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异、印迹、疑难、事件、赌注、
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
幽灵、擦除、场域......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家庭,战后法国解构主义大师,亦是当代最重要且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其影响席卷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理论、女权主义和酷儿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以其“解构”概念革新了建筑、音乐、艺术的美学沉思和实践技艺。
德里达承袭海德格尔的哲学反思,进一步批判和颠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哲学根基,特别是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形而上学。逻各斯(λόγος)有逻辑、话语、真理和根源的意思,而语音中心主义则是指语音能够呈现真理或意义的功能,两者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构成了所指与能指的关系。它们标举真理或意义在口头言说中的“在场”,摧毁了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欲望的真正自由的“人”,而代之以理性的说话主体。为了反对理性的暴政,德里达希望用书写文字的模糊性、歧义性和差异性去颠覆话语的精确性与同一性。对德里达而言,延异(différance)是无意识之异域,是蕴含无限可能差异的诠释过程,它能够使我们摆脱支撑着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一系列二元区分的困扰。
《书写与差异》(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一书最初在1967年由瑟伊(Seuil)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在1963-1967年间发表于《批评》、《弓》、《太凯尔》等知识分子刊物上刊发的十一篇论文,其对话对象广及福柯、列维纳斯、海德格尔、列维-斯特劳斯、阿尔托、巴塔耶和布朗肖等一众思想家,展现了德里达如何在对这些哲学和文学作品的解构式分析中阐明“延异”的意涵,如德里达所说,在揭露“人之死”的六十年代,他的期待乃是如何在解构哲学的同时捍卫其存在的价值。该书最初由德里达的助手、日内瓦大学教授张宁翻译为中文,于2001同中文读者见面,20余年后,这部经典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订出版,以飨读者。译者张宁在书中表示:“在这个新修订版中,下述几方面得到了改进。其一,进一步补充了一些材料,特别是德里达处理的一些中国读者不了解的作者及其作品,包括这篇再版序中的内容。其二,补充了“特殊用语/术语中西文对照表”中的古希腊语原文。其三,重新拟定了一些词汇的翻译,以求更接近德里达传达的思想,比如逆投资(contre investissement/Gegenbesetzung)、去中心(décentrement)、闪避(dérobement),以求统一已有的翻译概念,如诺耶玛(noème)、诺耶思 (noès)、拼装(bricolage)等。”本期推送的正是《书写与差异》的再版序言。
书名:书写与差异
书号:978-7-300-31149-4
著者: [法]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译者:张宁
定价:118.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15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书写与差异》再版序言/
文|张宁
如何评价德里达这本著作在他一生超过80本著述中的位置呢? 让我们首先比照一下维基百科英文版与法文版对他的介绍内容的差异,做一直观的判断。
在维基百科法文版中,德里达被定义为解构主义与后现代哲学家,英文版对他的定位则是欧陆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极端诠释学的代表。法文版介绍了他关注的主要领域,分别涉及哲学本体论、语言学、文学批评、美学、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伦理学、政治学,英文版没有相应的介绍;法文版介绍他的思想关键词有下面7个:解构主义、阳具中心主义、延异、印迹、疑难、事件、礼物,而英文版12个,除了解构主义、阳具中心主义、延异、印迹外还加入了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元叙事(invagination)、毒药/解药、幽灵学(Hauntology)、擦除(Sous rature)。Sous rature是海德格尔最初开发的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哲学工具。通常翻译为“擦除中”,它指的是文本中划掉了的单词依然可以清晰辨读。德里达强调被划掉的词“不准确而又是必要的”,说明能指并不完全适合于它要表达的内容。法文版选出了4部著作作为他的代表作,分别是《论文迹学》、《书写与差异》、《明信片》(La carte postale.De Socrate à Freud et audelà.Paris,Flammarion,1980)、《给出时间1.假币》(Donner le temps.1La fausse monnaie.Paris,Galilée,1991),而英文版没有选。法文版罗列了17位对他思想产生影响的作者,他们分别是柏拉图、黑格尔、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卢梭、弗洛伊德、索绪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巴塔耶、拉康、德桑逖(Desanti)、勒维纳斯、布朗肖、雅毕斯和福柯,而英文版罗列的16位中没有巴塔耶、拉康、德桑逖、雅毕斯和福柯,代之以乔伊斯、本雅明、卡夫卡和让·吉内特。
这两组谱系至少说明德里达在美国与法国的影响与定位是有差异的,尽管在思想领域,解构主义都被两边认定为他的思想贡献的主要标识,但美国更强调他作为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思想代表。在哲学领域,法国将他定位为后现代哲学家,美国则称他为欧陆哲学家。在美国,他对文学批评领域的贡献更受重视,而在法国,他与法国战后思想界的思想谱系更受关注。无论如何这两组谱系给我们提供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书写与差异》在德里达思想中的定位。
首先,在法语版中,《书写与差异》被认作他四部代表作之一。其次,这两个谱系建立的德里达思想的15个关键词中的13个,即解构主义、延异、印迹、疑难、事件、礼物、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幽灵、擦除、场域都已在《书写与差异》的文本中成形,其中的11个(延异、印迹、疑难、事件、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幽灵、擦除、场域)已成为其解构策略的基本词汇与批评工具。最后,这两个谱系所列出的影响了德里达的21位主要思想家中,有14位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柏拉图、黑格尔、尼采、卢梭、索绪尔、海德格尔、乔伊斯是作为重要传统的神交对象进入这些对话的话,那么,弗洛伊德、胡塞尔、巴塔耶、勒维纳斯、布朗肖、雅毕斯、福柯等七位则是作为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对话对手参与其中的。如果加上谱系中没有出现的让·罗塞特、列维斯特劳斯与阿尔托,这本书收集的十篇文本的绝大多数是与当时有影响力的活着的重要思想者的直接思想交锋,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交锋的领域因为直接地、系统地质疑了本体论与在场形而上学的基础,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伦理学、心理分析,特别是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文学批评、美学、人类学等领域展开了对话,因而影响面相当广,其中与福柯、勒维纳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对话可以说是思想史中的事件,影响深远。所以,说《书写与差异》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奠基性作品及其解构思想的基础工具箱并不为过。
#挑战阅读与翻译的文本#
德里达被誉为最难读、最晦涩的作家参照,他的文本对读者,甚至哲学家的阅读要求甚高。因为,他的思想风格浓度高,爱用双关语、典故、习语、有歧义的及生僻的词。阅读他的文本常常令人不安,需要反复重读,才能领会其文本的那种开放性与不确定性。这一特点是与他对哲学赖以生存的语言载体的解构性质疑直接相关的,他对语言及其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揭示,不仅使知识的确定性受到挑战,也因此使他的文本带有不确定性、歧义性与不可译性。当年笔者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译成《书写与差异》,有的篇章反复译了五遍,现在重新校订,还是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的时间。那么,这本文集的翻译难点是什么呢?我想借助2017年12月16日我应台湾法语翻译者协会年会暨专题讲座“译介人文社会科学——好的译本如何来呢?”的演讲来做一个简约的回答。
首先,《书写与差异》不是一本专题著作,而是一本文集,虽然它只收集了德里达最早期的十篇重要论文,但涉及的作者多达数百人。主题涉及哲学、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学、语言学、人类学、伦理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及其重要作者,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文化的特点,因此,相比于专著或专论,其论述领域对译者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其次,仅在哲学领域,它涉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转向后形而上学的主要作者与论述,对哲学专业的要求甚高。最后,由于德里达参与的巴黎泰凯尔小组是一个以翻译不可能性为写作标准的群体,对语言创新及其翻译有极高的认定标准,在写作上偏好晦涩及其无法交流与不可译的语言和书写风格。比如,他喜欢用长句,《书写与差异》最长的一句是一整页。这种散中心或去中心化的写作还体现在德里达喜欢在论证环节中插入长段插入语。再加上书中使用大量具有解构功能的词汇,也就是有歧义性的词汇,增加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对没有同样语言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原文的困难会更多,更不必说翻译之难度。因此,翻译《书写与差异》可以说是个勉为其难的工作。
庆幸的是相比起19年前,今天互联网提供的资讯与便利大大改善了我的修订工作的条件,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翻译这本书的困难以及面临的挑战。在这个新修订版中,下述几方面得到了改进。其一,进一步补充了一些材料,特别是德里达处理的一些中国读者不了解的作者及其作品,包括这篇再版序中的内容。其二,补充了“特殊用语/术语中西文对照表”中的古希腊语原文。其三,重新拟定了一些词汇的翻译,以求更接近德里达传达的思想,比如逆投资(contre investissement/Gegenbesetzung)、去中心(décentrement)、闪避(dérobement),以求统一已有的翻译概念,如诺耶玛(noème)、诺耶思 (noès)、拼装(bricolage)等。尽管有这些改进,相信译文中依然存在不少错漏与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感谢朱龙杰费心通看了一遍修订稿。
张宁
2020年8月30日于巴黎
/ 作者简介/
德里达( Derrida ,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在他发表的八十多部著作中,《论文迹学》、《书写与差异》、《明信片》、《给出时间1.假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本体论、语言学、文学批评、美学、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伦理学、政治学。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思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本身自带的异体性永远都在对抗逻各斯中心。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其核心概念"解构"被广泛引入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建筑学等领域。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9月德里达在中国北京、南京、上海、香港展开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与中国学术界首次接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思想的印记。遗憾的是,那是他的首次中国之旅,也是最后一次。
/ 内容简介/
《书写与差异》是广受争议的法国当代思想家德里达的四部代表作之一。该文集收入了作者最早期的十篇重要论文,主题涉及哲学、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学、语言学、人类学、伦理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及其重要作者,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文化的特点。作者思想的13个关键词解构主义、延异、印迹、疑难、事件、礼物、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幽灵、擦除、场域都成形于该文集汇集的文本中,其中的11个已成为其解构策略的基本词汇与批评工具。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与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家的直接思想交锋,由于它们直接地、系统地质疑了本体论与在场形而上学的基础,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伦理学、心理分析,特别是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文学批评、美学、人类学等领域展开了对话,因而影响深远,其中与福柯、勒维纳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对话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中的事件。作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奠基性作品,该文集也是理解其解构思想的工具箱。
转自:“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