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地孤女到临朝称制,刘娥究竟是如何攀升到权力之巅的?
对于宋代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看主人公刘娥,如何用一手烂牌打出多彩人生
隐秘的女皇
书名:隐秘的女皇 : 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作者:刘云军
书号:978-7-5455-7037-3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品牌:天喜文化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本书主人公就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刘娥——经过各个朝代、各种题材、各种版本的演绎,刘娥被塑造成为上位不择手段的反面形象,影响久远。
历史上的刘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刘娥的一生,经历颇传奇与为励志。
作者在对大量史料的专业研究基础之上,抽丝剥茧,用故事化语言讲述了北宋著名皇后刘娥传奇的人生经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娥。从蜀地孤女到临朝称制,刘娥不仅一步步攀上权力之巅,而且开创了宋朝皇太后摄政的先例,确立了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对于宋朝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所以才有《宋史》称刘娥“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司马光赞刘娥“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刘娥用一手烂牌,不仅打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而且打出了一段精彩纷呈宋朝历史的“大女主”。
更进一步的是,作者以刘娥为切入点,以此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和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北宋政治运行的逻辑,为大众了解北宋真宗朝、仁宗朝初期的真实历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编辑推荐
1.该书填补了市场空白。近些年,一批宋朝背景的小说、电视剧的出现,引起大众对宋代历史的兴趣。本书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刘娥以及北宋的历史,而且以刘娥为切入点,反映出宋代政治运行的逻辑,描写了宋代的政治制度、历史发展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视角独特,使人耳目一新。
2.正视听。流传于民间的“狸猫换太子”等传闻,把主人公刘娥塑造成为上位不择手段的形象。而事实上,她开创了宋朝皇太后摄政的先例,确立了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其经历颇为励志,从而唤起人们的同理心,在阅读的同时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3.作者专业。本书作者刘云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宋史名家游彪,多年来专注于研究宋代女性史、社会史,对宋代史料、学术研究极为熟悉,保证了书稿的专业性、知识性。
4.史料详实。作者写作态度严谨。全书参考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史书,也参考了《涑水记闻》《默记》《龙川别志》等宋代文人笔记,言必有据,杜绝戏说。
5.行文通俗。轻学术的写作风格,文笔自然、生动,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学习。
初识真宗(节选)
赵元休挑选女乐特意强调蜀女,可见他对蜀女颇有认同感,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自隋唐以来,蜀地女子便以才华为世人瞩目,如武则天便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生于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不仅能歌善舞、通晓音律,而且“智算警颖”。蜀妓薛涛被认为“才调尤佳”。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乃青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其人不仅花容月貌,而且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多才多艺。宋太祖灭后蜀,便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之中,十分宠幸。据说后来宋太宗担心宋太祖沉湎于女色,荒废政务,便找机会杀死了花蕊夫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蜀地涌现出许多才色俱佳的女子,蜀女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美貌与智慧并存,人们在讨论全国各地女子的特点时,便得出“蜀出才妇”的看法。
彼时赵元休只有十六岁,尚未成亲,青春少年,雄性荷尔蒙涌动,正是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的年纪。他可能从周围人口中得知“蜀出才妇”这一说法,再加上社会上对蜀女普遍的高评价,使其对蜀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才色”著称的花蕊夫人曾经一度进入伯父宋太祖的后宫且颇为得宠,赵元休虽然无缘得见花蕊夫人,但他极有可能有所耳闻。这对处于青春期的赵元休来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应是蜀女貌美多才这一特点。
太平兴国八年(983),赵元休封韩王,封王开府,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类似花蕊夫人那样的“蜀姬”,来满足心中所想。于是赵元休告诉亲信张旻:“我听说蜀地女子多聪慧有才,你替我去寻找一个这样的蜀女来。”办事稳妥的张旻便开始四处物色合适人选。恰巧此时龚美要典卖刘娥,张旻见刘娥不仅年轻貌美、能歌善舞,而且人也很聪慧,觉得她非常符合赵元休的要求。在征得龚美与刘娥的同意后,张旻便将刘娥引入韩王府,成为赵元休的妓妾,刘娥时年十五岁。
但是,在现存宋代史料中,关于刘娥进入韩王府邸的时间存在不同记载,除了“韩王说”,还有“襄王说”“开封府尹说”“太子说”等。虽然这几种记载前后相差只有短短几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背后反映的情况相去甚远。
根据史料记载,赵元休于端拱元年(988)二月改封襄王;淳化五年(994)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为太子。如果说刘娥在赵元休担任开封府尹或成为太子期间入府,那么此时刘娥至少二十六岁。而刘娥是以歌妓的身份入府的,在中国古代,作为“以色事人”的歌妓来说,二十六岁的女性已经年纪偏大,恐怕不容易打动赵元休。再加上宋太宗特别重视对太子的培育,对其各方面要求很严格。赵元休深知父皇生性多疑,做太子期间谨小慎微,处处表现出谦逊守正的态度,他应该不敢冒着贪恋女色的危险来惹怒宋太宗,从而影响自己的太子之位,故而此时刘娥进入府邸几无可能。
如果说刘娥是在赵元休封襄王期间入府的,那么就是988年至994年间。在此期间,赵元休的第一任妻子潘氏去世(端拱二年即989年),如果说他为了填补潘氏去世后的精神空虚而寻找蜀女,这有一定可能性,当然还有可能刘娥是在潘氏去世前已入府。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容易给人留下他贪恋女色、夫妻感情淡漠的负面印象。相比后面几种笼统的说法,有着明确时间记载的“韩王说”显得更为可信。
为何现存宋代史料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记载?这种记载混乱的背后又有何深意?刘娥以卑微的女乐身份进入府邸,此事在当时根本无人注意,日后刘娥成为皇后、皇太后,此事便变得十分重要,因为这涉及宋真宗和刘娥的形象问题。为了保证刘娥和宋真宗的形象正面,自然要掩饰刘娥真正入府的时间。毕竟当时赵元休刚刚被封韩王,年纪尚小(十六岁),更重要的是,他尚未成亲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寻找歌妓寻欢,这无疑给人造成一种年轻皇子沉湎于女色不求上进的印象,实在有损其日后的帝王威仪。相比之下,无论是“襄王说”(二十一岁),还是“太子说”(二十八岁),彼时他已经成亲并且成年,纳姬妾完全无损其正面形象,所以史书才会煞费苦心地将刘娥进入赵元休府邸的时间有意向后推延。
另外,还有一点可能也是史家必须要考虑的,那就是赵元休封韩王时,刘娥虽然只有十五岁左右,却已经结过婚,这说明她结婚时年纪只有十三岁甚至更小(考虑到龚美与刘娥从四川一路颠沛流离来到开封,应该耗费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年以上,从正常的人性角度考虑,龚美不至于刚刚与刘娥成亲便抛弃新婚宴尔的妻子,将其卖掉)。对于日后成为皇后、皇太后的刘娥来说,这同样有损她的正面形象。事实上,上述不同说法的出现,与前文刻意伪造刘娥是随父亲而不是随丈夫龚美一同到达开封的目的完全一样,都是要遮掩刘娥不太“光彩”的早年生活而故意混淆视听。······
作者简介
刘云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海外汉学(侧重宋代)的译介等工作。出版有专著:《内忧外患:东封西祀一场空》《<宋史>宰辅列传补正》《吕颐浩年谱》;译著:《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为世界排序:宋代的国家与社会》等;古籍整理:《许翰集》《毘陵集》《韩淲集》《袁氏世范校注》等。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