第三节 法家:商鞅、韩非子的“忠”及忠孝观
第四节 道法之士:《管子》的“忠”观念
第五节 杂家:《吕氏春秋》的“忠”与忠孝观
第十章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忠”观念的开展
参考文献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