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旧地图诠释西北城市历史变迁
—评《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
呼雪梅
《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西北城市古旧地图集,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萍教授主编,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中研院”、西安市档案馆等多家学术机构共同打造,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是 2021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明清民国西北地区筑城碑记、城镇地图的整理与研究”的突出成果。
《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以下简称《图集》)汇编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西北城市古代地图 268 幅,按照地域、时间、类型进行编排。图集收录的地图图像清晰,覆盖地域广阔,城市类别丰富,地图绘制时代前后延续,并配有详细图说。《图集》在收图原则、地图特色、编排结构、装帧设计、出版价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是古旧地图出版的新收获。
1 收图原则
西北地区的多数城市正处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收集整理出版西北城市古旧地图,对于了解、厘清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历史是很有意义的。《图集》对于城市地图的界定,主要为各省府州县的治所城市,少量收入了比较典型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营堡、关驿城图。《图集》所收地图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以今日政区的视野回溯以往,免去了不同朝代辖域变化伸缩的纠葛。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未收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的城市地图。《图集》所收地图的时代范围为明、清、民国三个阶段,也就是 1368 —1949年。《图集》具体收录城市地图情况见表 1。
表 1 《图集》所收城市地图信息简表
2 地图特色
《图集》收录的地图,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清、民国西北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地图为主,包括方志城市地图、晚清民国城市实测地图,以及中国台湾、日本所藏部分西北城市古旧地图,具体见表 2。这些地图有三个特色:一是地图珍稀;二是城市地图的连续性强;三是地图有较详细的图说,体现出集编纂与研究于一体的风格。
表 2 《图集》所收地图来源一览表
2.1 地图珍稀
《图集》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地图 194 幅,占比 72.39%;收录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收藏的地图 10 幅;收录西安市档案馆收藏的地图 7 幅。《图集》此次编辑出版的古旧地图有 50 余幅为首次公开面世的珍稀藏本,如晚清时期的《陕西榆林县河防图》《陕西榆林府图》、1932 年西京筹备委员会主持测图的五千分之一《西京城关大地图》、甘肃省陆地测量局 1934 年绘制的五千分之一《皋兰县附近图》、1936 年绘制的《兰州街市图》、1936 年绘制的一万分之一《皋兰县城图》等。这批具有相当文物价值的地图珍品得以大幅刊印,必将为西北城市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地图资料支撑。
2.2 城市地图连续性强
存世旧方志地图在数量、连续性、分布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图集》收录方志插图 205 幅,占比 76.49%,是图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收录的西北城市地图具有鲜明的时序连续性。《图集》强调城市变迁,按时间顺序编排,各县市地图的时间跨度从明、清至民国达 500 多年。《图集》中每个县市平均有 5 至 7 幅地图。西安、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分别收入 25 幅和 19 幅。这些地图既有纵向的时代对比,又有横向的区域变化比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北城市变迁的历史脉络。多幅地图的内容在表达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参阅,从综合的对比中得到互证、互补,也为推动西北地区城市历史地理与地图学研究提供了真实、有序的资料。
2.3 地图图说详细、翔实,集编纂与研究于一体
古旧地图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历史图像文献,展示形态多样,而且图中往往没有对制图者与成图时间的记载,创作背景的相关信息更为匮乏。为弥补这些缺陷,编者在地图图像资料刚入手时就开展了大量的地图信息整理与考证著录工作。对《图集》的每幅地图都加以详细说明,如收藏机构、版本、图幅尺寸、比例尺、图中方位,以及结合文献资料考证推断的绘制时间、绘制者、绘制要素和绘制背景,对城市建设、城市结构、交通开辟、水利兴修与名胜开发等历史地理问题一一进行研究解读。此外,对于地图的制作群体中测量者、绘制者、印刷者、著作权者、发行者,努力搜集相关信息、考证、研究,尽可能地在图说中予以说明。因此,这部地图集看似资料整合,实为编者团队经年孜孜不倦、集编纂与研究于一体的学术成果。值得一说的还有,编者将古旧地图中标注的大段题记均摘录到图说中,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读使用。
3 编排结构
《图集》顺应中国长期以来按地方行政级别排序城市的传统,以“分类”为主、“地序”为辅进行一级图组编排。先以省会城市为图组之首,会城中心图组按照五省区的行政顺序编排。继之为城池内外:秦州(今天水市)图组的编排,次序为城池结构、内城结构、城市景观,凸显古人对于传统“城市”、城市内外结构的地图表达。在读者对古代城市的结构有所了解后,随之展开按“地序”分列的西北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府县城市图组。最后兼顾几座历史上著名的关驿城堡,编排次序为关城、驿城、堡城。成图年代是《图集》编排依据的一个关键要素,同一区域地图均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若成图时间一致,按照制版时间顺序编排。《图集》的编排方式符合人们认识区域地理、区域城市的逻辑。具体目录见表 3。
表 3 《图集》目录一览表
在《图集》的每个一级图组之前,由编者撰写二三百字的开篇说明,阐述该图组所收地图的地域范围及其历史沿革,大致总结图组所收地图的特点。对于会城中心图组和城池内外:秦州(今天水市)图组,编者也专门撰写了开篇说明,简述了城市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沿革。
4 装帧设计
《图集》为 8 开本,42 个印张,彩色印制、锁线精装,从设计上尽可能还原古旧地图的色彩和质感。整体设计巧妙融合古朴感和现代感,体现出厚重、古朴、典雅的气质。主色调选用宝蓝色和黄褐色,两者搭配产生柔和的感觉意趣,让人赏心悦目。因古籍封面多采用蓝色(靛青)、地图中也惯用蓝色表示河流,故将宝蓝色作为主色调之一,其主要用于一级图组篇章页的文字底衬,突出醒目。黄褐色源自西北城市雄浑厚重的印象,主要用于篇章过渡页,同时铺设古旧城市地图作为底衬,提升设计感。版式设计上,仿照古籍版式以契合古旧地图集粹的主题,内文铺设缟色作为底色,提升地图展示的明亮度,优化阅读体验。
书匣装帧采用了经典本色麻布搭配木质边框及插口的形式,面上通过烫珍珠白工艺诠释古旧地图的主题概念,中间模切窗口用于凸显书名,内外层次分明,古朴别致、构思巧妙;书名贴片使用与内容设计风格相近的蓝色特种纸,烫透明工艺作水波浪修饰底纹,书名采用烫白漆片工艺使其更加醒目,使得古朴感和现代感巧妙融合;盒底采用烫黑工艺烫印城池象形轮廓,呼应城市主题。封面采用与书匣同款经典本色麻布,黑色书名采用烫黑工艺,简洁雅致。锁线装订使书籍可以充分平展,实现地图无障碍跨页,六页滚折、八页关门折的折锁形式也使得内文形式丰富多样。
5 出版价值
《图集》萃集了我国明、清、民国时期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区多级的城市地图,按时间轴勾勒出西北城市近六百年的发展脉络。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对于《图集》的出版予以肯定,他在推荐语中指出:“《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是第一部用古地图语言诠释西北城市历史变迁的经典之作,填补了西北城市古旧地图集出版之空白,冀望图集的出版,能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历史地理与地图学的研究,为城市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宝贵的依据。”
地图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城市古旧地图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城市地域大量的史地元素、人文信息。时序性城市地图更是解读城市变迁、探索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资料,可应用到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元、无可替代的重要史料资源。《图集》的出版,为科研院校、学术团体、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提供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历史地理资料,对于深入认知西北城市、挖掘西北城市文化内涵、复原西北城市历史面貌,加强西北城市规划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呼雪梅,西安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测绘工程师,主要从事数字制图与地图设计。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