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无情之物的有情之思

2023/2/20 10:43:12  阅读:11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嘉陵桥渡 ,作者郑渝川hiecy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在山阴一个僻静之处,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集会。这是文人史上最大的盛事,没有之一。从此,无数发生在园亭的文人雅集活动都会冠以“兰亭之会”之名,足见时人、后人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会的思慕之情。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驻访研究员李溪在其所著的《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书中指出,“兰亭的意义在这一消停上,在这里,王羲之得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这就不仅仅限于对景物妙赏的“视听之娱”,“在亭内的俯仰之间,或取诸怀抱,或放浪形骸,生命的宇宙感自在呈现……”

“这一聚集-持留的梦幻,恰似一种对安在的觉悟。俗世当中芜杂的尘网被抛却,只有独我在这环中寓居”。

亭子是中国古代文人颇具诗意,兼具具体的景物观望以及抽象的宇宙与个体关系顿悟的场所,“它为了观望而筑”。《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书中谈及,商纣王时期,就在太行山麓建造了著名的“鹿台”,让观者产生一种舍我其谁的权力感,“此刻亭台上的观者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对世界的索取似乎让他完全忘记了他仍然属于这个世界”,最终,纣王“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文人的亭并不像帝王、富商修建的亭那样在意华贵装饰、精雕细镂,而是看重一点“亭子不因自我而被欣赏,它是将其寓居的诸景世界变作一个胜景;并非天下的胜景都尽集于此亭,而是因为亭子的存在,人们才发现了这个世界整体的美妙”。

正如书作者所说,亭子中的人所看到的,是风景的全体,全景式地看待世间,生发整体感。所以,今人在游山玩水之间,拍摄亭子,或者将亭子与景物的一角摄入镜框,其实恰恰失去了坐亭观赏的基本意义。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书中指出,亭子是一种具有惊奇的灵活性的建筑,通常就是骨架式的开放结构。这种开放结构,意味着人与亭,再与景物,再与世间万物的连接都是密切的,这才也能够顺利地推导出“栖居”的概念——“坐在虚空的亭子里的人,得以以虚空的胸襟感受到宇宙天地的流淌”。

按照书作者的观点,之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尤其是亭子是用木材建构为主,是因为古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像是被服舆马(梁思成语),就是给人用的,所以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希冀其具有永恒长存的属性。“亭子是一个纯然的‘虚室’……一切主动性的意向在这里都纳入了一种忘却当中,一切固有的语言、一切是非的判断、一切对构成世界分别的态度都在亭中被‘悬置’”。

“长亭外,古道边”,亭子在古代也常常被作为送别之所。离别者与送别者一起感慨业已逝去的过去,又颇为期待即将到来的未来。固然,有些离别不无凄楚,不无痛惜,而亭子则成为一个见证友情、亲情,观照内心的“虚室”。人与人,人与景,亭内亭外,尽是宛转悠扬的际会。

《庄子·齐物论》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亭子其实就是展现“闲”的绝佳场所——相对于世间各种自然景物、人造建筑来说,亭子自身就始终处于一种“闲”的状态。如书作者所说,亭子立于大地,只是大地生命的沙粒,而人对于亭子来说,也只是守候亭子的过客而已。亭子在过客短暂停留的片刻,敞开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的新世界,让过客在亭中重新理解何为“闲”。如白居易的一首《病假中南亭闲望》,“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突破礼法、世俗、利禄,回归心境本初的十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十种清雅之物——隐几、听琴、挂剑、铭砚、坐亭、策杖、友石、玩古、煎茶、种菜。这些清雅之物,这些雅致的生活方式,相当细密地关联着中国古代名士、隐士、哲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取向,固然其中与道家风流的意念相关,但也与儒家六艺以及礼法之规相合,从中可以叩问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生死观。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整本书抽丝剥茧打通了大量散落于古今文人著作,尤其是道家、儒家经典以及名士诗文,考察其中的物质性与审美旨趣,并积极参照现代美学理论、文化理论、建筑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最终为读者得出中国古代文人寻找本真自我的方案呈现。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