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吴小龙《负重与逍遥——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观念的辩证》后记及目录

2023/1/31 15:56:24  阅读:202 发布者:

吴小龙《负重与逍遥——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观念的辩证》,中华书局2023年版

吴小龙,1982年生,湖南耒阳人,河北大学文学学士,山东大学哲学硕士,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负重与逍遥——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观念的辩证》后记

1

多年前,论文完成后我写了一个后记,对当时的我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所以仍保留在这里,作为一个痕迹。

论文敲定的时候,我绕着校园走了两圈,好久没这么漫无目的地在我生活了三年的校园里这么走走了,一切还这么新鲜,甚至陌生。现在,我只想就这么走走,撇开所有问题,去经验一下外面的早春,那些伟大的思想在资料室蒙尘,但 是外面却时刻发生着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带给人一次次惊喜和意外,刷新你。

在通往宿舍的那条人行道上,地下的暖气曾经使那片草地一度枯萎,我在很久以前就宣布了它的死亡,但是现在,我却看到它鲜活地抽身出来,整片整片的,使人雀跃。校园里的花也全开了,它们比我更懂得春光珍贵,只要一整天的太阳,就可以开得花枝乱颤,白色的、粉色的花瓣飘飞,惊动整片空气,点缀整片土地。一些老人和流浪者在这里逡巡,孩子们在这里飞奔、撒野,追逐一群灰色的麻雀。不同于我呆板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有着不一样的颜色,以及属于它们自己的动静。那些与我一样立于地面却高过我的树,那些飞翔与栖息的鸟,那些伸展的小路,那些鲜活的草地……仅仅两圈,整个学校就那样毫无保留地敞开,而第二天它们又将 是另一番样子,一道光就足以翻天覆地,疯狂生长的草将又一次洗刷我的眼睛。所有这一切,让我在料峭春寒时浑身打战,逼出了眼泪。我真想一一记下它们,聆听那些静默的法桐和柏杨,和每一个陌生的人说话,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去向……

毫无疑问,这几年里有一种重要的东西在我身上悄悄变化,从某种怀疑主义到某种“信徒”;世界也在我眼里发生变化,曾经它呈现裂隙如同深渊,现在它坚实如我脚下的大地,而不久我将踏上它远行,开始新的工作、生活。这篇论文,算是对它们的一个小结,在别人那里它只是一些陌生的符号,一个晦暗的文字黑洞—它的确曾经彻底地把我淹没;但它对我自己来说却又是一个交代,它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关于万物的生长,关于世界的因缘,关于宇宙的本体……它也将成为我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因它而相信,因它而行动,因它而撬动。

重读这些文字,那时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感受又浮现眼前,它带着青涩,带着兴奋和激动,同时,也饱含确信和笃定—这是由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带来的。而这篇论文,就是那几年学思的一个总结:它是一项研究的总结,针对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意义的寻求和确证,面向严肃的人生问题,面对我自己积郁多年的困惑。

2

问题和困惑,首先来自我的大学时期。不同于被高墙阻隔,贫乏、单调乃至压迫、分裂的中学生活,大学突然不一样了,没有围墙,没有禁忌,前所未有的释放、舒展,各种声音、色彩以及虚拟世界无遮掩地敞开。于我而言,这个斑斓的世界令人感到新奇、亢奋乃至震动,它让我毫无准备地打开了眼睛,投入一个全新的、无限可能的世界。

由此,我也得以沉浸于全新的阅读中。中学时因《淑女》而来的震撼得到延续,我系统地接触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又由他投入索尔仁尼琴,大二时疯狂地进入卡夫卡的世界……这种阅读是代入式的,我将自己投射于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无法从中抽身,无法区分艺术和现实,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都摇身一变,成为我,成为我的生活:“白痴”梅什金公爵的精神疾病,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与罚,K 那渴望进入却永远无法进入的悖论的城堡,饥饿艺术家悬于生死边缘的艺术极限……这一切都仿若在我身上重叠和交响。这不计一切、纵身一跃式的“混沌阅读”——非沾沾自喜的分析阅读,让我得以突破生活的平静表面,体验世界真实的层次和力量,进入汹涌的存在本身。

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无数模糊、巨大的问号,于是,我由王国维和叔本华开始,又经历了众多闻所未闻的思想的奇幻漂流,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本质主义、乌托邦思想、存在哲学、怀疑主义,乃至基督教和佛学……我过客一般汲汲于阅读所有我见到的陌生名字,所有我不知道的思想浪潮,不断受阻,又不断热切地奋起冲击。那时,仿如赤子一般,我全力打开、放空,任那些漩涡般的思想在我大脑的白板上肆意涂抹,我努力伸展身上所有的神经突触,以感知、呼应我所触及的一切新思想,希望将它们一一吸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不是所有思想都和谐共生,感性与理性,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绝对主义与怀疑主义,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宗教世界与世俗生活,苦修主义与纵欲主义……五彩世界、多样话语、多元价值,在那时的我看来,它们似乎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和自洽的逻辑,然而它们似乎又在彼此矛盾和冲突着。与此同时,大学弥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精算的市侩气、世俗的人情世故,乃至现实的压力,时时在周围侵袭、挑拨。自我、现实与一知半解的思想奔流的波澜,所有这些都斑驳地夹杂在一起,在我的生活中作用,让我陷入、困惑,终至怀 疑生活、经验,乃至自我怀疑。仿佛浩渺大海中被抛掷、飞散的一滴水,无边沙漠中被炙晒得滚烫的一粒沙,我变得不安不已。

不过,我并没有怀疑阅读本身,而是企望通过阅读来回答——最终,我在《论语》里窥到了一种安稳的力量,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几年来的思想激流让我相信,若无法洞悉那带来安的力量的隐秘核心,来自怀疑的深渊还将望向我。于是,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继续学习。

3

在山东,我度过了珍贵的三年。山大的洪楼校区,一群散落的旧时楼房绕着民国时期的天主教堂,低矮的楼层,温和的灰色墙面和红色屋顶,灰白树干的法桐,肥胖的麻雀和灰喜鹊,春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这里安静而平和,淡然而与世无争,低矮的围墙抵御着外面的流行、速度和嘈杂,让一切惊奇在里面平缓地展开。

在这里,我有了更精细的专业,有了13个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众多师兄弟,有了固定的学研场所,有了严苛的老师,他们对哲学专一,严肃、节制如僧侣一般……友善、虔信的环境,这一切,让书本不再显得与现实断裂,沉思不需要面对虚浮的质疑,书本、思想与现实圆融,我不再迷惑、纷扰于周围的嘈杂,单纯的执念获得了额外的授权,变得坚定。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或深研道德的深度,或执迷于卦画的迷宫,大家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攻占着自己的城堡,却又志同道合,成为一个真诚、热烈、纯粹的团体。个人,不再需要孤独地对抗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开始了近乎疯狂的阅读:每天早晨八点多,我都将穿过那片白杨和法桐交织的小树林,经过一条穿校而过的小清河到院里,在那间教研室里,除了午餐、午休和晚餐,直到晚上关灯,都是我的阅读时间。这并不是偶尔为之,三年来,除了每两三天一次运动,偶尔逛一次书店,很少中断。而放假时 间,我也得益于院里看门老大爷的“法外开恩”——他对我说,只要他在,任何时候,哲社楼都向我开放——这种状态,乃至除夕夜也能继续。

不像大学那样,于浮光掠影之间学海“泛”舟,我的阅读更为专注。第一年,我集中阅读原始经典,重读四书、十三经和先秦诸子中的重要部分,后来是宋明理学中的部分代表作,系统而具体地感受了中国古代经典的魅力。第一年到第二年,受益于几位师兄——方法上以及资料上,我接近了哲学家牟宗三,一年多时间里,我细致阅读了他的大部分代表作,小学生般做了多本笔记,通过牟宗三,我又阅读了徐复观、唐君毅、熊十力、马一浮等新儒家。这个时期,我对于原始经典的理解有了本质上的进阶,尤其是牟宗三对经典的细读式研究,让我茅塞顿开,对儒家义理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儒家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本书便是我那时系统学习儒家哲学,并终于获得笃信的总结。 正如本书中所展开的,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的道德哲学,它作为宇宙本体与生活准则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超越与内在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源,让我“从某种怀疑主义到某种‘信徒’”,“一种重要的东西在我身上悄悄变化”。彼时现实与思想交缠的困惑,世界的破碎感乃至怀疑主义,都由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予以解决。世界不再是一个紊乱无序、平凡死寂的空间:天道—道德,让曾经的“摇晃的世界”成为“一片坚实的土地”,一切得到了定准!

三年的阅读和学习,是我对意义的寻求和确证的过程,它让 我释然,不管是“晦暗的黑洞”,还是“云端”“苍茫的天空”,都是被意义笼罩的崭新的世界,从而,我获得信心迈入社会,进入了生活的跑道。

4

2009年我开始工作,先是辗转于海南和湖南,2010年底到广西,开始从事出版。工作,也让我立于现实,反思哲学、文学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如果说大学让我打开迷乱之眼,山东三年是在思想云层上高蹈,那么这十余年来则让我认识到,观念的差异并非概念的游戏、言辞的诡辩,当它们作用于现实,将导致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与此同时,现实世界——浩渺时空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个世界的所有色彩、声音,乃至不幸和痛苦——都是自足自存的。它让我认识到现实的坚实质地,认识到它挟裹人、塑造人、不可篡改的力量。

这些,让我对“历史”二字、对牟宗三所说的历史是一个“综合词”等,有了真实的理解。同样,这也让我对海德格尔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它用“存在”代替“历史”概念,曾经我将中国的“道”与它等量齐观,而工作后我才意识到它们的不同。海德格尔的哲学是面向存在、“尊重”存在的哲学,所以萨特明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然而,“存在”所尊重的,是没有道德伦理属性的,存在哲学并非基于社会建构的伦理学、政治学,所以施特劳斯将它视为一种可疑的哲学。而中国古代的“道”, 它作为施行于生活的观念,为人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力量,但同时,它作为由存在之物指向绝对和超越的指针,又是骄傲的、自大的。恰如阳光普照万物,你却将目光更多聚焦于那发光体,而遗忘了它所照亮的事物,忽略那生动而斑斓的世界。

执定的观念如满身硬刺的刺猬,希望以不变应万变,为人提供一个“安全屋”。但是,它许诺的安全是真实的吗?经验世界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的偶然性,原子变量一般的不确定性,不可控制的意外、不幸和苦难让我们看到观念的无力,让我们怀疑绝对和必然。当你一直盯着太阳,它的光芒会将你灼伤,你会像泰 利斯那样,因只顾仰头看天而跌进路旁的水井里。同时,这种安全真的是人们需要的吗?“真理”是绝对的、确定的,但也是单一的、无趣的,像某位哲学家说的那样,所谓天堂就是坐在海边喝喝茶晒晒太阳,它不过是另一种枯燥的生活而已。所以,伯林引用怀特海名言“寻求单纯,避免单纯”,然后说:“你必须寻求单纯,但是又要惧怕它,必须是不太单纯的。……我不愿意这世界太整洁……我要例外、奇迹、偶然的拐弯。”正因这种偏移、曲折和拐弯,世间变得多元、新奇,有了别样的光彩。伯林让人尊重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而无数艺术家、诗人笔下描绘的五彩 世界,让我们看到存在自身的光亮,看到事物的自足性。否则,这个世界就太灰暗了,它是真理的真空。

所以,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工作,我经历了一种认知的“辩 证法”:从陷入破碎、冲突、杂多的困扰,到对统一、绝对、超越 的追求,再到现在,学会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一个有着“例外、奇迹、偶然的拐弯”的世界(也是一个不确定与不幸的世界)。而我也越来越意识到,我所经历的这种“辩证法”,我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也许具有共享的、一般性的意义,所以,从本论文主题偏出,我在书后加上了一段“不和谐音”:这篇长长的“后记”,以 及我对爱尔兰诗人叶芝《天青石雕》一诗的分析——他对人类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有效性的反思,作为对论文的一个补充。

5

以赛亚·伯林有一段描述浪漫主义的文字,华丽而雄辩,我觉得它也适于描述我们这个多义的世界,所以特省略主语,引述如下:

……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于生 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疾病(the maladie de siècle)、是堕落,是世纪病,是无情的美女(la belle dame sans merci),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是雪莱描绘的彩色玻璃的圆屋顶,也是他永恒的白色光芒,是生活斑斓的丰富,是生活的丰盈(fülle des lebens),是不可穷尽的多样性,是骚动、暴力、冲突、混沌;它又是安详, 是大写的“我是”的合一,是自然秩序的和谐一致,是天穹的音乐,是融入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精神。它是陌生的、异国情调的、奇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是废墟,是月光,是 中魔的城堡,是狩猎的号角,是精灵,是巨人,是狮身鹫首的怪兽,是飞瀑,是弗洛斯河上古老的磨坊,是黑暗和黑暗的力量,是幽灵,是吸血鬼,是不可名状的恐惧,是非理性,是不可言说的东西。它又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是对自己的独特传统一种熟知的感觉,是对日常生活中愉快事物的欢 悦,是习以为常的视景,是知足的、单纯的、乡村民歌的声景——是面带玫瑰红晕的田野之子的健康快乐的智慧。它是远古的、历史的,是哥特大教堂,是暮霭中的古迹,是久远的家世,是不可分析的、人们愿意信守却无法表达出来的旧秩序,是摸不到、估不出的事物。它又是求新变异,是革命性的变化,是对短暂性的关注,是对活在当下的渴望,它拒绝知识,无视过去和将来,它是快乐而天真的乡村牧歌,是对瞬间的喜悦,是对永恒的意识。它是怀旧,是幻想,是迷醉的梦,是甜美的忧郁和苦涩的忧郁,是孤独,是放逐的苦痛,是被隔绝的感觉,是漫游于遥远的远方,特别是东方, 漫游于遥远的时代,特别是中世纪。但它也是愉快的合作,一起投身于共同的创造之中,是对自己身在某个教会、某个阶级、某个党派、某个传统和某个伟大的、无所不包的、秩序井然的等级之中的意识,身在骑士、扈从、教会的等级之中、有机社会的关系之中或某个神秘的组织之中的意识,正如巴雷斯所说,“大地与死者(la terre et les morts)”,是身在共享一种信念、共居一片土地、共流一样血液、共有一样的祖先、同侪和后代的伟大社会之中的意识。它是司各特、骚塞、华兹华斯的保守主义,也是雪莱、毕希纳和司汤达的激进主义;是夏多布里昂美学意味的中世纪精神,也是米舍莱对于中世纪的厌恶;它是卡莱尔对权威的崇拜,也是雨果对于权威的憎恨;它是极端的自然神秘主义,也是反自然主义的极端唯美主义;它是能量、力量、意志、青春,是自我的展现,它也是自虐、自残、自杀;它是原始的、单纯的,是自然的胸怀,是绿色的田野,是母牛的颈铃,是涓涓小溪,是无垠的蓝天。然而,它也是纨绔主义,是打扮的欲望。红色的背心,绿色的假发,染成蓝色的头发,这就是热拉尔·德·内瓦尔的追随者某个时期招摇巴黎街头的行头。它是内瓦尔在巴黎街头用线拽着溜达的龙虾。……是爱出风头的,是怪癖,是为《欧那尼》一剧而战的战场,是倦怠,是生之厌倦,是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不管是德拉克洛瓦的绘画、柏辽兹的音乐还是拜伦的诗所描述的萨丹纳帕路斯之死。它是帝国、战争、屠杀,是不同世界的冲突。它是浪漫主义的英雄—反叛者,厄运缠身的人(lhomme fatal),受诅咒的灵魂,是海盗、曼弗雷德们、异教徒们、拉腊们、该隐,是拜伦诗中的那些英雄。它是梅莫斯,是让·索伯格,所有被驱逐的人和伊什梅尔们,所有处于十九世纪小说中心地位的纯洁的高等妓女和心智高尚的罪犯。它以人头为酒杯醉饮,它是想要攀登维苏埃火山与同类灵魂对话的柏辽兹,它是撒旦的狂欢,是愤世嫉俗的讽刺,是魔鬼般的笑声,是黑色的英雄。它也是布莱克想象中的上帝和他的天使,是伟大的基督教社会,永恒的秩序和“不足以表达基督灵魂的无限与永恒的布满繁星的天空”。简言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主义的,也是集体主义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

6

本书是由我的论文修改而成。在论文的阅读和修改中,山大的种种记忆又浮现出来,它是我度过的一段极为珍贵而美好的时光。

仍然要感谢我的导师刘保贞老师,刘老师性格温和、亲切和蔼,他在三年里关心我、指导我,宽容着我的种种不逊和鲁莽,赋予我充分的自主性,给我以巨大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也有他的汗水。感谢王新春老师,几年来他对儒家的专一、执着,以及他的儒者风范在我心里是光辉的,带给我们熏陶和洗礼;还有谢文郁老师,在做学问的严格性和逻辑性上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近一年的亲炙,他的生存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影响了我对哲学的思考方式。还要感谢周易研究中心的刘大钧先生、林忠军老师、刘玉建老师、李尚信老师,哲社学院的丁原明老师、颜炳罡老师、苗润田老师、沈顺福老师、陈坚老师,他们传道授业,让我受用不浅。他们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而最为珍贵的,是三年来相互陪伴、志同道合的十三个同好,马慧、王正、 王玉彬、王先亮、王珅珅、刘金芳、张沛、邹晓东、杨颍川、洪兆旭、郭永振、高源贵、崔伟,此外还有院里的其他众多同好以 及师兄弟姐妹,大家温和、友善,相互砥砺,这共同形成了一股团结的力量,真实而美好!

感谢那三年里始终陪伴我的中外圣哲,尤其是感谢将我引入儒家哲学大门的牟宗三先生,感谢每天晚上在枕边陪伴我的中外现代诗人,感谢校园里那些道旁树,那些天空中的灰色喜鹊,以及寒冬里在学院门前盛开的蜡梅,它们伴随我一起度过很多的孤独,馈赠给我一次次惊喜,我简单的生活因之丰满和生动。

这篇论文是对自己多年前学思的一种总结,时隔十余年,它是否还有公开出版的价值?是否是一种敝帚自珍?对此我心里惴惴的。于是,我将它发给了自己的同窗好友王正、王玉彬、李细成,他们现今都是从事中国哲学教学研究的优秀学者,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给出了肯定的意见,认为它提供了一个思路,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他们还从架构、观点乃至诸多细节,提出了宝贵意见,这让我下定决心,毅然决定修改和出版它。特别谢谢三位好友的专业和友谊!

出版诸多不易,因此,最后,我还要谢谢中华书局俞国林老师和高天老师为拙作的出版付出的辛劳,谢谢他们细致而专业的工作。中华书局是研究中国文化绕不开的,这本关于中国哲学的小书能与中华书局结缘,非常高兴。

也很高兴,能以出版的形式将所有这一切沉淀。

2022 年春

《负重与逍遥——先秦儒道二家道德观念的辩证》后记及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破碎的道德”——对《老子》道、德概念的审查

一、儒道二家的分歧及问题的引入

二、“道生之”:作为创生实体的道

三、“德畜之”:德的虚说架构义

四、“复归于道”:重智的倾向及问题

五、对仁义的含混立场及困境的开启

第二章 “和顺于道德”——《易传》对道、德同一性的描述

一、《易传》的归属问题及启发

二、“生生之谓易”:作为创生实体的易道

三、天人纵贯一体:道在人、物的内在化

四、从智到仁:对《老子》道诠释方式的发展

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之实义

六、乾坤知能并建:道、德同一性的终极视域

第三章 “理于义”——儒家道德的后天规范维度

一、居仁由义:对道德之日用的先天要求

二、礼以行之:礼的定准与施行的难题

第四章 仁与“尽心”——孔孟的出发点及对《易传》的印证

一、仁与“几希”:对一念仁心的珍视与守护

二、“下学上达”:对《易传》纵贯路线的印证

附论:儒家道德观念的外向拓展

结语

附录:泥淖之歌——读叶芝的《天青石雕》

参考文献

后记……

(来源:读加写)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