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或问·前集》所收
《禹书经天合地图》研究
孔庆贤
摘要:
明末清初民间天文学家游艺所著《天经或问·前集》中收录有一幅《禹书经天合地图》。根据研究可知,该图的绘制主要受到儒家经典文本《禹贡》及相应的《禹贡》地图、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和明末西方传教士绘制的世界地图(主要是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影响。《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绘制融合了天文与地理、传统与西学等多种知识因素,反映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对研究这一时期中西方地图之间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游艺;《天经或问》;《禹书经天合地图》;嘉湖
1 问题的提出
《天经或问》一书分前集和后集两部分,是一部通俗的天文学著作。该书由明末清初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游艺(1614 —1684 年)撰著。游艺,字子六,号岱峰,福建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有关游艺的生平事迹、《天经或问》的主要内容及其版本的介绍,在冯锦荣所作《〈天经或问〉提要》一文中已有较为全面的阐述。
以往有关游艺及其《天经或问》的研究,主要是从科学史的角度对该书中包含的天文学 、气象学等科学知识、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此外,王刚在其博士论文《明清之际东传科学与儒家天道观的嬗变》中设专章讨论了游艺对儒家天道观的诠释和构建过程;其另一篇论文则对游艺有关“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游艺构建的儒家天道观更偏向于科学天道,符合其研究天文历法的主旨,但其在划界上也存在不彻底性”。
通览《天经或问·前集》能够发现,在该书卷一之末附有两幅地图,分别是《大地圆球诸国全图》和《禹书经天合地图》(图 1)。关于《大地圆球诸国全图》,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其与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关系,如黄时鉴、龚缨晏的研究认为《大地圆球诸国全图》摹绘自冯应京的《月令广义》,因为《天经或问》所列参考书目中有《月令广义》。 反观《禹书经天合地图》,以往的研究则几乎未有涉及。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知识来源的角度对《天经或问·前集》中收录的《禹书经天合地图》作简要的探讨和研究。
2 《禹书经天合地图》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地图的图名和图后所附的图说大体能够反映地图的图面内容和绘制过程。为便于对《禹书经天合地图》图面内容的介绍,兹将其图说摘录如下:
“揭子暄《禹书经天合地图》说曰:昔之作禹图者,东西、南北,惟按书画之,至地之长短、曲折、广狭、偏正,悉置不问。今以天下校古禹迹,而画方计里,始如其形,故曰合地。中土以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夏至日长六十刻为算,不知地自南而北二百五十里,差天一度。赤道居两极之中,离赤道渐远则北极渐高、夏至日渐长。且四方国土日之出入不同时,东方先见,西方后见,两地相去七千五百里,则差一时。惟以里度测刻分,而多寡、早迟,始可通推,故曰经天。艺以地圆形,东西升降,故时刻之先后不同;南北出入,故昼夜之长短互易。所以环地而转,从东达西,时时晓,时时黄昏;自南而北,有半年为昼,半年为夜者。此图每方五百里,方各两度,南起赤道二十三度,北行二十二度,纵五千五百里;西起地中海七十一度,东行二十八度,广七千里。其间以单墨行者州界,双墨行者水道,以圈行者山道,点列者贡道也。边之左纪日长,右纪出极,下纪距日里刻,见各地之不同也。以其经天合地,余故约而布之。”
这段图说的前半部分是在言说揭暄所谓的“合地”与“经天”,后半部分反映的则是游艺对地球的形状、昼夜长短、时刻变化的认知及对《禹书经天合地图》内容的描述。具体而言,《禹书经天合地图》的图面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禹书”,即与《禹贡》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图中以圆圈内填字的形式标注出了“冀”“兖”“青”“徐”“豫”“荆”“杨”“雍”“梁”九州;黄河由天津附近入海,且在入海口处标注了“九河”“逆河”的文字注记,反映的是“禹河”的特征;图中标注有众多《禹贡》文本中的地名,如“彭蠡”(洞庭湖)、“震”(太湖)、“敷浅源”(庐山)等,并以连续的点表示“贡道”;此外,图中还对经汉代儒者阐释过的《禹贡》“导山”部分的“三条四列说”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描绘:北条“岍—岐—荆山—壶口—雷道—太岳—砥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即北列,亦即第一列);中条“西倾—朱围—乌鼠—太华、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即第二列)及其分支“嶓冢—荆山一外方—大别”(即第三列);南条“岷山一衡山—敷浅源”(即南列,亦即第四列),并以圆圈和直线相连的形式表示,等等。
其二,“经天”,即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刻变化等天文学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图中以双实线绘出了“夏至日长线”,并在广东惠州南部画出太阳的形状,下方标注“日在顶,为午中,无影”。地图的南面(下)标注离 / 去日的远近,即“下纪距日里刻”;以“日正中”为中心,由西向东每隔 2 度分别标注“离日五千里”“离日四千里”“离日三千里”“离日二千里”“距日千里”“日去千里”和“日去二千里”;西面(左)标注日照时间,即“左纪日长”,由南往北分别标注“五十四刻”到“五十九刻七分”不等,最北两行内标注“极愈高,日愈长”;东面(右)标注离赤道的度数,即“右纪出极”,由南向北分别标注“二十四度”到“四十四度”不等。需要注意的是,《禹书经天合地图》中并未将其图说中所云“西起地中海七十一度,东行二十八度,广七千里”的有关内容标注出来。
其三,“合地”,即地理学的内容。整幅图所表现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东到大海,东南海中绘出了“琉球”,中部偏北的海中标注有“此外有扶余、新罗、耽罗、三韩、日本诸岛”的注记,东北到开元、沈阳一带,并以鸭绿江与朝鲜分界;南部到广西及云南的建水一线,南海中未绘出海南岛,西南到缅甸;西面到蒲昌县和黑山国,西北到西域的哈密、吐鲁番等地;北部主要维持在沙漠以北的泰宁、临潢、庆州、宁和镇、金山、阴山一线。图中以双线绘制河流,以单折线绘制象形的山脉符号,并着重突出了“河流”这一地理要素,主要是黄河、长江以及西南的澜沧江、潞江、槟榔江、安仪河。图中的黄河河源呈椭圆形,标注为“星宿海”,在河源的西面则绘制了“嘉湖”,为西南四河的发源。图中以方框内填字的形式标注了省一级的政区名称,如北直、南直、浙江、福建、江西、湖广等,其他类型的政区名称标注较少且不成规律。此外,在图幅的北部、西北地区还绘出了“沙漠”和“大沙碛”以及从鸭绿江到玉门关的长城;四川叙州地区绘有“马湖”,等等。
以上三点大致能与上引《禹书经天合地图》后所附的图说相对应。
3 《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绘制
一般而言,在古代要绘制新的地图是比较困难的,且在绘制过程中都需基于一定的文本文献和参考图。由此,在有关古地图的研究中,对于地图知识来源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地图的基础。以下即对《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知识来源进行简要分析。
《天经或问·前集》之《大地圆球诸国全图》的图说云:
“地舆图者,按地在天中如鸡子,黄在青之内,天运旋于外,地静处居中,人依圆体,无方隅上下,盖在天之内,何瞻非天也。故定一圆图,仿西士职方之遗意也。复作一方图,以九州为心,以四彝作辅。如朱思本之《广舆》,按其画方计里,修短广狭,偏正曲直。如其地形可分可合,山川险夷、郡邑联络,有不得尽闻者,按其形实,一一了然,非如世图疏密失准,远近错误者也。”a
按图说所言,其中的“圆图”即应指《大地圆球诸国全图》,“方图”则是指《禹书经天合地图》。这段图说大体上反映了《禹书经天合地图》的两个主要知识来源:其一为《禹贡》,即所谓“以九州为心,以四彝作辅”;其二为《广舆图》,即所谓“如朱思本之《广舆》,按其画方计里,修短广狭,偏正曲直”。下面分别探讨之。
3.1 《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知识来源之一是《禹贡》
如上文所述,《禹书经天合地图》的图面内容中包含有诸多与《禹贡》全文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是该图受到《禹贡》文本影响的重要表现。除受到《禹贡》文本的影响之外,《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绘制也可能受到了《禹贡》地图的影响。由于《禹贡》文辞晦涩,历代的学者在注解《禹贡》时,为了便于理解其所描述的地理状况,又绘制了众多的《禹贡》地图。这些地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延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明显谱系关系的地图,其中以宋代杨甲《六经图》中的《禹贡随山浚川图》最具代表性。
从图面内容来看,《禹书经天合地图》中对“三条四列”的标注、江源“岷山导江”的绘制以及对黄河的整体轮廓和流向的表现都与《禹贡随山浚川图》系列地图,特别是宋代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禹贡九州山川之图》较为相似。由此推测,《禹书经天合地图》在某些具体图面内容的绘制上可能对《禹贡随山浚川图》系列地图有所借鉴和模仿。
3.2 《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知识来源是《广舆图》
罗洪先的《广舆图》是在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的基础上增补内容改绘而成的。《广舆图》绘制后影响很大,不但在当时有多个版本传世,对清代出现的一些地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一农的研究认为,在确定两幅地图之间的传承关系时,“应当以地图绘制的整体框架为主导,即黄河、长江这类贯穿整幅地图的主要河流、海岸线的轮廓等,再辅以一些典型的在其他地图上缺乏的局部特征,如《广舆图》中西北方向上沙漠的画法和两个圆形的湖泊”为参考依据。 根据这一认识,比较《禹书经天合地图》与《广舆图》初刻本之《舆地总图》 的图面内容,发现二者在西北方向上的沙漠、两个圆形的湖泊、两条近似平行的河流以及黄河源头 的绘制和表现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推测,《禹书经天合地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在对某些具体内容的绘制和表现手法上可能参考了《广舆图》初刻本之《舆地总图》。
综上,《天经或问·前集·大地圆球诸国全图》图说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
3.3 《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知识来源是传教士所绘世界地图
从图面内容来看,图中在西南方向绘有“嘉湖”。“嘉湖”一名不见于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而主要出现在明末清初传教士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主要是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图 2)。
查阅资料,在清代方以智《通雅》卷十五下“黑水”条中有关于“嘉湖”的记载:“又云:昆仑西。
图 2 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坤舆万国全图》(“加湖”附近局部)
南有嘉湖,分为潞江、大居、槟榔、安义四大江,皆折数千里入南海而无源。”在卷十六下又言:“安义河系嘉湖西派,亦受三十余水,折三千余里,西南入榜葛剌海。此皆见其源而不知其尾者。余作《禹书经天合地图》,参泰西地球画度补入之。”这与《禹书经天合地图》的图面内容和注记是完全一致的。若方以智的上述记载无误,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信息:其一,《禹书经天合地图》应为方以智所作;其二,《禹书经天合地图》中的“嘉湖”当为方以智参照西方地图补绘。但遍览方以智的著作,却没有发现所谓的《禹书经天合地图》。那么,这幅图的绘制和流传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冯锦荣认为:“游艺在撰作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特点。……二是针对《格致草》没有论述或不详细的地方,游艺在《前集》《后集》中另辟新项以作补充,并由四个儿子游熊、游熙、游燕、游照在有关的条目或内文出现的名词之下,摘引当时遗民科学家群(如方以智、方中通、揭暄、俞大刚等)的论说和添入自己的研究见解作为佐证。《前集》卷前所收诸图分别来自以下各书:昊天一气浑轮变化图(《璇玑遗述》卷末‘昊天一气浑轮旋转之图’)……大地圆球诸国全图(冯应京《月令广义·山海舆地全图》),禹书经天合地图(揭暄《禹书经天合地图》)。”据此,则游艺《天经或问·前集》中的《禹书经天合地图》应该是抄录自揭暄的《禹书经天合地图》。
在《天经或问·前集》之《禹书经天合地图》所附的图说中,明确提到“揭子暄《禹书经天合地图》说曰”等字样,但遍观现存与揭暄相关的著述,都没有所谓的《禹书经天合地图》。考察揭暄《璇玑遗述》的附图发现,其中除了一些天文星象图外,仅有《大地混轮五州圆球全图》一图,并没有《禹书经天合地图》。此外,揭暄摹绘的两幅地图,即《大地圆球五州全图》和《亚细亚一大州图》被明代袁启的《天文图说》a 一书收录。据龚缨晏的研究,这两幅图应是清人加到《天文图说》中的。 此种矛盾确实让人费解。
值得注意的是,邱维屏在给揭暄《璇玑遗述》所作的序言中曾说道:“子宣(暄)初名其书为《璇玑遗述》,持过予时,都为一篇,予为鉴定之后,更就正浮山大师,师子位伯,名之曰《写天新语》。订正尤详,分列之以为数十余条。”何之润的序言中亦言:“吾师《写天新语》一书,于以明天地万物之故。盖因寄寓盱江资圣寺,偶全浮山愚者茶话,辨难成秩,初止一篇。继五篇,乃抵皖桐,得十余篇,争传者,几履满户外矣。渐积至累牍,遂列为三十余条。”又言:“其内二三篇,一刻于游子《天经或问》,一刻于方公《通雅》《物理》。惟十余篇,与订正各条,尚未付梓。特编成数卷,俾言天者知所宗焉。”e 据此可知,揭暄的《璇玑遗述》在付梓之前曾以单篇的形式流传,且其中的部分篇章还分别被游艺的《天经或问·前集》和方以智的《通雅》所收录。由此可见,游艺《天经或问·前集》中的《禹书经天合地图》很可能参考了揭暄的《禹书经天合地图》。
此外,从《璇玑遗述》篇末的跋文“公《性书》《昊书》当时已为学使者吴公梓行,《星书》《道书》《禹书图》《舆地图》《水注》《火法》《天人问答》《帝王纪年》今或存或佚。存者俟续梓”来看,揭暄应当绘有《禹书图》。而与揭暄交往甚密的余飏“曾将揭暄作《经天合地图》改名为《天地古今大观图》,并为《璇玑遗述》写序”。g 据此可知,揭暄还绘制过《经天合地图》。陈悦的研究表明:“康熙十九年(1680 年)揭暄再到建阳拜访游艺,将《写天新语》诸图送给游艺。”《写天新语》即《璇玑遗述》,由此推测《禹书经天合地图》可能是游艺将揭暄绘制的《禹书图》和《经天合地图》两图杂糅在一起而形成的,《禹书经天合地图》图说的后半部分似乎也能够说明这一点。也有可能揭暄将《禹书图》和《经天合地图》两图结合为《禹书经天合地图》后送给游艺或是被游艺所征引。至于揭暄所作的《禹书图》和《经天合地图》,诚如上述跋文所言“今或存或佚”,以致不存于揭暄的著作,这种解释当是较为合理的。
当然,揭暄的《禹书经天合地图》在初始时可能并不是如《天经或问·前集》之《禹书经天合地图》现在这般面貌,其中的“嘉湖”部分应该是后来方以智“参泰西地球画度”增补的,而图幅外围的“左纪日长,右纪出极,下纪距日里刻”则是游艺增补的。由此可见,古代地图的绘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启示我们在研究古地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绘制过程的多种可能性。
棕上所述,游艺《天经或问·前集》中收录的《舜书经天合地图》在绘制的过程中既汲取了传统儒家经典《禹贡》和《禹贡》地图以及明代罗洪先《广舆图》中的知识传统,同时
又受到了明末西方传教士绘制的世界地图,特别是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影响。《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绘制融合了天文与地理、传统与西学等多种知识因素,对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方地图之间的交流、传播与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孔庆贤,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和传统舆图。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