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与盛世
书名:《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
作者:李晓鹏
书号:978-7-5455-7332-9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品牌:天喜文化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定 价:68.00元
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
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制度的破旧立新、机构的创新设置、困境的有效应对,共同缔造了汉、唐、明的盛世。一代代帝王总结前朝治乱得失,创新性地探索与变革,使帝国的内政、经济、社会有序运转,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如何在诸多古文明中脱颖而出,传承至今?帝制制度如何一步步确立,又在文明传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本书以全新视角,总结出与众不同的盛世启示。
推荐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丛书共3册,该系列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论述核心,运用经济学框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历朝盛衰的原因,以此来揭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为该系列的第一册,聚焦公元1500年之前的中国古代历史,主要讲述汉、唐、明三个朝代的盛世之治,重点分析了“景武之治”“武周革命”“洪武之治”的发生背景和历史原因。本书回顾了汉朝、唐朝和明朝在立国初期的吏治政策和制度建设,并与中国其他朝代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吏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重要历史意义。
盛世的缔造不在一朝一夕。汉帝国最低调的盛世“昭宣中兴”,开始于汉景帝的文治武功;唐帝国的巅峰“开元之治”,肇始于武则天的官职改革;而朱元璋的制度创新与吏治实践,奠定了明帝国的骄傲“永乐盛世”。作者指出,盛世的缔造在于制度的优化和变革:汉帝国的盛世源于景武二帝加强中央集团、打击豪强的内政方针,唐帝国的盛世源于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公平选拔冲击了贵族在官僚系统内部的世袭传递,明帝国的盛世源于朱元璋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官僚体系的治理,让明朝避免面对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二章回顾了自秦至元的历史进程,归纳了历朝历代更迭的不同原因,指出制度建设对王朝兴盛的重要意义。第三至第七章将重心放在史料丰富的明朝历史,分别探讨明初九朝君臣的施政得失,重点介绍了朱元璋时期的制度设计、朱见深时期的制度运行、朱祐樘时期的制度初崩。第八章总结了汉、唐、明走向盛世的原因,提出了“儒家圣君”和“雄猜之主”的概念。作者指出,治国就是治吏,在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系下,官僚体系处在国家资源分配和人员组织的核心位置上,是治理中国的核心问题;而盛世之前,必有雄主,只有对官僚体系积极进行治理,才能将其打造为一柄高效治国的利剑。有了这柄利剑,盛世的开启便水到渠成。
本书作者李晓鹏,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城市战略家》等作品,擅长从经济和战略的视角探究历史问题。在本书中,作者充分运用其经济学视野和数据敏感性,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数据真实,论据充分,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本书为《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的修订版。原版一经上市,深受读者喜爱,本次修订对原版的编校问题进行了细致修改,订正数据与引文讹误并注明来源,提升了本书的知识价值。阅读本书,开启一部全新视角的盛世启示录。
特色
★帝国的制度如何建立?见微知著,洞悉盛世的缔造密码(制度的完善缔造盛世)
汉初为何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间摇摆不定?唐朝为何将酷吏政治与科举取士并举?亲王统兵,文官调兵,武将练兵;内阁行政,厂卫监察。明初的制度设计为何如此复杂,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博弈与考量?后任皇帝又将如何调整,出于怎样的考虑,又会将帝国带往何方?从制度流变的角度,探索盛世缔造的根本原因,总结历朝盛世的治乱得失。
★以明朝为例,一部全新视角的明初盛世创业记录(大明如何走向盛世)
以明朝为例,探究中华文明历朝盛世的治乱得失。以明朝开国盛世为论述主线,兼论历朝盛世开创的施政经验,将明初九帝与中国历史上缔造盛世的其他帝王加以对比,清晰展现了盛世开创的制度基础、士大夫的著史心理,以及君臣在治理上的博弈。
★打破历史人物脸谱化形象,重新审视明初九朝君臣施政得失,结论令人眼前一亮
朱元璋是在反腐倡廉还是诛杀功臣?东厂是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文官盛赞的明孝宗皇帝是否真的堪比汉文帝和宋仁宗?史官的褒贬自有其标准,但真实的治国效果不会说谎。明初的盛世,为我们重新评价明朝制度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更有效的视角。
★经济学家讲历史的跨界之作。经济学思维与数据分析方法,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
李晓鹏讲历史,并非沿用儒家传统道德的评价标准,而是从其经济学背景出发,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为读者认识中华文明、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李晓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著有《城市战略家》《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作品,擅长从经济和战略的视角探究历史问题。
目录
导言 农耕中国: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001
第一章 由文明诞生至大唐盛世:帝国制度逐步确立
一、大河文明:农耕帝国起源之谜007
二、天佑中华: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010
三、帝制时代: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014
四、秦亡汉兴:汉武帝的“反‘封建’”斗争018
五、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024
六、佛教西来: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对佛教的世俗化改造028
七、杨坚复辟:中央集权的回归032
八、科举革命:走向鼎盛的帝国034
第二章 由大唐盛世至元朝灭亡:无法摆脱的兴衰宿命?
一、盛极而衰: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300年大限041
二、黄巢起义: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043
三、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047
四、大元进士: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051
第三章 吏治之思: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逻辑
一、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057
二、反腐风暴: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065
三、官不聊生: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071
四、山头之争:立国初期的权力斗争075
五、丞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078
六、孤注一掷: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082
七、血流成河:朱元璋的艰难选择088
第四章 大明盛世:明初的制度设计
一、监察独立:设立锦衣卫制度的意义095
二、《逆臣录》: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097
三、反腐疑云: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100
四、分权而治:亲王、文臣、武将的分工与制衡104
五、创立东厂: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107
六、“洪武之治”: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110
七、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119
八、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127
第五章 “成化中兴”:帝国制度的有效运行
一、烽烟四起: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135
二、荆襄平乱: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142
三、编户齐民: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150
四、政通人和: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155
五、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158
六、储君之路: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160
七、鸟尽弓藏: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164
第六章 太监汪直:盛世的危机初露端倪
一、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169
二、弹劾西厂: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173
三、反戈一击: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178
四、狠心治国: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182
五、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187
六、成化犁庭:进剿建州女真191
七、奇袭威宁海:直捣鞑靼王庭的奇功194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202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211
第七章 “儒家圣君”:盛世因何而结束?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219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222
三、以德制夷:鞑靼入贡与王越之死229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234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238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安南的搁浅241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244
八、“虞台岭之败”:拉开明朝大变革的序幕245
第八章 治乱得失:帝国如何走向盛世?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251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263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271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果276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与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282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284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294
尾声296
附录 重述伟大中华史298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