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经典、黄宗智成名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再版!
2023/2/21 9:12:10 阅读:110 发布者: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
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书名: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作者:黄宗智
出品方:大学问
书号:978-7-5598-5303-5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定价:89.00元
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名家推荐
黄宗智教授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详细。我认为,这是迄今关于华北农村最好的研究著作。黄教授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和创业的专业理论,他对这些理论都做了清晰、公正的评论。——[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纽约书评》杂志
黄宗智将这么多种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这本书在中国农村研究领域中不仅达到了迄今未见的深度,而且还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 《亚洲史研究》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经济史著作。它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史著作的从某一微观经济现象出发,剥茧抽丝,精雕细刻,也不同于汤因比,韦伯等哲人型史学家上下几千年,纵横环宇内,对历史进行宏观、整体的描述,而是以华北这一不大不小的经济区域为考察对象,截取由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一不长不短的时段,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寓大于小,小中见大。这种研究已难说是经济史研究还是社会史研究,而是将二者融为一炉同时也很难说属于明清史抑或是近现代史的范畴,它已“跨越了洁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鸿沟,把近现代一些历史的变迁,追溯到清代前期”。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更新,使黄宗智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的研究中得出许多不同寻常的结论。——马敏 《读书》
中文版序
本书使用的史料,主要出自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尤以日本满铁研究人员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为主。作为一个侵略国发起的研究,满铁的调查,肯定有其局限性。调查的具体情况及其引起的史学问题,将在本书第二章中进行详细讨论。作者十年来详细阅读这些资料,把它们和中西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做的调查加以比较,进行校对,又于1980年访问了其中的两个村庄,通过实地的调查,来核对、补充这些资料。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满铁资料不失为用现代经济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的一组数量最大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资料。它们的质量甚至可能高于20世纪前半期世界任何其他小农社会的有关资料。此外,1979至1980年间,此书英文初稿写成之后,作者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接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的刑部档案和宝坻县的户房档案。作者试图把满铁资料所显示的一些20世纪的社会经济变化趋势追溯到清代前期,而对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的演变型式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本书在分析概念上,同时得助于农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三大学术传统,即革命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历史研究,西方“形式主义经济学”和“实体主义”(本书对它们的称谓,见第一章)的学术著作,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研究成果。
在联系史实和概念的研究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循着从史实到概念再回到史实的程序进行研究,避免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为模式而模式的作风,和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论带史的倾向。本书试图从最基本的史实中去寻找最重要的概念,然后再不断地回到史料中去验证,提炼自己的假设。
国内和国外的学术著作,对于如何处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有不同的习惯。在国内,应用他人研究成果时,一般只要求引述原始资料。此外,在与他人商榷时,避免直接指名道姓地提意见。国外则不然:学术著作的第一个要求,是总结前人的成果,划清他人与自己的贡献。与人商榷时,要求注明作者和书名,以便查对。作者觉得在这方面,国外的习惯是可取的,因为它体现了要求学术通过一代代的积累而不断前进的科学精神。本书采用了西方的这种习惯,而以相当的篇幅总结过去中、日以及西方各家学派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之商榷。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国内外一些学术界的朋友慷慨帮助——都已在正文有关部分一一注明。作者受惠于李文治和刘永成两位先生尤多。此外,1982至1983年间,美国不同学科的二十二位同行,以及中山大学的叶显恩先生,对此书的初稿和第二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华书局李侃先生,热诚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使拙作得以在国内出版,十分感谢。
写译此书过程中,首尾两章,特殊概念颇多,由我自拟初稿,其余各章都由我的研究生叶汉明女士先译成初稿,然后经我自己逐段修改。叶女士自己关于山东潍县近百年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博士论文,1985年底即可完成。她协助我翻译中间各章,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全书最后定稿之前,承蒙刘永成和赫治清两位先生慷慨为拙稿做文字上的修饰,不胜感激。作者长年在国外工作,平日写作全用英语。这次等于用左手书写此稿,加之原稿是用英文写的,又用了一些特殊的概念,书中难免有不少半西半中的词句和段落,还望国内读者鉴谅。我花了近一年的工夫写改此书的中文稿,目的是要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尽本人微薄之力。我坚信海内外的学术若能真诚交流,相互促进,必定会使我们对中外历史及其包含的真理,掌握得更深刻更全面。谨以此与国内同仁共勉!
作者简介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新版合序
中文版序
第一编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
农民学中三个不同的传统
对分化中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综合分析
农村演变的型式
过去的研究
人口与生产关系
经济落后的问题
帝国主义的问题
中国的农村
过去的研究
华北的村庄
20世纪的变化
第二章 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
满铁调查的资料
对满铁资料的批判性评价
调查的村庄
档案史料
地方档案和社会史
第三章 生态环境
水利与政治经济结构
灾害频仍的旱地农作与高密度的人口
涝灾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态、居住型式与自然村结构
第二编 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
农村社会经济的分析
村中“富户”和经营式农作
经营式农场主的面貌
数量估计
经营式农场主和出租地主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
清代前期的小农场和大庄园
经营式庄园
清代前期富农和经营式农业的扩展
最近国内的研究
法律对新的社会现实的承认
租佃关系的变迁
18世纪的土地分配状态
第六章 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20世纪资料中所见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冀中、冀南和鲁西北的农作物商品化型式
明清时期的棉花种植
农业商品化和人口增长
经营式农作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
第七章 20世纪农业的加速商品化
中国农业和世界经济
棉花种植的增长
棉花和世界经济
棉手工业和世界经济
变迁和延续
第八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的对比:耕畜的使用和农场生产力
满铁资料
耕畜使用的经济
农场、牲口、肥料和纯作物农业经济
清代时期
第九章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经营式农场上小组耕作的较高效率
贫农之背离合理经营模式
贫农农场上的就业不足和物质刺激力的递减
第十章 经营式农业何以发展不足
经营式农场通常在100亩以上的原因
经营式农场通常在200亩以下的原因
经营式农作和出租地主制的对照
经营式农作和社会政治体系
革新的可能
一个“高水平均衡的陷阱”?
第十一章 家庭式农场的牢固性
对土地的压力
贫农农场收入
高利贷
家庭式农场和家庭手工业生产
家庭式农场和短工
家庭式农场和长工
第十二章 生产关系的商品化
从分成租到定额租
分成租制
定额租制
地租负担的比较
雇佣劳动
第三编 村庄与国家
第十三章 清政权下的村庄
华北平原村落的闭塞性
村庄各阶层的相对闭塞性
20世纪前的村庄与国家
19世纪的自然村与士绅
宗族
自然村内生的权力结构
共同体领导抑或国家政权代理人
自然村和农民的集体行动
清代的经济和政治结构
第十四章 自然村结构的变化
自耕农和雇农的差别
婚俗中的阶级差别
贫农的双重性质
两个紧密的村庄及其“封闭”
部分无产化和村庄共同体的解散
分裂了的村庄
第十五章 20世纪的自然村与国家
地方政府的军事化和现代化
县政府的财政
赋税负担
税款的征收
地方豪霸与村级恶棍的崛起
第十六章 结论
农村演变的型式
贫农经济的结构
经济落后的根源
半无产化与人口趋向
半无产化了的村庄和20世纪的地方政权
贫农与中国的革命
附录
附录一 满铁调查的33个村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二 河北、山东人口(1393—1953)
附录三 河北、山东耕地面积(1393—1957)
引用书刊目录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
索引
感谢广西师大社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