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推荐|全球碳中和战略: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阵痛与抉择

2023/2/22 14:21:43  阅读:135 发布者:

全球碳中和战略

carbon neutrality

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阵痛与抉择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两位气象学家,他们为地球气候建立了物理模型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其重要发现是从自然科学角度明确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1

温室效应持续加强

事实上,全球主要国际组织、各国观测数据以及数千位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文献研究证实了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全球能源消费量从1965年的52.96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20年的111.90亿吨标准煤,产生的碳排放量从190.09亿吨增长至323.19亿吨。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显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超过20亿吨,按绝对值计算是历史上最大的增幅,远远抵消了前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下降。

全球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使温室效应持续加强。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显示,2021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约高出了1.11(±0.13)℃;同时,2021年为连续第7个(20152021年)全球气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以上的年份。20218月,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全球气候已经进入最危险的时刻,与气候变化有关的31个地球“生命体征”已经有18个突破了创纪录的数值。2011202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间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09℃,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温度上升最快的50年,而20162020年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5年。澳大利亚学者表示,截至目前,全球气候15个临界点已有9个被“激活”,全球气候系统濒临崩溃的信号已十分明显。

2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很多科学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超过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的阈值,地球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由于格陵兰岛和南极主要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大幅上升,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以及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等。

近年来,全球火灾、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巴西出现罕见的降雪及冻雨,北美出现持续高温,澳大利亚发生丛林大火,以及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洪水,东南沿海地区超强台风越来越频繁,这些气候风险已超过人类适应能力的范围。

2021111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指出,过去10年内,近40亿人遭受了与气候有关的灾害,气候变化已经将人类推向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类需要马上采取切实行动,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2022年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也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将比以前想象的更严重地影响我们,最脆弱的群体受到的打击最大;人类的健康和生计正在遭受破坏,独特的生态系统正在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空间,全球实施“双碳”战略也是人类的一场自我救赎。

3

发挥大国担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场伟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一场艰巨的战略行动。我们要坚定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勇敢迎接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行目标和巨大动力源泉,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技术创新优势,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与世界共舞,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推进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主动发挥大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内容部分选自“双碳发展研究丛书”

《全球碳中和战略研究》

定价:¥118.00

作者简介

王振

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浙江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获全国留学人员回国成就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近年来出版有《新产业革命与上海的转型发展》《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等多部著作,并担任《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等蓝皮书主编。

彭峰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法学博士,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博士后。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资源立法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主任,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法学会首批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获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奖等。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