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帝国:从海盗到国王——维京人500年征服史
2023/2/7 11:29:42 阅读:180 发布者:
北极帝国
作者:[法]皮埃尔·鲍杜安
译者(编者):朱贤哲 李双燕
定价:78.00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书号:ISBN 978-7-5146-2066-5
维京人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是强大而矛盾的:他们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也是无畏的航海家和探险者;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也是一心求财的商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维京人,却令现代人着迷,频见于对英雄形象的种种现代幻想中。但我们对维京人的活动及其动机又真正了解多少?在与其他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对维京人的世界又有什么影响?
从航路、关系网和散居地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侵略的角度,去解读维京人及其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另一面——全球化现象的先驱。维京时代是一个大移民的时期,维京人的迁徙促进了英国、爱尔兰、法国、冰岛、俄罗斯等欧洲地区,以及拜占庭等欧洲以外一些地区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思想、艺术、宗教影响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换、交流和融合。也因此,维京人的文化迁移及其表现形式构成了本书的主线。
维京人虽生活在遥远的荒芜之地,却也遇到了不同的社会形式,接触了不同的民族。维京人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最终共栖,还是持续敌对?本书致力于追踪维京人的种种经历,并对一些界限模糊的情形提出质疑,以此来确定维京人、维京时代的主基调。这部视角新颖的作品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维京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根源。
作者简介
皮埃尔·鲍杜安,法国卡昂大学历史教授,中世纪史学家,考古学及中世纪历史研究中心(CRAHM)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诺曼底王朝史、维京人史;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铜质奖章获得者;著有《十九世纪的诺曼底》《维京人》等作品。
引言
······
让我们回到诺曼人这个话题。皮埃尔修士在其文中总结了维京人的一些行动特点和道德特征,如抢劫、纵火、掠夺、谋杀、疯狂、凶猛;而这些特征是经过对那些与“维京人入侵”处于同一时期的中世纪资料及之后各种资料的不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概括维京人在现代史学中的特点。我们之后还会继续回到现代对维京人的研究情况,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这些关于维京人的描述主要来源于西欧的资料,而且主要是由那些遭受过维京人攻击的受害者或者那些害怕维京人的人所记载的。此外,这些资料的作者通常都是神职人员,而他们都居住在那些曾被维京人当作重点攻击目标的地方。尽管他们并不全是这些事件的直接见证人,但他们讲述了一些有关维京人攻击者的传言并将其广泛传播,因此,他们的文字充分证明了袭击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对袭击本身的影响。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维京人的负面形象。维京人被刻画为一种“野蛮人”的形象,是异教徒、海盗,是残忍、贪婪、嗜血和凶猛的人。他们带来毁灭和不幸,以狡猾和欺骗的手段行事。他们掠夺、焚烧、毁灭、屠杀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侮辱那些受害者,亵渎教堂,并攻击神职人员。有一些作者毫不吝惜将他们妖魔化,例如,9世纪末,圣日耳曼的阿邦使用了诸如“魔鬼之子”或“来自撒旦的种族”之类的表述来形容维京人。而这种凶猛且具有毁灭性的维京人形象在法兰克语和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原始资料中也都随处可见。但我们必须提防将这种表述推向极端。此外,维京人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作者以及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如在9世纪下半叶或10世纪末期的英格兰,维京人的负面特质随着他们袭击的加强而加强。后来的叙述资料也夸大了维京人的暴行以及与北欧人有关的一些定型观念。北欧人还可能被当成一些玩笑言论的主题,而这些玩笑言论有时也是吸引那些与维京人为伍的基督徒的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尽管北欧人的形象没有那么常见,对他们的描绘通常用词也没有那么谨慎节制,但仍然有一些文章是以不那么消极的笔触来描述维京人的,如黑皮肤的艾尔莫杜斯a在他的《虔诚者路易之诗》中,对丹麦人这一民族的形象描述为相貌漂亮、脸蛋和身材匀称、行动敏捷灵巧,他们精于使用武器的名声也广为流传。其他资料也佐证了维京人的武器运用能力和胆识。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资料中,维京人既具有无可辩驳的野蛮特征,又由于其成功而具有无可否认的威望,这表现出了维京人既被排斥又被迷恋的矛盾吸引力。
但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些西方写作者的文字形容为一种“夸张的诉苦”就有失妥当了。尽管他们对事实进行了夸张或扭曲,但他们的灵感毕竟是源自真实事迹—尽管他们放大了维京人引发的恐惧,但毕竟其恐惧也是十分真切的。资料中维京人这种形象的形成也必须重新考虑作者们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因为这一形象是那些阅读过《圣经》及受到过教父们冥想训练的教士的产物,而教士们是用一种基督教徒的世界历史观来解读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于是他们选择使用与《圣经》的写作者们相同的措辞来描述他们的不幸。他们还借助古代世俗世界的拉丁语文学来塑造自己的作品,以讲述当时的故事情景。根据吕西安·缪塞的说法,教士们并不那么在乎极其准确地描述真相,而是更热衷于将“书本上所有野蛮人的特征都施加在维京人身上”。
然而,这种解释不仅来源于那些受过良好文化熏陶的作者,也来源于那些与基督教历史观相融合的阐述模式。人们所遭受的厄运被解释为上帝所施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耐心地承受这一切才能使神的愤怒得以平息。阿尔伯特·德海宁斯将此视为宿命论或是一种逆来顺受,但这种观点必须细化一点:事实上,当时的记述并不能反映教士们的消极态度,相反,他们呼吁他们的教友们忏悔赎罪,并试图唤醒他们的信仰和奉献精神。此外,教士们一方面认为上帝的惩罚使基督徒受苦,另一方面认为采取防御措施保护自己以免受攻击者的侵害是十分必要的,这二者之间并无矛盾。维京人不仅是人们要与之战斗的敌人,教士们还必须设法拯救他们中某些人的灵魂,并且要尝试通过转变他们的宗教信仰使其融入基督教社会。
在书面资料中,由于作者和语言的差异性,人们会用不同的名词来指代维京人(我们之后会重新讨论关于“维京人”这个词的问题),而这些名词则可以反映出维京人的起源、活动、宗教、文化或道德特征。如在拉丁语资料中,“维京人”常常被写作诺曼人,或者丹麦人(Dani,Danois),抑或海盗(pyratae,pirates)、异教徒(pagani,païens);而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资料中,它被写作挪威人(Norðmenn)、丹麦人(Dene)或者异教徒(hæðene)。但在“诺曼人”(Normands)、“丹麦人”这几个词中,我们不要去管其中带有民族性的修饰含义。“诺曼人”(Normanni,Normands)这个词语中还具有“北欧人”的含义,而在后来的一些著作中,它甚至能够更具体地指代挪威人。因为在“北欧人”之中,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常与丹麦人打交道,所以许多文章中都将“北欧人”等同于“丹麦人”。另外,在爱尔兰语的资料中,有时会使用“诺曼人”(Nordmanni)一词(尤其是在以都柏林为背景的情况下)来把外来移民(一直持续到820年)形容成“外国人”(gentils)(拉丁语:gentiles,古爱尔兰语:gentil),而该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异教徒”。从9世纪20年代末开始,随着维京人袭击的加剧,出现了“洋人”(gaill)一词,该词在9世纪、10世纪直至12世纪中叶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期间人们偶尔还会对颇受争议的“黑发洋人”(Dubgaill)和“白发洋人”(Finngaill)以及“盖尔洋人”(Gall-Goídil)三个词汇有所区分。
有时,人们还会纯粹根据作战的武装力量来称呼维京人,例如《盎格鲁-撒克逊纪事》中的“异教徒大军”(grande armée,micel here)或者于865年起开始在英国作战的“异教徒大舰队”(magna paganorum classis),或者“舰队成员”(flotan,其衍生词为scipflotan,意为海上舰队成员),或者简单地称其为“军队”(here)。从9世纪30年代开始,维京人舰队或维京人团队的首领的名字先是在爱尔兰,然后很快在不列颠群岛的其他地区和欧洲大陆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种摆脱匿名的现象既反映了维京人活动的扩张,又反映了他们对对方领土和人民内部事务更大限度的介入。该现象也突出表明了这些维京人团队都是围绕其首领组成的,而这些首领能够凝聚各种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最初目标是发家致富,还能保持加入他们的成员的凝聚力(如果他们能取得作战成功的话)。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维京人形象的建立
第 1 章 神话、影像和形象
第 2 章 创造维京人的历史
第 3 章 来源及其构建
第 4 章 概况
第二部分 变化中的社会
第 5 章 铁器时代社会
第 6 章 王国、王权和酋长(9—10 世纪)
第 7 章 信仰与宗教生活
第 8 章 社群和社会联系
第 9 章 男人和女人
第 10 章 资源与活动
第三部分 从诺曼人入侵到散居的维京人
第 11 章 维京人运动的开端
第 12 章 船只、航行和路线
第 13 章 大空间,“小世界”
第 14 章 人口迁移,占领北部新领地和散居
第四部分 维京时代的战争、暴力与和平
第 15 章 军事
第 16 章 维京时期的暴力
第 17 章 掠夺和缴贡
第 18 章 与维京人和平相处
第五部分 接触、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第 19 章 文化迁移时期
第 20 章 向基督教过渡
第 21 章 斯堪的纳维亚基督教君主国的形成
第 22 章 北大西洋地区的“新社会”
第 23 章 东欧:中间地带?
第 24 章 凯尔特土地上的维京族群:不一样的行动进程
第 25 章 适应过程的各个方面:以英格兰为例
第 26 章 诺曼底:一次欧洲大陆的试验
结论
感谢北京三得文化提供新书资料!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