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
尹吉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3:古史的形象》
——
李军 主编
山东美术出版社
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更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更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
[美]高居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高居翰中国晚期绘画史收官之作,离开其浸研多年的文人画,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画论和收藏家不屑一顾的“世俗画”(vernacular painting),是其晚期学术转型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画论奉文人山水画为圭臬,将受主顾委托而创作的“世俗画”视为匠人之作,而非“艺术品”,世俗画及其作者也因此少有文字记载。高居翰认为,这些“失语”的、鲜有人关注的世俗画,值得更严肃的研究,也是打开艺术史研究面向的新兴资源。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
——
邵亦杨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此书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 、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如何理解这种艺术风格?”“这还算是艺术吗?”等诸多问题。
《豹迹:与记忆有关》
——
巫鸿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他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者,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大呼震撼,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也从未缺席。再者,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策展人,木心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由他策展,而“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搭桥,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会面”。
他是学者巫鸿,木心称他:“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当下的经验冲撞往昔的记忆, “在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都是疯人院的幸存者,但许多人没有我们这样的好运气。”
《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
(全4卷)
——
巫鸿 著
理想国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与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家合作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并撰写大量文章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潮流走向,以及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亲自选编、打磨,首次汇集呈现。
50年光阴,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敢于直面真实的生活。文集以“潮流”“艺术家”“展览”为主题,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
以点窥面,《关键在于实验》创造“重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我们“过去”的共同记忆得以凝视,我们共同的“现在”和“未来”得以审视和想象。
《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
——
巫鸿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
——
贺西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史稿》
——
王逊 著 / 王涵 整理
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是对王逊先生20世纪60年代中国美术史教材写作未刊稿的首次整理出版。
1961年中宣部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召开“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提出全国美术院校编写美术史论教材的计划,其中中国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即由中央美术学院王逊先生主持承担。由此他倾注大量心血,集毕生学术积累在这部著作的撰写上。特别是针对长期处于学术空白的原始商周到春秋战国美术史,王逊先生用力尤深。他结合当时的考古发现,从大量新资料中理出清晰线索,以开阔的视野、宏富的学养,在开辟草莽的艰难过程中,为中国美术史写下开篇,使这一篇章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呈现了壮阔的规模。
扎实的史料、严谨的体例、方法论的运用、精练的语言风格,王逊先生将学术研究成果演化成可以进入课堂进行系统教学的理论和知识,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框架具有学术的现代性,彻底地脱化和超越了传统的画学体系,并置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的现代学术的系统中,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格局。无论在撰写体例、基本结构还是史语表述方式上,本书皆具有重要的垂范意义,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专业教材的奠基石。同时,通过本书的整理出版,也向我们展现了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
《溪山清远 : 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
——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 张坚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书是在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讲座“ A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Landscape Painting”基础上,翻译、整理而来。
录制此系列讲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毕生所学、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讲述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的夙愿。
作者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其如何从“装饰”转向“具象再现”,并在两宋时达到巅峰,成为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一线索为后来的文人画史所忽略和贬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艺术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阐述。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作者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于一体,并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本书论题开放而耐人寻味,对绘画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思考,也必将引发学界讨论。
《凝视死亡:另一个文艺复兴》
——
秋鹭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过我所熟悉的艺术——具体说,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艺术——去认识文艺复兴。在那个“重生”的时代,艺术家从未停止对死亡的凝视和沉思;形形色色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下死过了。一切艺术皆是虚构,也是建构,借这虚构的死亡,文艺复兴艺术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我尝试了一种有别于学术常规的写法,为的是更自如地将我对这类作品的切身经验表达出来,并传递给那些仍保存着“自然”状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借用艺术史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前提是这些知识我已领会。
——秋鹭子
这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书,它的十二个“专题”恰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死亡”的年轮。但是,“死亡”在这里失去了它的黑暗和沉重,变成了黎明时分明暗交界处最瑰丽清晰的形式感。
刘晨教授(秋鹭子)的书以感性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文艺复兴的“黎明”或者“清晨”,这使她的书不但延续了文艺复兴特有的“Ekphrasis”(“艺格敷词”)的传统,同时也使西方的“文艺复兴”,变成了她书中所言的“另一个文艺复兴”——一个“我的文艺复兴”。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在文艺复兴辉煌的背后,是生命的无常:无论哪一阶层,多大年龄,都可能突然死去。死是生理的,与之遭遇的方式,则是文化的。文艺复兴人所发明的与之遭遇的文化手段之一,便是艺术。刘晨教授(秋鹭子)的新书,为我们呈现了文艺复兴艺术中这罕为人知的一面。这是一本才气横溢的书,充满工致的细节,与诗人的笔触。
——缪哲(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沈周诗画中的江南》
——
王瑀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明代苏州文人沈周的诗画艺术与交游往事的著作。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声名显著的艺术家之一,沈周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当其在世之时,便已蜚声吴门乃至两京。
全书以江南为主题,以苏州为核心,围绕名胜、风物等具体内容,展开叙述。一方面因为沈周本人长期生活、游历于此,另一方面亦是因为围绕着他,一个明代中前期的文人集团得以显现。
这是一部沈周的交游史与视觉经验史,为理解相关艺术作品,包括书画与诗文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解方式。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
唐宏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本书作者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导论》
——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 潘耀昌、陈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典艺术》首版于1899 年,是沃尔夫林早运用这种方法的著作之一,也被贡布里希评价为他好的艺术史著作。《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导论》讨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大师——莱奥纳尔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巴尔托洛梅奥修士、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的作品,并对盛期文艺复兴艺术若干主导性原则进行了阐释。作为这一时期艺术的鉴赏手册,《古典艺术》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它将严谨的方法与对那些不易分析的品质的敏锐感觉力结合了起来。
《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导论》包括赫伯特·里德撰写的序言,并收入了正文所论及的近200 件绘画与雕刻作品的插图。
《艺术史导论》
——
[德]汉斯·贝尔廷、[德]海因里希·迪利、
[德]沃尔夫冈·肯普 著 贺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 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
我国目前有诸多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艺术史专业学生与跨专业学者,此书可作为一本常备的方法论手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史学科全貌。
《邵大箴文集》其中4卷
——
邵大箴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邵大箴文集》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编排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在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和分析中国的传统艺术。邵大箴先生在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方面主张以纵向吸收为主,辅以横向移植。他极力主张中国传统艺术借古开今,生发出新的活力。这本书为中国美术的发展走向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和意见。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
《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邵大箴文集》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编排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是邵大箴对古希腊罗马美术史的研究。介绍的是古代地中海地区孕育出来的丰富的美术遗产,带领读者重归古希腊、古罗马,探究艺术的诞生历程。
《论希腊人的艺术》
《论希腊人的艺术》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邵大箴文集》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编排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收录的是温克尔曼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包括他最著名的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是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在这些文章中,温克尔曼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希腊艺术史,用比较的方法对希腊艺术进行具体论述,充分反映了温克尔曼推崇古希腊艺术并极力主张理性运用古代典范、模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现代派美术浅议》
《现代派美术浅议》是《邵大箴文集》(10卷)中的一本。《邵大箴文集》是对邵大箴先生当前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编排与集合,当中收录的这些著作、文章和译著, 主要写作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 它们不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和现状, 而且对20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有清晰理性的个人判断。书中介绍的内容、艺术观点、分析方法、评论视角,乃至使用术语,在美术界有广泛影响, 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现代派美术浅议》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最早对西方现代派美术进行介绍、评论和反思的经典著作,奠定了邵大箴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理论界的地位。
《现代派美术浅议》这本通俗的小册子,之所以在艺术界起了一些作用,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的环境,是时代使然,今日的再版,保存了对当时历史的一点记录和回忆。
《图像与符号: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中
的符号学与反符号学》
——
刘晋晋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世纪哲学中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结果是在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理论中,符号学成为了重要的方法论。但是形象或图画是否是一种符号这一问题还未被充分解决。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图画转向和图像转向的提出,语言学转向和符号学转向被抵制,形象研究中的反符号学研究成为了理论研究的焦点。在这种思潮之下,形象不是被看做一种特殊的符号,而是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和自治的身份。本文意在澄清符号和形象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这种澄清能有助于解答“什么是一个形象?”这个基本的艺术理论和形象研究问题。
本文的第一章论述了符号学理论中的形象问题;第二章细读并分析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不自觉的符号学艺术史,并认为贡布里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形象的符号学家;第三章分析了夏皮罗、马林、圣-马丁等自觉的符号学艺术史家的相关著述。第四章分析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符号学艺术家诺曼·布列逊的理论发展以及前辈理论家对他的影响;当代最重要的视觉符号学和文化批评学者米克·巴尔的《阅读“伦勃朗”》及其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以及二人在艺术史界激起的争论。第五章分析和对比了米切尔、波姆等人的图画转向和图像转向,以及埃尔金斯的反符号学研究。
通过调查符号学艺术史和反符号学研究双方的学术史,本文提出符号在形象中的存在依赖于观者主观的授予。人可以把形象看做符号,也可以拒绝符号学视角,把形象看做自身的在场和呈现。由此本文对艺术理论、文学理论和哲学中的一些流行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批评。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