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东方出版社
十大人文社科好书
2022年度东方出版社十大人文社科好书评选活动邀请了专家评委进行集中评议投票,结合读者朋友们之前的线上投票,今天终于与大家见面啦。
东方出版社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国内外优秀人文社科和大众文化读物的出版。十大人文社科好书的评选,旨在“不唯量,只唯质”,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文社科类精品图书的策划出版。通过本次评选,不仅对一年的出版成果进行了梳理,也在与专家评委的互动中检视修正出版思路,专家评委对东方出版社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我们细心倾听,力图共建立体式出版方向。经过精心鉴识,细致比较,广泛讨论,最终有以下十本人文社科好书在东方出版社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
以下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最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古人言“人不可不读书”,而“读书不可不读史”,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新华网悦读频道主编雷曼誉表示:“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就像柏杨先生就在眼前,与你畅谈历史,但不见一丝说教。这部书是柏杨先生留给世人的智慧之书,他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跟历史对话,把《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变成了一本与现实接轨的‘实操手册’,是人人都可读可有的枕边书。”独立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点评价此书时说到:“对于这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已经无需去强调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历代经典中,能有此地位的作品不多。而对于读者而言,如果毕生有幸通读《资治通鉴》,对人生无疑有巨大的影响。希望这部作品可以引发更多年轻的读者爱上读史,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而《资治通鉴》这部通史对于我们的眼界、见识有着极大价值,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这本书择取美国5大博物馆(大都会、弗利尔、波士顿、纳尔逊-阿特金斯、克利夫兰)收藏的66幅中国画珍品,如《北齐校书图》、《历代帝王图》、《捣练图》、《照夜白图》、《明皇幸蜀图》等如雷贯耳却又难得一见的国宝巨迹。国宝的流失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伤痛,但中国画在西方被越来越看重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那是中华古代文明不可遮蔽的璀璨光芒。《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中心负责人张中江表示,在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感兴趣,因为艺术史的很多书都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本书的角度独特,更像是一个导展,让人觉得大开眼界。此书后还附有多个博物馆的介绍、网址等信息,实用价值非常高。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
《世界的四个部分:一部全球化历史》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学术书,塞尔日·格鲁金斯基在本论著中阐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的殖民历史。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主编刘忆斯表示,每一部全球史都有一个出发点,本书的出发点是16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也因此,你也可以说本书是伊比利亚人或者伊比利亚文化的流动,而随着这种流动,不同地区的人和文化产生了相互关系,这既包括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也有战争冲突、殖民统治,而这一切相互碰撞,激荡,编织,融合在一起,正是我们这个星球全球化的过程。和布罗代尔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样,本书也有着宏大的主题,以及巧妙的结构与布局,作者将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即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刘忆斯将阅读完本书后的感受总结为“四感”。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种“文学感”;其次本书还有一种“去学科感”,作者在勾勒世界时采用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叙述全球史也包括了经济史、文化史、各国史,而所有的学科在作者叙述中丝毫没有边界,不着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本书写的是汇集时间的历史,但并没有让人有明显的时间距离,书中的历史似乎并没有逝去,而提及的人与事似乎也都与读者息息相关,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融入感”;在阅读的过程,像跟着作者进行了一场走进历史的旅行,当看到作者对某段历史、某个人物进行简洁而犀利的点评,犹如在观看一部“历史大戏”时,忽地看到了几条绝妙的“弹幕”飘过,而这正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即时感”。
消失的宫殿
《消失的宫殿》获得了多位评委的认可,这本书还原咸阳宫、阿房宫、未央宫等秦汉宫殿的真实面貌,以独特视角讲述其中发生过的历史大事。独立书评人、近代史学者解玺璋点评此书时说道:“作者善于借宫殿细说秦汉历史,深耕细作,精心布局。以往我们读先秦史,讲得比较多的,是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孝公时的商鞅变法,以及嬴政统一六国,这本书则从秦早期历史西垂宫时期讲起,借助考古和上古文献,以及甲骨文和金文提供的信息,详细梳理了秦襄公之前数百年的历史,而一座座消失的宫殿,恰如坠在叙事链条中的一颗颗珍珠,读起来还是很有兴味的。作为百家讲坛的节目,本书既有口语的鲜活灵动,又有文字叙述的严谨扎实,而且有大量的插图、照片支持、辅助他的叙事,是一本较好的历史普及读物。”
刘忆斯老师也对这本书同样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表示:“作者针对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但讳莫如深的宫殿,紧扣‘消失’这个关键词,这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悬念感,让人好奇心顿起。而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叙述,他在一段段历史间跳跃,在一座座宫殿间穿梭,如同一位历史侦探带着不同的疑问,搜寻着蛛丝马迹,进而有了成一家之言的推理与结论,精彩纷呈。因此,沉睡的历史醒了过来,那一座座已经毁灭、消失的宫殿也得以重建修缮,重见天日。还有那些宫殿里的人与事,也都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失败的融合:狄德罗、叶卡捷琳娜与启蒙的命运
《失败的融合:狄德罗、叶卡捷琳娜与启蒙的命运》获得了评委的高度好评,《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本书围绕狄德罗前往圣彼得堡的前前后后,带出了18世界后半叶启蒙运动的历史,特别是《百科全书》周围的一批启蒙思想家,以及俄国复杂的历史情境。作者主要是沿着狄德罗从法国和圣彼得堡之间往返之旅展开思想景观和历史景观,在途中的某一处,比如荷兰,作者会停下来“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地进行开掘。当然,这某一处也可能是一本书、一个观念,作者会由此勾连出相关的人物谱系和观念图景。作者将狄德罗和叶卡捷琳娜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写,不管是狄德罗还是叶卡捷琳娜,都能感受到抉择和挣扎,写出了他们的复杂性。狄德罗和叶卡捷琳娜讨论的核心议题为“人治还是法治”,这个议题,依然具有当下性。看完本书,或许每个人都会问一句:启蒙,真的已经完成了吗?
解玺璋认为:“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史以及启蒙运动局限性的书,又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作者在这本书中不动声色地描写了这两位身份、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经历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的人,仅因对某种理念的认同走到一起,而一旦理想落入现实,脚踏实地,就会发现,这条路上步步荆棘,处处陷阱,困难重重,障碍多多。实际上,狄德罗赴俄国之路,恰是这个故事最好的象征。这里有叶卡捷琳娜自身和俄国自身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启蒙者自身的局限和启蒙理论的缺陷造成的。狄德罗启蒙叶卡捷琳娜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启蒙者可笑的一面,这在今天也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乡建手记:一个乡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乡建手记:一个乡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得到了深圳特区报《新阅读》周刊主编刘忆斯的高度认可,他认为:关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书不少,但不少作品并没把广大农民当成乡村建设的主体,要么没有借鉴历史中我国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要么只是大谈人文社科理论和作者的主观设想,与今时今日乡村的实际情况产生脱节。本书不但有中国乡建历史的整理、归纳,还有中外乡建成果的比较,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作为温铁军团队的一员,多年来参加了众多乡建实践,如翟城村培训农民的试验,永春县、永泰县、大宁县等地新农村建设……将学术研究的中西比较和城乡互看相结合,饱含多年来乡建实际经验和深度思考。本书有着大格局和大视野,而重思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的乡村建设,也缔造了这本“今天的《乡土中国》”。
百年“三农” :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维和实现路径
《百年“三农” : 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维和实现》曾被新华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这本书历史地、辩证地把握百年间的变与不变,有针对性地、创新性地回应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与之相关理论的疑点问题,更深刻地阐析百年“三农”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来之不易及其宝贵经验,使之成为深刻阐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运动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信史,力争成为标志性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中国编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三条,一是这个课题很有价值,‘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二是具有可贵的原创性;三是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政策研究参考价值,这本书视野开阔,能将整体史研究与鲜活的基层实践细节有机地呈现出来。基于以上三点,我力推这部原创性的学术论著。”
走出抑郁症:徒步环游3000英里的治愈之旅
《走出抑郁症:徒步环游3000英里的治愈之旅》这本书讲述的是在经历了可怕的自杀倾向后,本书作者杰克·泰勒决心从抑郁症的魔掌中挣脱出来,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只带着他的跑步装备和背包,他走出了自己在布赖顿的家,开始了一次3000英里的环游英国的徒步旅行。在旅程中,他一次次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所治愈,被陌生人的善良热情所打动。他经历了种种或惊险或有趣的故事,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产生了诸多人生感悟。这既是杰克周游全英的故事,也是他得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最终在内心中找到平静和接纳的故事。有书品牌总监郭子敬读完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她认为人这一辈子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情绪困扰,他们随机出现,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有时候,把情绪当成是一个可以陪它玩耍的小孩,有些心结可能就打开了。
贝叶挂毯里的诺曼征服
《贝叶挂毯里的诺曼征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讲述《贝叶挂毯》的创作始末、艺术特色、审美价值和保存过程等,另一部分则是以《贝叶挂毯》为线索,根据挂毯的制作顺序,依次讲述了整个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与意义。两个角度相互穿插,细节满满,尘封于一千年前的权谋与战争故事被娓娓道来。专栏作家黄集伟认为这本书很特别,宣传文案里将它比喻为“欧洲版《清明上河图》”,形象生动,简明扼要——这个比喻既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本书叙事的创意点:从长70米、宽半米、距今一千多年、总计刻画的六百多个人物的“那张”贝叶挂毯,作者带领读者重返历史,将画幅背后宏大繁复的史实剥丝抽茧,逐一呈现。这种以考古作叙事推动、综合人类学、文化史、工艺美术史、文化遗产研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人文历史科普书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这种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科普图文并茂,细节丰润,很有魅力。
乾隆时期宫廷唐卡装裱镶做研究
《乾隆时期宫廷唐卡装裱镶做研究》评委乔还田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书虽是一本小众读物,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从文化视角看,本书通过对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相关内容的系统整理,结合故宫博物院现存珍贵唐卡文物,探讨了乾隆时期宫廷唐卡装裱镶做的选材、样式、工作周期、管理机构和参与人员等诸多重要问题。书中所附330余条《造办处活计档》,涉及唐卡装裱镶做的派工时间、负责机构、交办/传旨人、派工人、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时间等具体信息,是第一手材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清宫唐卡装裱镶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学术价值看,本书从社会史和美术史的视角,通过文物与档案的互证,对清代宫廷唐卡制作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清代唐卡制作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原了清宫装裱镶做唐卡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的全貌,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东方出版社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