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2023/2/7 11:17:46  阅读:185 发布者:

论方法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 王东

出品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巴别塔文化

副标题: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出版年: 2023-1

定价: 88.00

ISBN: 9787519297268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1300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里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研究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十年前,我们出版了《论方法》(2011)一书。初衷是在中国社会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对研究过程的诸多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试图在偏重理论抽象的方法论与讲究技术细节的具体方法之间找到一条“论方法”的路径。我们希望把研究方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实践结合中国社会背景的、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过程展现、经验与教训、困惑与反思,都铺陈于笔端。不敢说有多成功,至少作为作者我们是坦诚的。而以自身经历与具体案例为根基的接地气与原创性,也是这本书吸引读者,尤其是学生们的主要特点。

  我们对于《论方法》的定位不是教科书。无意去“教”别人如何做调查,而是想以自己的调查经历为例,打开方法与研究过程的“黑匣子”,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细节,包括大时代的影响、多主体间的各类互动、研究者的社会位置与主观偏好,以及研究中的诸多偶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也唯有此,我们自信才能更好地触碰这个复杂的经验世界,了解他人,并熟悉自己。

  以上的整体认识与定位在十年之后依然成立。这也是我们在出版社的推动之下,希望再版的主要原因。当然,在这十年里,无论是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还是方法学的研究生态,都发生了不少变化。

  2014年,第一作者潘绥铭退休,第二作者黄盈盈继续开展艾滋病、性/别与身体领域的经验研究,也一直在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与硕士生开设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对社会科学界有关方法的讨论保持着近距离的观察,并且持续地撰写相关的论文。第三作者王东从学生变为老师,在所任职的首都师范大学给学生们开设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而并没有出现在作者之列的王文卿,则在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建议。2017年,我们师门的十余位兄弟姐妹一起写作,出版了《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这期间,还有很多朋友(包括课上的学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督促我们在第一版早已买不到了的情况下修订出版第二版的《论方法》。

  2011年以来,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领域,有几个大的变化:

  第一,大数据的兴起、网络调查(包括在网络上开展的定量调查,也包括网络民族志)的盛行。以上变化突出体现在方法的应用方面,个别文章有触及相关的方法讨论,包括围绕大数据和其所扩展的定量与定性相关的争论。

  第二,有关方法的培训类论坛显著增加,而且开始跨出学术界。学术志教育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都有举办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培训,且不局限在社会学领域。而人类学的田野营、以学术论文写作后记与研究思路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在社会上的可见度。一些主要从事实务工作的机构,如公司、社会组织等也开始重视方法的培训与应用。

  第三,相比于十年之前,定量与定性之争有过交锋,但并不算凸显,综合方法的使用不断出现。就定性研究方法而言,尽管依然居于侧位,但是其应用显著增加。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发表的论文上,更突出地出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之中。只不过,应用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同步提升,大多数冠以“定性方法”的研究经不起深究。

  与应用相比,方法的讨论则少得多。其中,有关口述史、扎根理论、个案法、叙事与故事社会学、日常生活方法论等议题的相关文章与著作有所增加。此外,跳出定性方法,对于“方法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对于本土性、机制与因果探究、现象学方法论(生活世界与意义探究等)的辨析亦时有出现。《社会学研究》《社会》《学习与探索》《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探索与争鸣》《新视野》等期刊组织过与方法相关的专题讨论。

  第四,译介在继续推进,且更加系统化。尤其是,重庆大学出版社持续推出的“万卷方法”丛书、新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的定性研究方法系列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丛书的系列民族志作品与所附方法介绍,都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亮点。

  我们在修订第二版之时,并没有把近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都纳入进来进行对话,也没有就一些新出现的重要议题(比如大数据、网上调查与网络民族志)重新展开论述。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主体部分与当时写作时的对话语境,但是在相应部分做了一些更新与删改。主要修订如下:

  上篇“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改动不大,主要把原来放在下篇里的“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移到上篇中。此外,把一些标题改得更为恰当,把一些文字加以精炼。这种仅有微调的情况是由于在最近的十年间,在社会学的范畴内,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方法基本上是依然故我。但是,在大众传媒中,各式各样的“网上调查”却日益甚嚣尘上,越来越形成对公众认知的误导。可惜社会学界的批评与引导仍然暂付阙如。

  中篇“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有不少新发展。

  第一是把原来的“社区考察”这一章发展为相互独立的两章:第十一章“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与第十二章“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这两章分别强调了被调查者所处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是增加了诸位作者升华的最新研究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诸如第十三章“深度访谈:‘深’在何处”第三节讨论的访谈中的“套路”问题、第十四章“座谈会调查法”第二节揭示出的“求同法”与“求异法”决定座谈会方法的不同性质、第十五章“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第三节论述的“分析备忘录”问题。

  下篇“论方法的探讨”首先调整了原来章节的顺序。其次扩充了笔者提出的“主体建构论”的论述。

  此外,正文和参考文献部分还有些细微的改动。因为篇幅关系,对第一版中有些内容做了删除。比如第一版中篇对于定性、质性、田野等词语的界定并无太多新意,因此做了删除。再比如,有关扎根理论的介绍,因为近年来已经有了不少专门的论述文章,原来的简要介绍已经丧失了意义。几位作者在最近十年间也发表了若干“论方法”的文章,并没有全部增加进来,但是后期会专门结集出版,以作为续篇。比如,黄盈盈和潘绥铭(2013a)以艾滋病研究为例,对于跨学科主张的陷阱与前景的批判性分析;黄盈盈以“小姐”研究中田野点的进入方式为例对于“研究中介”不同性质的讨论(2016),对于定性研究“开放性”特点(2019),对于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2018a2018b),以及基于“小姐”研究的过程分析对于“问题感”和“田野情境语境”棱镜下之于“提问”的重要性的进一步论述(黄盈盈,2022);等等。

  本书第一版是教育司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5JJD840013)的研究成果,再版亦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支持。书中部分章节在相关的杂志上发表过,对于杂志社编审的厚爱与宝贵建议我们在此一并感谢。

  书稿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包括写作时的语境与能力的限制,我们也将在研究与教学之路上继续“论方法”,也期待各路跨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并再次对给予反馈与支持的师友和学生们表示感谢!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2022115

作者简介

潘绥铭,退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从事性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自1985年开始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性方面的社会调查,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1998年以来开展地下性产业的定性调查。出版专著20余部、论文数百篇,创立了“初级生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并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主持撰写《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2011)。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从事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研究。自1999年起开展地下性产业的实地研究,并长期关注对研究过程的研究。在方法领域,出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2018)、《我在现场》(合著,2017)、《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及相关方法学论文十余篇。

王东,社会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研究,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