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斋存稿
作者: 周良霄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数: 852
定价: 24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欧亚古典学研究丛书
ISBN: 9787573202895
内容简介
《知止斋存稿》为周良霄学术研究论集,共收录其各个时期作品40余篇,内容涵盖蒙古史、元史、宋史、辽史、明史等,体裁包括学术论文、文献整理、序跋书评。作者研究功力深厚,语言精要而颇具文采,独具特色,很有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周良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31年12月生,湖南新邵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任职,长期从事元史、蒙古史及文化史研究。著有《忽必烈》、《中国通史》第七册(与人合作)、《皇帝与皇权》;译著有《出使蒙古记》(合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等。
元代政治文化新探
作者: 李治安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数: 272
定价: 10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2702407
内容简介
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兼具蒙古帝国宗主和中原传统王朝系列成员的双重属性,其赖以支撑的政治文化蒙汉二元体制,既行汉法,又存蒙古旧俗。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地占据内核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位置。本书分为上编“蒙古草原俗遗留与元王朝政治文化的核心”和下编“蒙汉交融与中国社会嬗变”。聚焦于朝廷奏闻决策、上都分省、怯薛预政、投下分封、“飞放”围猎、政区变迁、行省制、边疆控驭、江南籍没、官吏贪赃、冗官、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等多种特色问题,阐明作者提出的“内蒙外汉”新命题,进而揭示尘封的元王朝历史真相及其给后世中国社会带来的复杂政治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李治安,1949年10月生。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历史组成员。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副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等。长期从事元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研究,探索古代史等宏观课题。代表性著作《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元史暨中古史论稿》等,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從演揲兒法中拯救歷史
作者: 沈卫荣 / 安海燕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页数: 35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1137033
内容简介
13世纪初蒙古的崛起及其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和统治,一方面改变了世界,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族脱离了自身原先的萨满信仰,皈依藏传佛教。然而长久以来,藏传佛教在元朝宫廷内外传播的详情却鲜为人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传统汉族士人既对藏传密教缺乏基本了解,同时又热衷将其情色/色情化,甚至相信野史,在正史中将藏传密教塑造为一种类似于房中术的“妖术”和“鬼教”。这种将藏传佛教乃至整个藏族社会严重萨满化、色情化的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甚至影响到西方世界。本书利用近年发现的大量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通过将其与相应的藏文、西夏文、畏兀儿文等民族语言文献进行文本对勘和深入研究,试图将“演揲儿法”等藏传佛教词汇置于其本来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语境中来理解,恢复元朝宫廷所传藏传密教仪轨的真实面貌,最终揭开藏传佛教在元代中国传播历史的真相。
作者简介
沈卫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专业研究领域为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教语文学。代表作有《一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大元史与新清史》《回归语文学》等。
安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东传史,尤着力于对西夏、元、明、清时代翻译、汇集的汉文藏传密教文献的考证与解读,著作有《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研究》。
文献学与语文学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
作者: 乌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数: 717
定价: 2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0369091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论文数十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乌兰研究员近四十年潜心研究之成果的汇集。论文内容主要围绕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文献学研究并涉及由此展开的多角度历史问题研究。蒙古文历史文献的文献学研究,主要涉及《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这两部最重要的蒙古史书。历史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史实考证、对蒙古族源及其相关记载的追溯辨析、对古代蒙古人的姓氏、古代蒙古人的历史观等方面的探讨。还包括对国内外蒙古史研究概况的一些评介。
作者简介
乌兰,蒙古族,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蒙古史学家亦邻真先生。曾在日本、蒙古国担任过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蒙元史、明代蒙古史研究,侧重蒙古文历史文献的研究。代表作有《〈蒙古源流〉研究》、《元朝秘史》校勘本,以及文献学、历史学相关的论文多篇。
边疆史地十讲
作者: 姚大力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422
定价: 88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家专题精讲丛书
ISBN: 9787309159820
内容简介
边疆史地研究是在继承晚清因边疆危机刺激而兴盛起来的“西北舆地之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这一学术传统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不仅涵盖广袤的边疆中国,也包括历史上曾与中国边疆发生密切交往的中国境外的方域山川、人事名物。本书选录的十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可反映作者在“考证旧闻,触发新意”方面的长期努力。
作者简介
姚大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任教于本校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要专业方向为元史、中国边疆史地。先后发表论文及学术评论百余篇,结集成书者有《北方民族史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三联书店)、《读史的智慧》(复旦大学出版社)等。
The Mongol World
作者: Timothy May [EDT] / Michael Hope [EDT] / 梅天穆
页数: 1100
定价: GBP 190.00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138056671
内容简介
Drawing upon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several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across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The Mongol World documents how Mongol rule shaped the trajectory of Eurasian history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from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Contributing authors consider how intercontinent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intellectual trends affected the Empire as a whole and, where appropriate, situate regional political, social, and religious shif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broader Mongol Empire.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Mongols and their role within the societies that they conquered therefore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societies that they conquered. Alongside the formation, conquests,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Mongol Empire,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archaeology and art history, family and royal households, science and exploration, and religion, which provides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Empire -- an aspect often neglected by traditional dynastic and political histories.With 58 chapters written by both senior and early-career scholars, the volume is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all students and scholars who study the Mongol Empire from its origins to its disintegration and legacy.
作者简介
Timothy May (Ph.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s Professor of Central Eurasian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Georgia and serves as Associate Dean of Arts & Letters. A scholar of the Mongol Empire, he focuses on Mongol military history and strategy.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Mongol Art of War (2007), 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 (2012), The Mongol Empire (2018), The Mongols (2019), and Simply Chinggis (2021). In 2014, he was name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Georgia Alumn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he earned the UNG Distinguished Teaching Award in 2021.
Michael Hope (Ph.D.,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Yonsei University, Korea. He specializes i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Mongol Empir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Ilkhanate. He is the author of Power, Politics, and Tradition in the Mongol Empire and the Ilkhanate of Iran (2016).
圣武亲征录: 成吉思汗战纪
作者: [法]伯希和 / 韩百诗注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译者: 尹磊译 / 魏曙光校
定价: 76.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73203694
内容简介
《圣武亲征录》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全书共一卷,对成吉思汗早年事迹及统一蒙古各部,向西发动军事征讨、南下攻金和窝阔台汗灭金等均有记载,虽较《蒙古秘史》简略,但有些记事可补《元朝秘史》《元史》之阙,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历来此书有多种版本,但影响最大的应是是伯希和译注本,是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伯希和本人的著作中,堪与《马可波罗注》比肩;其学术重要性,不下于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因其为法文译注,国内利用不便,尹磊、魏曙光两位将之翻译为中文。
作者简介
保罗·伯希和,知名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汉学研究精湛渊博,于我国目录版本、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论著。后期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学术著作有:《郑和下西洋》、《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西域探险记》、《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等。
尹磊,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南京大学、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EPHE),主要从事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传播、欧洲早期汉学、明代江南社会研究,通晓英、法语,并能够熟练使用日、西、意、阿拉伯及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资料。
马可·波罗研究论文选粹(外文编)
作者: 荣新江 / 党宝海 编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定价: 9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千钟粟
ISBN: 9787547519585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马可·波罗研究项目组”在会读、校注《马可·波罗行记》过程中,选取外文研究著作中最优秀的论文,结出本集,希望能够代表国际学者研究马可·波罗及其《行记》各个方面的重要成果。选编者在翻译的基础上,对入选文章进行多轮核校,希望能够展现给读者最准确的版本。书稿共收录文章16篇,主要涉及波罗家族的历史、波罗商人东行的原因、马可·波罗自身经历、旅行年代,以及有关《寰宇记》各种写本的论述,还有对其所记物种、地名等方面的考证,所记城市、地区的分析比照等方面。本书的出版是对国际马可·波罗研究重要成果的回顾,可作为马可·波罗研究的入门图书,希望能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作者简介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致力于民族史、元史研究。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作者: (瑞士) 傅汉思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译者: 党宝海 / 马晓林 / 周思成
页数: 555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1329825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是著名德国汉学家傅汉斯(Hans Ulrich Vogel)就马可·波罗是否曾亲自到过元代中国这一经久不衰的学术论争而撰写的著作。
作者一一回应了对于马可·波罗之书真实性的质疑,针对英国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所撰《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等书的观点,结合近年来学界马可·波罗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他自己在元代的纸币和贝币、食盐生产、杭州地区的税赋收入、元代行政地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坚实的证据得出结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全书材料丰富,收录了不少国内少见的马可·波罗原始文献材料;论证有力,对与元代纸币、贝币、赋税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是一部具有前沿水平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傅汉斯(Hans Ulrich Vogel),为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国际著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经济史,担任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盐业卷执笔人。
元代江南知识人与社会研究
作者: 于磊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73204424
内容简介
经历宋元交替,元初知识人群体整体上并非如传统研究所简单认为的消沉、不合作甚至充满对新政权的抵抗,反而他们不论是在朝廷上还是在地方社会,皆展现了较为强烈地积极又活跃的认同倾向。元初江南知识人群体在地方上积极活动,对稳定初期社会秩序起到关键作用,并逐渐确立相关家族的地方影响。
作者简介
于磊,男,1982年出生,山东枣庄人,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蒙元史,特别是元代江南知识人与社会史,兼及十三、十四世纪东亚区域交流史。
元代刑部研究
作者: 陈佳臻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 9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ISBN: 9787520393157
内容简介
元朝所设刑部,既继承了唐宋金刑部的一般职能,又因情势变迁,特别是在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中出现不少显著变化,其中一些更是直接影响到刑部以后的发展走向。因此,元代刑部可谓从唐宋至明清刑部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以元代刑部为切入点,对刑部本身的渊源、建置、官吏与职能,及其在五府官中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详细考察,并进一步管窥元代政治的运作路径。
作者简介
陈佳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在《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文献》《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博士后特别资助等课题项目资助。
蒙古学书目
作者: [美] 亨利·施瓦茨 编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英、法、德文著作
译者: 周建奇
定价: 198
装帧: 平装
丛书: 蒙古文文献研究译丛
ISBN: 9787532596904
内容简介
“蒙古文文献研究译丛”为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持、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敖特根主编。本书为第一辑第一卷。本书目所收课题涉及1800年前后有为数可观的蒙古人居住有关地区的所有研究课题均予收录。包括20世纪初至1975年12月为止的关于蒙古学的一切出版物书目,主要是英文、法文、德文著作,共收著作2987种。
混一风雅: 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
作者: 杨亮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484
定价: 13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22801513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方面,深入论述了元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承续与新变,并将元诗与唐宋诗置于同一维度之下,以期呈现元代诗学在中国诗史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杨亮,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有《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诗文研究》《王恽全集汇校》等著作。
中国史研究历程(元代卷)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560
定价: 176.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国史研究历程
ISBN: 9787100181860
内容简介
该书由1981—2019年关于元史研究的综述文章结集而成。综述,是学术研究里极具价值的三次文献。此次结集出版,对从事元史研究的学者和机构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亦可作为一本工具书,为所有对元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的方向。
该书结集文章34篇,时间段为1981—2019年,所载文章系元史研究综述类文章,内容涵盖元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建国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元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览式介绍。综述可谓是学术研究中的三次文献,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的出版,不仅是一本对从事元史研究的工作者和机构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更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为广大爱好元史的读者提供一个迅速了解元史研究情况的途径。
作者简介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中国史研究动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9年1月,是国内仅有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学术情报刊物。专业性强,学术内涵丰富,栏目多样。其中“专论”评述当前国内外古代史研究的热点,“学术动态”及时反映史学界的重大活动,“概况”和“综述”则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断代史和专史研究的现状,另设 “书评”、 “书讯”等栏目。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办刊宗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风格谨严,向为国内外学界所重视。
元代建筑雕塑史
作者: 云峰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插图本中国建筑雕塑史丛书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插图本中国建筑雕塑史丛书
ISBN: 9787543984202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为中国建筑与雕塑专设了一个系列,将中国历史上的建筑与雕塑艺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向读者作详细的介绍,在中国建筑与雕塑研究方面十分有见地,对各个朝代的建筑雕塑特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叙述,从城市、宫殿、陵墓、民居等多个维度进行介绍和阐述。书中更是配有精美插图形象直观地表现这其时代的特征与风格。为读者了解我国历代建筑雕塑的发展和转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方便广大读者系统形象地了解我国国代工匠和艺术者惊才绝艳的工艺水平与艺术鉴赏力。对这两种艺术门类的艺术旨趣与艺术风格之发生、发展的历史,加以详细的叙述,使读者在对艺术发展历史的鉴赏之余,也领略到两种相互交叉与融合的艺术领域的知识与文化的熏染。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独有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158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66831804
内容简介
在过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元朝饮食文化的发展往往为人所忽视。主要是元朝立国时间短,所留下有关饮食文化方面的材料有限,如何全面完整系统地研究元代饮食文化,更好地反映元代饮食文化的风貌,所以笔者在探讨过程中,主要抓住两点,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是如何在饮食文化发展方面,与汉族饮食文化更好地交流与融合;二是元朝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超越前代,有哪些方面对后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陈伟明,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出版了《唐宋饮食文化发展史》《古代华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史》《古代中外交通史略》等专著。
内亚渊源: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作者: 罗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丛书: 九色鹿
ISBN: 9787522802923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相的作用。
作者简介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与北方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有《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王化与山险》《漫长的余生》,另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
波斯锦与锁子甲: 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作者: 韩香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页数: 402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世间之盐
ISBN: 9787520198523
内容简介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作者简介
韩香,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2部《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两汉迄五代中亚胡人的来华及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西域研究》《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专著《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于2009年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2009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
作者: 荣新江 编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页数: 274
定价: 86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158571
内容简介
和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是目前所见西域大批汉语文书出土地的最西端。和田出土汉语文书对于研究唐代于阗乃至西域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收录除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卷以外的已知海内外所藏和田地区出土的汉语非佛教文书。包括英国的霍恩雷收集品、斯坦因收集品、瑞典的赫定收集品、俄国收集品、德国吐鲁番探险队收集品、弗兰克收集品、日本的大谷探险队收集品,以及中国公私散藏收集品,共计300余件。
作者简介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著有《于阗史丛考》(合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龟兹石窟题记》《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等。
《金史》丛考
作者: 陈晓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页数: 658
定价: 88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
ISBN: 9787101159660
内容简介
《金史》是探索金代历史问题最核心、最权威的史书,对其文献学研究构成金史领域的根基。自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直到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金史》修订本,《金史》文献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仍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值得反思。《〈金史〉丛考》从反思《金史》版本源流和纪传志表各部分的文献史源入手,针对《金史》原点校本和修订本的具体校勘案例,重审两次文献整理工作的得与失。全书分为绪论、版本再审、新本献疑、史文辑证、拾遗补阙、旧本正误六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文献源流意识,才能把握文献校勘的尺度和标准,彻底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者简介
陈晓伟,1983年生,内蒙古宁城县人,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青年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专研辽金元史、北方民族史,在《历史研究》《文史》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出版专著《图像、文献与文化史:游牧政治的映像》。历时十余年,参与完成《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
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作者: 陈浩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544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突厥学研究丛书
ISBN: 9787100208499
内容简介
作为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的第二种,《欧亚草原历史研究》是2018 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中古欧亚草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的中译本。因为本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国际上研究欧亚草原的名家,他们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所以将中文版书名定为《欧亚草原历史研究》。相对于英文版会议论文集,除了书名之外,对全书的结构做了调整。英文版文集共收 27 篇文章,直接以作者姓氏的首字母为序编排,中文版多收了 1 篇,全书分成六大板块,分别是考古、历史、文献、地理、宗教、文化,每一板块的篇幅在 4—5 篇文章之间不等。此外,为了体现读本的规范性,在中文版书末还编制了索引,并对专名标注了原文。
作者简介
陈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学术兴趣包括突厥学、中亚史和全球史。主编Competing Narratives between the Medieval Nomadic People and their Sedentary Neighbors, Szeged, 2019,在《中亚学刊》(Central Asiatic Journal)、《学术月刊》、《史学理论研究》、《西域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译著《全球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 〔伊朗〕纳思霖·达斯坦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71114114
内容简介
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亚欧文明中,波斯的细密画是在蒙古人建立的伊利汗国时结出的硕果。中国和波斯这两大文明之间新一轮的对话,留在了《史集》《动物志》和《列王纪》等古抄本中,这些划时代的名著不仅用文字记录了一个新的世界文明的版图,而且还为之配上了精美的手绘插图。如果留心观察这些古本手绘,其中的中国绘画元素似乎多处可见。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正是中国和伊朗两国图书业兴盛的时期。波斯画家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与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兴趣使细密画更为丰富。历史的风云际会使得中国的图书版画和伊朗的抄本细密画彼此辉映,各以独有的绘画形式,真实记录了丝绸之路美术的一轮佳话。
作者简介
思霖·达斯坦(NasrinDastan)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2000年第一次访华办展激发了她深入研究中国绘画的热情,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即选择来中国继续深造。她于2003年通过博士入学考试进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研究汉唐艺术史,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目前,在德黑兰艺术大学和其他几所大学中教授东方艺术史研究课程,撰写和翻译了多部书籍和文章,并在伊朗、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多次举办过画展。
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
作者: 韦兰海 / 李辉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 330
定价: 228.00 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分子人类学研究丛书
ISBN: 9787547855843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使用现代遗传学的方法论,对现代蒙古语诸族(也涉及通古斯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起源和扩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包括父系Y染色体类型、母系mtDNA类型以及常染色体。 本书应用分子生物学有关遗传标记的起源年代和扩散年代的精确算法来计算蒙古语诸族的各种遗传成分的具体起源年代,并结合古代DNA来研究这些成分混合形成现代蒙古语族群的复杂历史过程。 本书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关于蒙古语诸族的起源和分化的诸多成果,在更广的时间尺度和更精确的研究对象上,展示了现代遗传学对于解答族群起源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所能起到的作用。
作者简介
韦兰海(1984—),出生于广西柳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人类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遗传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等。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出版两部专著。
李辉(1978—),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亚洲人文与自然研究院院士,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任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上海人类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分子人类学,从DNA探索人类起源与文明肇始,被Science以《复活传奇》为题专版报道,应邀在联合国总部做文明起源报告。在Science、Natur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290多篇。出版《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等科技著作,《岭南民族源流史》等史学著作,《茶道经译注》《道德经古本合订》等哲学著作,《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谷雨》等文学著作,翻译过《夏娃的七个女儿》等科学名著。
神风与铜钱: 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
作者: 康昊
出版社: 光启书局
页数: 320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5219562
内容简介
面对蒙古帝国的战争威胁,日本竟以不答复、不来往、不允许使节进京的高冷姿态回应。震怒之下,忽必烈两次发兵远征东瀛,却遭遇海上风暴,大败而归。日本将此风暴称为“神风”,这如何影响了日本人的世界想象和自我认识?尽管两国遥相对峙,海上贸易热度竟超过唐宋时期。作为压舱物抵达日本的铜钱,为何让官民趋之若鹜?不畏风险、渡海求学的禅僧,归国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此同时,权力扩张的镰仓幕府,在战后加剧的国内危机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继起的室町幕府与天皇明争暗斗,权势地位渐趋逆转。日本进入动乱频仍的南北朝,李氏王朝崛起于朝鲜半岛,元亡明兴实施海禁,东亚国际秩序又将何去何从?以海洋视角重新审视元日关系,环环相扣的历史联系一一浮现。
作者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副教授。复旦大学学士,日本大阪大学硕士、博士,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中世史,东亚海域交流史、日本宗教史·寺社史、南北朝·室町时代史,译有《应仁之乱: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中世日本的内与外》等,负责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海洋史视域下的忽必烈征日以后日本对元关系研究”等。
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作者: [匈]丹尼斯·塞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九色鹿
译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民族史教研室
页数: 508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九色鹿
ISBN: 9787520189132
内容简介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第一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附塞诺的著作目录。
作者简介
塞诺是内亚史领域真正达到“世”的学者,即使整个20世纪选出五位这个领域最好的研究者,塞诺也必定名列其中。在未来可见的一个时代中,研究中古内亚的学者,没有任何人能逃过和塞诺进行对话。
Tribute System and Rulership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 Ralph Kauz(廉亚明) / Morris Rossabi(罗茂锐)
页数: 368
装帧: 平装
ISBN: 9783847114024
内容简介
Demanding and offering tribute is a most common feature in human societies and nothing special to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and later societies social classes have developed where persons who achieved superior positions first could demand ‘presents’ or tribute from neighboring societies they defeated and th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turdy ‘servants’ from their own people. China was certainly no exception to that principle and one of the first terms for tax was thus ‘gong’, tribute. In China’s early, ‘feudatory’ social system, tribute was demanded from lower political entities, and the mutual ‘political’ relations were already highly developed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1045–256 BCE). This system of ‘inner Chinese’ relations became a sort of matrix when China expanded and achieved contact with countries which were more or less independent, and thus the ‘tribute system’ evolved. The individual case studies in this volume focus on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s of the tribute syste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简介
Prof Dr Ralph Kauz studied at universities in Germany, China and Iran, did his PhD at Bamberg University and Habilitation at the LMU Munich. Since 2010 he is Professor for Si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Bonn.
Prof Dr Morris Rossabi, Ph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as born in Alexandria, Egypt. He teaches Chinese and Mongolian history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十三世紀東西交流史研究
作者: 海老澤哲雄
出版社: 開文社出版
页数: 360
装帧: 平装
ISBN: 9784875718840
内容简介
有史以来、永くユーラシアの東西間には交流が乏しく、互いに相手方の情報を持ち合わせていなかった。ところが十三世紀に到ってアジアにモンゴル国が生まれると、その軍は東欧に深く攻め入り、西欧にも大きな衝撃を与えた。それを機にローマ教皇・フランス王のもとから東方のモンゴル側へ幾組かの使節が派遣され、モンゴル側の文書をはじめ、貴重な情報が西欧にもたらされた。本書では、その使節の報告書、モンゴル側の対外文書、モンゴル官人と教皇使節の交渉をとりあげ、あわせて自称モンゴル使節文書の真偽問題、および小アジアの一属国の対宗主国モンゴル関係を考察する。十三世紀のモンゴル・西欧関係の深層に迫ろうとする長年にわたる著者の貴重な研究成果であり、世に残していきたい一書である。
十三至十七世纪中期地理文献与地图所见欧亚历史地理
Deutsche Ostasienstudien 24
OSTASIEN Verlag
Paperback (17,6 x 25,0 cm), viii + 380 pages.
2010. € 48,50 [€ 5,00 is added for a CD-ROM with a PDF of the book and high-resolution graphics of the maps]
ISBN-13: 978-3-940527-96-7 (978-3940527967, 9783940527967) ISBN-10: 3-940527-96-3 (3940527963)
Vertrieb: CHINA Buchservice / Order
内容简介
This monograph focuses on two geographical texts, the Kangnido, the oldest surviving detailed Chinese “world map”, compiled in Korea in 1402, and a travelogue describing a route from China to the Mediterranean, first published in 1546.
The Kangnido map, the full title of which can be rendered in English as “Comprehensive Map of Integrated Lands and Regions of Historical Countries and Their Capitals”, is based on earlier Chinese maps drawn by cartographers of the Mongol Empire, who relied primarily on maps and descriptions from the Islamic world for the names of places in regions outside China. As for the place names relating to Africa,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the map-makers drew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ed from medieval maps and geographical works in Arabic, Persian and other Western and Central Asian languages, as, e.g., al-Iṣṭakhrī’s Kitāb al-Masālik wa-’l-mamālik (Book of Routes and Realms) and ibn Ḥawqal’s Kitāb ṣūrat al-arḍ (Book of the Face of the Earth) dating from the 10th century, and transcribed the required place names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The western part of this map can therefore justly be called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merging of Chinese and Muslim geography, in other words, this section of the map is the result of a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travelogue, consisting of a set of maps entitled “Xiyu tudi renwu tu” (Atlas of the Territories and Peopl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an annotated itinerary entitled “Xiyu tudi renwu lüe” (Outline of the Territories and Peopl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same chapter of the Shaanxi tongzhi (Gazetteer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province from which the caravans set out westward on the Silk Roads. Based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is 16th-century travelogue, the author convincingly shows that a famous scroll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30 meters length, referred to by some scholars as Menggu shanshui ditu (Mongolian Landscape Map) and was by others titled Silu shanshui tu (Silk Road Landscape Map), can also be evidenced to be a produc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results presented by the author with regard to the Kangnido world map as well as those relating to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ilk Roads demonstrate how strong China’s interest in the outside world must have been before the government had decided to isolate China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 the centuries to come.
作者简介
Nurlan Kenzheakhmet was born in Xinjiang, China, to a Kazakh family, received his PhD for works on history (Moscow, 2005) and archeology (Beijing, 2007) and mastering eight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He has authored many works on the archeology,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entral Asia.Supported by research grants from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and the Gerda Henkel Foundation starting in 2012, he worked for six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Bonn to prepare this monograph. He is presently professor of Central Asian History at the Euras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Khoja Akhmet Yassawi International Kazakh-Turkish University and research-professor at the Abai Kazakh National Pedagogical University.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project on Ming and Qing period cartography at Harvard University.
注:以上书目由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硕士研究生郑哲韬同学搜集整理,特此说明并申谢意;来源:中国元史研究会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