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志欣,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山东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等多项荣誉称号。《山东教育》《当代教育家》《新校长》《教育视界》等杂志封面人物,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两百余篇。已出版《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教育微创新》《做个自驱型教师》等作品。“‘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2012年荣获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在全国各地作讲座三百余场。
内容简介:
面对“双减”的新形势、新挑战,特级教师李志欣从分层式作业设计、探究式作业设计、项目式作业设计、体验式作业设计、开放式作业设计、全学习式作业设计等六个方面,精选了来自优秀教师的74个有效作业创意设计案例,每个作业设计案例均从作业设计缘起、设计与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作业设计的来龙去脉、实施要点和操作心得,有利于教师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序 言
尊重学习者的作业设计归来了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设计与有效管理成了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展开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这让我记起了2008年在山东工作时,在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与一群普通的农村教师一起,“斗胆”进行了旨归“减负增效”的课下作业改革(下文简称“作业改革”)。当时,老师们内心是认可作业改革的意义的,但是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裹挟着老师们每天身困于同一班级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年级相同学科之间的博弈状态中,大家为了争抢学生的课下时间,以期让自己学科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仍然想出了很多争相布置作业的办法。
于是,我对老师们所布置的作业规定了时间,对内容进行了限制,如,语文、数学、英语一天只能布置30分钟以内的作业,物理、化学只能在有课的当天布置30分钟以内的作业,其他学科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实施一段时间后,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还是很多,原因就是作业量缺乏监控,无法保证教师自觉地按30分钟的时间去布置作业。
我重新思考新的措施,要求语文作业只能在周一、周四布置,数学作业在周二、周五布置,英语作业在周三、周六布置(当时一周上6天课),物理、化学在有课的当天布置,且都规定了明确的题型和数量,如语文只允许布置一个阅读理解题,数学只能布置一至两道题。其他学科不允许布置作业。这样,作业控制的效果自然上去了,但是实施过程却异常艰难,令人心酸。
有位老教师工作很卖力,他布置的作业是全校最多的。对于作业改革,他就是想不通。我先是对他说服教育,他不听。没有办法,我只好把他分发下的试卷收起来。他质问我说:“难道工作干得多也是错?”对此,我继续耐心解释。当然,还有更令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发生,比如,刚下发的关于作业布置情况的通报,马上就会被人撕掉;写在小黑板上的常规检查提醒反馈,被人打上刺眼的叉号。
以上现象都是在教师对作业改革的意义形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发生的,我没有想到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如此多的矛盾。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我是想通过这种毅然决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本真,不要再按“应试教育”的老路走下去了,我们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我坚决地执行着在当时被看作是另类的教学管理,教师则不断地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和打“游击战”。
可喜的是,不长时间里,作业改革显现成效,教学成绩不降反升,获得了全面丰收。并以此为突破口,学校启动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全方位的改革。该项作业改革实践于2014年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作业改革只是围绕作业的时间、作业的数量展开,采取截断教师后路和倒逼的方式,督促教师关注作业的质量、作业的形式与作业的反馈,继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这种依靠学校行政力量,强硬推进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效,但是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如,家长不理解,感觉管理孩子学习没了抓手;没有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教师缺乏有效设计作业的专业指导;课堂先进观念与有效操作还不能及时跟进;校外妄加评论纷繁复杂等等。
至今仍然让我感到内心不安的是,当时的行动是有些功利色彩的,说直白些,就是为了当时的考试成绩,其逻辑是避免老师们的不正当竞争,让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一些,学生有些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实,还没有完全触及到作业改革的本质,没有打动老师真正为了学生需求而进行探索,老师们只不过是对练习册或教辅书上的材料进行了比以前更加精细地筛选,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在当时仍然显得苍白无力,作业改革势单力薄。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让我敏锐地感受到,中小学校作业改革的春风到来了。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融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作业育人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要以提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关联真实情境,注重综合性,突出开放性,通过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单元作业的科学设计和实施为重要途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关注学生差异性,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实现减负增效。
各学校在作业改革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我校不断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全流程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实行年级组和教研组“双统筹”机制,班级与学校“双公示”制度。年级主任负责对本年级作业布置情况具体调控管理,加强监督指导;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作业的学期规划和专业指导;班主任负责班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协调和反馈,学科教师负责作业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各学科将当天的作业布置情况在班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年级每周以学科组为单位在本年级显著位置进行作业公示。
学校不定期组织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就作业专题问道于师生和家长。将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纳入教研和培训,组织各年级学科教师结合日常单元教学开展专项研究,鼓励教师先行先试,创造经验。
我发现,老师们由开始的面对作业管理的惊慌失措,到逐渐对作业属性的纠偏,再到作业设计的理性研究,最后到自觉在课程视域与素养导向下重新构想作业的设计,彻底打破了过去作业的“松散管理、惩戒控制、机械训练”的思想偏执,转变了过于功利追求成绩以致忽视学生成长这一动机不良的心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卢风宝老师在2021年11月与我联系,希望我负责主编一本关于作业设计的书,中心议题是“双减”之下,教师的作业设计该何为?基本框架分为六章,第一章分层式作业设计;第二章探究式作业设计;第三章项目式作业设计;第四章体验式作业设计;第五章开放式作业设计;第六章全学习式作业设计。每篇文章均按照“作业设计缘起”“设计与实施过程”“教学反思”三部分撰写。
这正好触发了我的认知,点燃了我再次研究作业设计的想法。于是,我把约稿通知发到学校教研群,同时发给我微信群里全国各地的部分校长与教师。没想到的是,大家反应积极,不到两个月,150余篇稿子发到我邮箱里,截至日期2021年1月31日,除夕夜8:00。其实,老师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证明了大家对“双减”政策的支持,反映了老师们对和谐教育环境的期待。
本书七十四篇作业设计案例,以北京市育英学校一线骨干老师设计的作业为基础,同时囊括全国多个地区老师的作品,内容涵盖中小学不同年级的多类学科。这样,便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借鉴,融通整合,构建基于共同育人目标的九年一体化作业设计系统。每篇文章均凸显新创意、新思维,体现原创性、实效性,可学,可用。
有的案例将学科必备的知识与关键的能力融合其中,兼顾对学习方法、策略、习惯、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的培养;有的案例内容涉及相关学科的各类创新实践、体验探究、场景操作等学习项目;有的案例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纸笔答题”,为课堂所学服务,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室内学习,更多的学习空间打开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诞生了;有的案例采用的方法包含口头与书面、动手实验、制作设计、采访调查、探索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有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结合,有自主完成与合作完成的结合,有跨学科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有时空、生活与世界的结合,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有现实社会与未来发展的结合;有的案例在评估反馈上,从“对错评判”到“证据诊断”,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纳入设计,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有可以依据的自评、互评标准,在评价中学会学习,实现成长。
同时,这本在2022年寒假期间,由一百余位老师结合共同完成的论著,让老师们明白,教师才是作业设计的直接主体,作业改革不仅有意义,更有可能优质推进,有效的作业设计与科学的实施,是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本书为老师们学会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标准化作业,提供了思路和样本;也为加强老师们作业设计方面的交流,提供了经验和启发。设计作业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升、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当你阅读完书中所有的案例,或许你会改变对学生作业设计的思维方式,承载着全面育人功能的作业应该流行起来,你会感觉到,尊重学习者的作业设计归来了。
2022年2月2日22:00写于万寿路西街11号北京市育英学校
李志欣
转自:“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