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哲学、神学之间游刃有余的史学大家
追溯世界历史的发展,考察文明的核心动力,反思历史本身以及现代人类的整体经验
世界历史的动力
著译者:[英]克里斯托弗·道森 著 武可 译
定价:98.00元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全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面向一种历史社会学。从文化发展、进步理论、文明和道德的关系、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文化极性等方面阐明历史学的社会学基础;以文明的生命力、好战族群和古文明衰落、古典文明的起源、历史上的父权制家庭等为例说明世界历史的变迁;从现代城市的演变、资产阶级精神、世界危机和英国传统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城市和文化的有机属性。第二部分为世界历史的观念。一方面侧重从历史哲学角度阐明基督教对西方历史观念的贡献;另一方面则从史学史出发,以吉本的《罗马帝国盛衰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为例,解读基督教的历史观念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本书堪称道森学术思想的精华,并体现了他著作一贯的特色:文风优雅、知识渊博、思路明晰、观点明确。
亮点推荐
☆备受艾略特、汤因比推崇的“新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思想家克里斯托弗·道森代表作!追溯世界历史的发展,考察文明的核心动力,反思历史本身以及现代人类的整体经验。
☆打破刻板印象,正视宗教在全球文明史上巨大的重要性!本书横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哲学多个领域,以媲美《西方的没落》《历史研究》的广阔视野,观察埃及、希腊、罗马、西欧等各大文明发展进程,展现社会及文化与宗教的有机联系。
☆细数奥古斯丁、吉本、威尔斯、斯宾格勒、汤因比等西方史学代表人物及其名作,剖析西方历史宏大叙事模式,深刻解读“元史学”问题
☆文风优雅、学识广博、表述清晰,不仅适合相关领域研究者研读,理解西方史学界不该被遗忘的声音;更宜于一般读者进阶阅读, 回应自身关切问题: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需求?
译者序(节选)
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 1889—1970),通常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前期的宗教与文化研究者,他对艾略特和汤因比有着重要影响。道森在安利甘宗(英国国教会)的环境下成长,却在1914年皈依天主教,20世纪30年代后成为英语世界颇具影响力的天主教作家。他一生写过二十余本著作,被誉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天主教史家”。道森对世界历史也有着宏观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世界历史的动力》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约翰·穆勒伊(John Mulloy)在道森的首肯与帮助下,选取道森此前论述世界历史的著作与文章,按道森的思想内在理路重新编排,取名为《世界历史的动力》,在1958年首次出版。
《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面向一种历史社会学”包括三章:“历史的社会学基础”“世界历史的发展”“城市主义与文化的有机本质”。这些文章系统体现了道森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治学路径,他以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表明: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生命力源于二者与宗教的有机联系;但这一有机联系在近代以来的西方被打破,从而导致当代西方文明的危机。第二部分“世界历史的观念”则分为两章:“基督教与历史的意义”与“史家的视野”。前者侧重从史学理论的角度阐明基督教对西方历史观念的贡献。后者则从史学史的角度聚焦基督教的历史观念对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其中有五篇文章以西方史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为例来具体说明,除奥古斯丁与吉本外,威尔斯、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都是20世纪前期从宏观角度思考世界历史的典型代表。
从《世界历史动力》的“书中各章来源”看,书中收录文章的最初发表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其余则集中在二战之后。概言之,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代,大体是一战之后至20世纪中期。而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欧洲本身的地缘政治格局改变;西欧失去了昔日在全球所享有的政治和经济上的霸主地位;相应地,19世纪末西方人的那种乐观态度也消失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暴行,更使西方学者反思自身:西方近代文明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会导致这些惨剧发生。
许多亲历这一时代的西方学者,往往从哲学的高度去反思现代性。这既包括英国的汤因比、罗素和柯林伍德,也包括欧洲大陆上的雅斯贝斯等,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卡尔·贝克尔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当然,这些学者的学科基础与知识背景存在差异,他们的侧重点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近代西方的发展方向确立于18世纪。此后自由主义的进步观支配着政治领域的思潮,科学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业化成为主流。近代西方在物质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此相对,人在精神层面却未能与新形势相协调。精神层面的变化未能及时适应物质层面的飞速变化。这是西方近代文明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因此,西方人需要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
道森对世界历史的思考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展开的。他的学术背景与宗教信仰,影响着他的认识。道森在20世纪上半叶学术谱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主要是他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贡献。他主要接受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专业训练。当然,道森学识渊博,对史学本身也不乏深刻洞见。他主张史学应与社会学及人类学相互对话,学习吸收彼此的长处。而对社会学及人类学,他的基本出发点是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演进,或为社会改良提供蓝图;而是结合历史,研究具体社会的文化。在他看来,传统的社会学过分关注社会的物质层面,忽略了精神或文化的一面。而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他试图在考察社会时,将物质与文化的因素协调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准确把握社会的性质。
通过对原始社会及上古文明的研究,道森认为宗教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它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一个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与宗教之间的有机关系。一旦这种有机联系出现问题,社会和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结合世界历史,道森认为,这一有机联系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而近代西方文明的起点,恰恰是打破这种有机的平衡关系。宗教因素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忽略甚至是遭到排斥;这也正是西方近代文明种种问题的根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恢复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平衡。道森的天主教徒立场决定了在他看来,天主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只有天主教在历史上代表了宗教与社会之间有机关系最正确的方向,也只有天主教能使西方文明摆脱当时的困境。
《世界历史的动力》曾在1978年和2002年两次再版。在2002年版的新导言中,导言作者哀叹:相比《世界历史的动力》首次出版时的好评如潮,道森近几十年几乎为职业史学界所遗忘。这一判断恰当与否需要辨析,它涉及我们如何从当代学术语境的角度评价道森的学术价值。
20世纪70年代道森去世时,西方的史学范式正在发生转变。逐步形成的史学新范式受其他学科的启发,最主要是社会学与人类学,以及语言转向的哲学。从学科自身的角度来说,新范式也与史家对自身从事的学科进行反思有关。以新范式为标准回望,道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的认识仍有值得肯定之处。
首先,道森在《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强调社会学与史学的结合。而他的这一设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为职业史家所实践。无论是年鉴学派,还是新文化史(包括新政治史),都借鉴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路径去考察历史。当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内容与路径上都已不同于道森写作的时代。
其次,道森敏锐地意识到历史认识中史家思考认识的预设前提问题。《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元史学的问题》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在他看来,史家思考历史时,带有预设前提,这些自觉或不自觉为史家认识或未认识到的假设前提,就是“元史学”,它制约着史家的思考。而职业史家往往忽略了对这些假设前提的自觉反思。这表现为只谈事实不谈理论,甚至认为历史研究只需要摆事实,不需要任何哲学上的理论进行支撑。史家是否能有史识,史识的高下之分,其实取决于他能否自觉地意识到“元史学”的问题,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在此意义上而言,道森所关注的问题和海登·怀特有共通之处。当然,道森关注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哲学,而怀特关注的则是分析的历史哲学。
最后,道森主张将历史置于其自身的过程考察,在晚期古代与中世纪早期研究的学术史上仍有一席之地。这具体表现为他对罗马帝国衰亡范式的反思。他在对吉本的论述中指出: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忽略了拜占庭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周期,也忽略了正是从罗马帝国晚期的转变中产生了中世纪的拉丁基督教世界,而中世纪的拉丁基督教世界则是近代西方之源。道森对传统意义上晚期罗马帝国的理解,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提出的晚期古代(Late Antiquity)这一概念有着密切联系。
·······
道森与晚近职业史家的分歧,是如何处理历史认识中的当代关切。晚近具有反思精神的西方职业史家普遍认为:我们认识历史时无法摆脱当代因素的制约。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学科的概念与术语去思考分析过去,这种思考则发生在我们自身所处的当代社会,我们有意无意地受当代现实关切的影响。我们借现代概念分析历史时,不应以今人标准苛求古人。历史认识无法摆脱当代关切的影响,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认识历史可以任由当代关切支配解读,以后见之明去看历史,从结果倒追原因,将复杂的历史过程简化为单一线性的发展历程,仿佛历史唯一的价值就是根据当下的需求被重新加以诠释。这正是晚近职业史家不再过多关注道森的原因。
他们否定的不是(或不一定是)道森的天主教信仰本身,而是他将历史当成为天主教辩护的手段。道森对历史的分析论证,无疑遵循了学术规范;但这些论述背后或明或暗地体现着他替天主教辩护的意图。道森强调社会学与史学的相互结合与借鉴,意在通过社会学和史学来证明:宗教始终对社会的活力与文化的生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暗示天主教与西方社会的未来密不可分。同样,他对“元史学”的论述,是要证明基督教的观念(更确切地说是其正确的代表天主教)决定着史家见识的高下。他强调从历史自身的角度考察历史,带有为天主教辩护的色彩。他将晚期古代与中世纪视为近代西方的真正源头,因为这段时期恰是天主教合法性的来源。中世纪的天主教认为其权威源自晚期古代的教父;而宗教改革以来,天主教同新教的论战则将自身的合法性来源追溯至中世纪。道森这些认识多少带有护教的色彩。而对当代职业史家而言,当学术研究的唯一价值或终极目标是为现实服务时,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不再是学术研究。
道森的认识是特定时空之中的产物,无法摆脱时代局限。他对历史认识中如何处理当下关切的态度,与晚近西方学界的总体看法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努力与探索中获取对当代学术语境下有益的启发。
对一般读者而言,《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使我们能更深入具体地认识天主教。通常提到天主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保守、落后乃至反动这样的形容词。这一印象源于近代西方的主流宏大历史叙述。它站在新教与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以进步为标准评判历史;天主教被视为进步的对立面,因而获得否定性评价。而在这一主流的叙述中,天主教本身往往缺少发言权。受此影响,我们对天主教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常识的层面;而常识给我们的多是简单化的概念与标签。因此,《世界历史的动力》可以说是来自天主教世界内部的声音。道森的认识反映了梵蒂冈第二次会议前天主教世界的观点。它在立场上无疑是保守的,但它的论证过程及展开的思路本身,却表现出灵活务实的一面,说明天主教试图适应当时社会形势与需要。
道森在《世界历史的动力》中的观点,实际是对西方历史的总体认识,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回应主流的西方历史宏大叙述。这一叙述将西方历史一分为三: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源头,古典文化一度在中世纪这个黑暗倒退的时期湮没无闻,但它到了近代文艺复兴时期重获新生并发扬光大,此后西方沿着世俗与理性的进步之路凯歌高进。相应地,道森对西方历史的总体看法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如何看待古典文化与中世纪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近代西方文明。
著译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1889—1970),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被誉为“新时代的先知”,备受艾略特、汤因比等人推崇。道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兴趣集中在文化哲学,尤其是在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方面,其视野之宏大、文风之优雅、学识之广博,可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比肩。主要著作有《神祇时代》《进步与宗教》《理解欧洲》《世界历史的动力》等。
译者:武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从事西欧中世纪史的科研与教学。
夏日的风
译者序
第一部分面向一种历史社会学
第一章历史的社会学基础
一、文化转变的根源
二、作为科学的社会学
三、社会学与进步论
四、文明与道德
五、古代与现代文明的进步、衰落
六、艺术与社会
七、文化中的活力与标准
八、文化极性与宗教分裂
九、宗教的预知
十、T.S.艾略特对文化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世界历史的发展
一、宗教与文明的生命力
二、好战族群与远古文明的衰落
三、古典文明的起源
四、历史上的父权制家庭
五、人类宗教体验的各个阶段
第三章城市主义与文化的有机本质
一、现代城市的演变
二、天主教与资产阶级精神
三、世界危机与英国传统
四、布尔什维克主义与布尔乔亚
第二部分 世界历史的观念
第一章 基督教与历史的意义
一、基督教的历史观
二、基督教启示与历史
三、基督教与历史中的悖论
四、天国与历史
第二章 史家的视野
一、元史学的问题
二、圣奥古斯丁与《上帝之城》
三、爱德华·吉本与《罗马帝国衰亡史》
四、H.G.威尔斯与《世界史纲》
五、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文明的生命
六、阿诺德·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七、黯然失色的欧洲
书中各章来源
注释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