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盘点2022丨上海人民社·文景年度好书

2023/1/31 14:57:50  阅读:172 发布者:

向书籍致意,它将砸碎你生活中的所有枷锁

 文景2022年度好书榜单

文艺新潮

01

瘟疫之夜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著

龚颖元

●灾难来了,我们将如何度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继《我的名字叫红》之后又一部悬疑史诗

●构思四十年,呈现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全景

●中英版本同步上市,作者亲绘封面

责编说

《瘟疫之夜》是帕慕克近年来最厚重、宏大的小说。这部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文学内部,也是一次跨越社会学、历史学维度,包含丰富层次的书写。作者的语调在他所擅长的诘问、辩论与游戏之间自如流转,众多人物接连出场,对话密集而饱含深意,描写和议论时而细密时而浩大,并勾连起大量与奥斯曼帝国晚期历史有关的材料,因此翻译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些漫长曲折,责编也一度在这个以悬疑为形式讲出的故事中,为结局与真相的不断延宕而心情焦虑、起伏。好在我得到公司很多伙伴的帮助,是大家的共同付出,带来了这部书的小小成功。

专业评审说

沙青青:帕慕克一次对奥斯曼帝国晚期历史的“同人创作”。嵌套大量深刻的主题和元素,草蛇灰线恰到好处。瘟疫之于人体、外来影响之于帝国,彼此映射,颇为精彩。

马凌:以细密画般的细致,书写了一部以瘟疫为契机、以偶然为动力、以历史编纂为隐秘核心的伪历史小说。有帕慕克经典的狡黠一笑。

罗皓菱: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与加缪的通过《鼠疫》表达存在主义哲学不同,帕慕克把瘟疫当做一次政治社会的实验,从而折射出整个奥斯曼帝国在20世纪初的历史困境,并且从中观察分析出一整套政治运作的机制和历史发展逻辑。

刘忆斯:在今时今日,读帕慕克这本新作,无疑是最应景的小说。小说有帕氏一贯引人入胜的特点,对读者有着黑洞一般巨大的吸力,当我们走进书中,走进历史之中,会渐渐产生一种巨大的悲剧感和宿命感。即使你一切尽在掌握,也丝毫难改并插翅难逃。

何平:不排除一部分读者是冲着《瘟疫之夜》的书名和封面的提问“我们如何度过灾难?”看的。当此时,即便不看这部小说写了什么,这样的书名和提问都是有力的。但是毕竟这是一部奥尔罕·帕慕克式的小说,小说有奥尔罕·帕慕克的历史和问题意识,以及他借由历史的可能转化为小说技术的悬疑的个人风格。不是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读者,只是因为书名和提问入手,也不要抱怨货不对版。

宋晨希:这是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本书延续了帕慕克创作悬疑故事的天才能力,以及对土耳其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洞察。帕慕克在书中虚构了一座明格尔岛,并编织了一场由苏丹哈米德二世处心积虑的谋杀。然而,鼠疫的爆发中断了这场计划,于是,新旧交织的思想,民族主义的旗帜,宗教之间的纷争,在疫情之下纷纷被放大。虽然这些故事是帕慕克的杜撰,但其背后所呈现的却是奥斯曼帝国走向解体前最真实的社会景象。瘟疫犹如助燃剂,让这座岛上所蕴藏的各种势力一瞬间爆发出来,面对着死亡,每个人都遵从内心所想,为这座岛屿寻找自以为最好的未来。帕慕克在真实背景和虚构故事中不断切换,时刻提醒读者,这些人物是一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缩影,他们要比史书里记载的极少数统治者的故事更具有普遍性。这让人不得不想起亚里士多德那句千古名言“诗比历史更加真实”。虽然帕慕克以瘟疫为背景的故事,与当下新冠疫情肆虐只是形式上的巧合,但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之时会不由反思,也许许多年后,你我的经历早已被人遗忘。但我们不排除未来会有另一个帕慕克,借助历史资料,能真实地还原出你我在当下时代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这便是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蔡辉:作者认为,这本书是用小说的方式写历史。它试图以寓言的方式,将奥斯曼帝国末期的东西方历史完全涵盖其中,因人物多、故事线多,易给读者以凌乱之感,但对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会发现它概括了时代变迁中不同的挣扎,最终谁也没能突破隔阂——当彼此将对方视为他者时,人类的太多可能已被删除,我们不得不在封印中接受命运。

绿茶:帕慕克对瘟疫这个大主题的深切关注,让人读到文学在瘟疫方面的独特表达。

丁杨:一直是帕慕克的忠实读者,断断续续读过文景出的大部分帕慕克作品中译本,这一本因为这种歪打正着的题材(疫情),更是不能错过。书中那些人物,在奥斯曼帝国余晖下,命运的不确定,人性的多面,在今天读来,尤其耐人寻味。

02

与父亲的奥德赛

[]丹尼尔·门德尔松 著

卓雨

●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交叠当代父子的平凡人生

●当古典学教授的文学课堂,迎来数学家父亲,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

●他对父亲迟来的认识,也是我们所有人对父亲的理解与误解

●贝利·吉福德非虚构奖短名单、《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回忆录、《新闻日报》年度图书

责编说

谢谢大家喜欢《与父亲的奥德赛》!

丹尼尔·门德尔松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以“环套结构”的叙事方式致敬《奥德赛》,研读课上的文本细读、游轮旅行中的实地寻访、父子间的交往陪伴,构成多重“奥德赛”,彼此交叠缠绕、相互映照,令人惊觉古希腊的经典文本比想象中更切近。这部关于父子与史诗的作品像一串生长着的钥匙,等待读者解锁自己生命里并非唯一也非一成不变的答案。

感谢卓雨老师认真考据又精彩动人的翻译;感谢赵越老师担纲特邀审校和插画师,为中译本绘制细腻精致的插图!

时不时地会去豆瓣看看短评和长评,常常被大家真挚的文字打动,不定期出现的评论组成了一场没有截止日期的共读。

欢迎更多朋友加入这场奥德赛之旅!

专业评审说

包慧怡:随作者一起经历隐秘而残酷的奥德赛,然后见到光。以生命经验反哺学养的理想之书。

张向荣:《与父亲的奥德赛》以一种多重隐喻的结构,展现了全新的书写可能,而且拥有一般古典学术写作常常缺失的一环:现实生活。

林垚:《与父亲的奥德赛》在形式、内容,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呼应方面,均臻于完美。形式上,巧妙挪用了《奥德赛》的环套叙事结构,吸引读者手不释卷一追究竟;内容上,无论是对父亲生平隐秘的挖掘重构,还是在父亲人生最后阶段的奇妙和解,都令观者感触动容;而这些又都嵌入在身为古典学家的作者对《奥德赛》文本驾轻就熟的讲解之中。如果说非虚构写作有一种“理念形态”的话,这本书大概就是它的呈现吧。(锦上添花的是,就连译后记也与正文交相辉映。)

杨帆:今年文景出版的文艺、社科新书异彩纷呈,无论是原创还是引进的作品,都体现了极高的水准。在这些新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丹尼尔·门德尔松的《与父亲的奥德赛》。这是一本在体裁上非常有趣的作品,从美国到希腊,两对父子,跨越数千年的时间,英雄史诗与平凡生活、文学史与家族史交叠重合,读者在其中既能获得关于文学的知识,也能感受到亲情与温暖,是一部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也能在掩卷之时产生深刻思考的好书!

张远:个人生命体验与古典史诗的自然交汇,一种引导大众亲近经典文学的最佳方式。

姜妍:其实是一本阅读时很需要集中精力的书,因为作者采用的“环套结构”写作方式,呈现出并进的若干条叙事线索和脉络,稍一分神可能就出现了衔接困难的问题。作为数学家的父亲和作为文学教授的儿子,这里暗含着文理科的“交锋”;父亲81岁时选择回到儿子的大学课堂,旁听关于《奥德赛》的研读课,还大胆提出自己对人物情节的理解,作为儿子的作者从不理解到借机一次次追忆父子相处时光,并与《奥德赛》中的“寻父”过程产生暗合;而回顾儿子一生的学术生涯,我们又会发生在不同的课堂之上,和文学有关的研究也在代际更迭中默默地产生了传承。

伯樵:一本切入视角极为不同的《荷马》入门之作——在此之前,中国读者往往无法很好地进入这部文学经典,但有了本书,至少对于一般中国读者而言,走进《荷马》的入门之书已经不需要犹疑。

魏小河:这本《与父亲的奥德赛》可以看作是一场对《奥德赛》的导读,但又远不止如此,它关于作者与父亲的故事,也关于《奥德赛》本身,他让文学经典完全嵌入到了生命之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叙事。很动人。

林颐:《奥德赛》研读,研读的是我们思考的宽度,情感的密度。这是对古典文学的经久回鸣,也是“我”对父子关系的投射移情,文学与现实相互映衬,关于人类情感的那些普遍奥义在经历着敞开心扉的审视。

丁杨:这是一本题材、写法都很独特,需要安安静静读下去的佳作,古希腊史诗的解读与父子关系的省视,在巧妙的线索交叉、情绪交叠中,有所触动。

赵松:共同阅读古老的荷马史诗这个契机,成就了父子两代人重新认识理解彼此以及世界的动人历程。

许金晶:一代代经典、一代代文学,只有源于生活、并回归与反哺生活,才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不朽意义。

03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 巫鸿 著

●著名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最新著作

●突破卷轴画范围,拓展“中国绘画”概念的疆域

●改变绘画史叙事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

责编说

在新作《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巫鸿先生娴熟地运用考古学成果,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纳入讨论,突破以卷轴画中心的叙述模式,拓展了“中国绘画”的概念疆域,以精彩的图像分析与通晓畅达的语言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编辑《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过程,更多的是学习与享受的过程。感谢作者,感谢读者。期待2023年《中国绘画:五代南宋》的出版。

专业评审说

屈伯文:绘画与审美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人们习惯从审美角度、秉持美的标准去看待、分析、评判绘画。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唐以前的绘画,由于材料限制、线条粗疏、技艺成熟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尽符后世逐渐形成、完善的审美标准,从而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轻看、曲解。本书重审了绘画概念,淡化了审美标准,将绘画还原为通过一定方式形成、具有一定意涵的符号组合,从而扩大了绘画的覆盖范围(将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包括在内)。这就使得作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绘画的演变轨迹,以及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绘画之间的内在勾连,完善人们对中国绘画的认知。

林颐:一如既往的晓畅明白,揭示了早期绘画担负着的基本而宏大的历史职责,即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

绿茶:巫鸿先生的艺术史研究一直有前沿性和独特眼光,这本如是。

王洪波:关于唐代之前的中国绘画史,以前的研究和书写非常不足,巫鸿这本书一定程度弥补了这种不足。在卷轴画、册页画成为主流之前,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曾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关键,本书以留存于世的早期图像资料(岩画、墓葬壁画等)为据,对此做了详解,令人信服,予人启发。

宋晨希:就中国艺术史而言,大部分人都关注宋代以后出现的文人画,认为那是中国古典绘画的高峰。殊不知,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具有一个长时间的酝酿期。中国绘画何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其中又经历了哪些转变?这些问题鲜有人探究。巫鸿是国际上知名的美术史大家,这本书以举重若轻的写作方式,通过中国古代文物的考古实物,来分析墓葬画、卷轴画、山水画、石窟壁画等的艺术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如宗教等来展现中国绘画的早期演变。如世界上所有绘画艺术一样,中国的绘画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黑白到彩色,从抽象到写实、写艺的过程。我更愿意将此书定位为寻找中国绘画精神底色的著作,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能够将这一绘画演变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是非专业大家所不能完成的。

罗皓菱:巫鸿先生的艺术史书籍兼顾了专业和易读,“中国绘画”这一概念本身也很值得玩味。作者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将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统统囊括进来,改变了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必须赞美一下这本书的印制,每一张画的色彩都非常妙。

伯樵:本书脱胎于巫鸿之前的文章,却沉淀了他近三十年的思考;在西方,艺术往往与考古并在一系,而巫鸿的很多研究也都包含考古的视角,这使得他的艺术研究不仅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角度,也包含了更为深邃的历史视角。

社科新知

01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陆大鹏

●解析复杂精密的贵族头衔,厘清源远流长的家族世系,深度透视贵族制度的体系机制

●揭示盘根错节的血脉姻亲,勾勒波谲云诡的政体变迁,全新把脉欧洲历史的发展走向

●从词源、翻译勘误的角度,还原语词背后的本来精妙,剖析隐藏在词语之下的文化与历史知识

●综合德语、英语世界一手文献材料,实地亲身采访资料,呈现原汁原味的翔实可靠史实,吸收前沿研究菁华

责编说

这本书是大鹏的首部个人专著,第一次和大鹏见面聊稿子是在南京。之后,我们在上海见面,又辗转过很多不同的餐厅谈稿子。一切都如此历历在目。但我当时万万没想到,他是一位如此“落地就老”的作者,一出手就是七百多页篇幅的重磅作品,有着浩瀚翔实的史料,细致详尽的体例和缜密精心的论述。你们永远可以相信封面上印着陆大鹏三个字的作品,他当然是位好译者,如今,也是非常非常好的历史写作者,这本书可以证明。

专业评审说

郑诗亮:“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陆大鹏新著《德意志贵族》,对自小就喜欢欧洲历史,钟情于各类相关题材的电脑游戏,又有着“咬文嚼字”习气,还做点翻译工作的我来说,真是实实在在地搔到了痒处。在我看来,全书后两部分《历史篇》与《社会篇》虽然也极见写作功力,极富阅读趣味,但是打头的《概念篇》才是全书独具价值的部分,其中对“贵族”“德意志”“德意志贵族”这几个概念的辨析,起到了正本清源之功效,可以说是为中文世界今后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指引和规范。

张明扬:近年来,陆大鹏翻译的速度、质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翻译界的一个神话。而今,陆大鹏出了第一本原创著作。读罢这本文采斐然的书,你可能就不再会对陆大鹏的翻译神话有什么疑惑,或者说去魅了:他本就是一个对学术和历史有无穷好奇心与研究能力的人,这使得他作为一个译者如此与众不同,而一个优秀译者必备的语言能力与资料整合搜索能力也使得他的原创历史作品如此熠熠生辉。

罗皓菱:我是从《巴比伦柏林》开始看德国历史,先是从《第三帝国的来临》,然后顺藤摸瓜看到了这本《德意志贵族》。德意志贵族怎样应对纳粹?容克贵族阶层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有什么联系?法国大革命如何开启德意志诸侯的“陪臣化”命运?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很精彩的解释。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陆大鹏的资料占有能力,这使得这本书时刻对我构成了新知,也因此,这本书在给我带来巨大阅读快感的同时,也是一个阅读上的考验。

张远:“译而优则写”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国内德国史研究增添新的可能性。

伯樵:除去本书那些已经被详述很多的优点,本书的一大可贵之处就在于,这是一本以问题为导向的书,无论是关于贵族爵秩的翻译讨论,还是对于历史中贵族的“语境”探讨,都具体解决了很多我们在实际阅读欧洲史时的困惑,尤其是那些在“规整”的西方史学作品中不会详述的“缄默的知识”、前提性的知识,在本书中都得到了比较完好的解答;所以,这本解惑之书对于中国的欧洲史读者来讲,显得尤为有用。

张向荣:一直是著名译者的陆大鹏老师,通过《德意志贵族》一书向作者转型,就像学术界会提倡外国学问的“汉语学术”,大众读者也需要国人所写的国外题材的原创作品,不能只依靠翻译。

何平:推荐陆大鹏的《德意志贵族 : 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是因为这是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阅读就是为了“新知”。而且,也期待有这样的研究中国当代阶层或者群体的著作。

屈伯文:对国人而言,“贵族”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和概念,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贵族阶级早在唐代以后便逐渐在“平民社会”的兴起、发展中走向消亡。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地区,由于“在地化”(localization)的作用,“贵族”扮演的角色、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走过的生命历程等,定然呈现出截然有别的特异之处。正是在这些方面,本书对德意志贵族做了详细、深入的介绍,尤其是词源的考察、对同处西方世界的不同国家地区贵族群体的比较,别具兴味,亦可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有所启发。当然,更重要的是,本书借由德意志贵族群体,将一部视角独特、与贵族兴衰起伏相伴随的世界历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林颐:这部作品证见了陆译的底气和用功程度。资料翔实细致,补足了很多读历史、读欧洲文学需要的背景,是本有用的值得收藏的案头书,而且兼顾了可读性、趣味性。

包慧怡:在中世纪史领域深耕多年后,陆大鹏初次以译者进入作者身份,出手不凡,写得扎实又好看。

沙青青:填补了中文世界有关该领域的空白。无论是对研究欧洲的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这都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的“工具书”。

马凌:《德意志贵族》图文并茂,是国内第一部类似著作,有公共史学的严谨,有历史深度爱好者的热情。

宋晨希:说起有关德意志、普鲁士的历史,现在相关中文著作不可为不繁多。但是,本书作者却独辟蹊径,从“德意志贵族”这个视角入手,抓住了近代以来德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书里既有概念辨析,比如德国名字里“冯”“祖”的含义,以及选帝侯、容克、公国、公爵在文化背景下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有以德国贵族为主题进行的德国历史的叙述,从中反映德意志贵族真实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各国里,德意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德意志统一以前,德国土地上邦国林立,四分五裂。但是自普鲁士统一以来,其发展速度却让人瞠目结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贵族所做的贡献。近代以来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共和制的观念传进德国,德国也曾掀起法国、俄国那样的革命和废除皇帝的风潮,但却并未重复他们的老路,作者追溯其原因,发现贵族的影响力至关重要。20世纪德国历史惹人讨论最多的是纳粹的兴起,希特勒的上台。通过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书写,我们发现其背后原因并不能简单的归纳成以贵族为代表的保守派对希特勒的支持,恰恰相反,很多贵族搞起了对希特勒的暗杀。作者陆大鹏此前以翻译家而著称,可谓译著等身。但这次,我们看到作者强悍的讲故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现了德意志几百年来惊心动魄的书写。并且,作者参考了大量国外研究著作,可谓给国内有些呆板的德国史研究带来了新的风气。

02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 刘子健 著

 张钰翰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 倾情推荐

责编说

本书1月出版,6月即实现了4印,还在香港推出了繁体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能得到读者的喜爱,我想既可归因于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这个属性的固有魅力,也和译者张钰翰兄、导读作者虞云国先生辛劳付出分不开。张兄是朋友们公认的时间管理专家,在繁忙的工作、育儿、著述之余翻译此书,非厚积薄发者不能为。之后每次重印都有所润色,还高效解决了繁体版编校中的相关问题。繁体版推出后,虞先生又专门撰文为海外中文读者介绍。能在一项具体而有意义工作中向他们请教学习,是编辑的乐事。

专业评审说

赵松:刘子健能穿透历史关键人物和事件层面,极具启发性地揭示了作用更为关键的宋代官僚体制的底层逻辑。

伯樵:本书虽然出版数十年,但对新旧党争的看法却历久弥新,不同于传统的改革史观,也不同于倒向司马氏、苏氏的旧派史观,刘子健对于政策的考察具有非常强的“政策评估”价值,既没有唯政策意图论,也没有唯政策效果论,而是以比较动态和主政者思维的方式在评价王安石改革。这种不以站队为优先的思维方式,从改革的意图、过程、效果、影响和调适多视角来看,显然远胜于很多史家的化繁为简的先入为主。

张明扬:围绕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出版了不少重磅主题书,但刘子健先生的这本却仍然是最有分量的一本:虽然篇幅不大,却是提纲挈领格局宏大。考虑到这本书写作于数十年前,更加令人惊叹作者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引领能力。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虞云国先生所写的长篇导读,值得细读,可以帮我们更精准地在现代学术语境中理解王安石及刘子健先生。

屈伯文:人,存在于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并受到时代环境、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虽然如此,人,尤其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生活、思想、作为又往往具有跃出时空界限的超越性。在这个意义上,王安石既是一个古代人,又是一个“现代人”。他所遭遇的财政、军事、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实施的各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人类历史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某些共通的方面。以他饱受争议的经济新政为例,其实际所指正的是一个走向近代的国家如何培育、提升财政汲取能力的问题。正因如此,该书对王安石及其新政的认识、探索乃至评价,便具有了超出单纯的宋史(乃至中国史)研究、启发人们进行中西宏观对比(比如,与近代以来西方“财政-军事国家”建设的比较)的意义。

张远:海外宋史的开创典范之作,至今仍是宋史研究领域绕不过去的一部学术佳作。

刘忆斯:一部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今日读来仍发人深省,作者以个人宿命叩问时代之变,以及中国千年政治制度的潜在逻辑。

丁杨:感兴趣的选题,靠谱的作者。对宋代改革的深入阐释,特别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来龙去脉的回顾,成败的分析,都令人颇有收获。

许金晶:海外顶级中国研究学者刘子健的一部重要论著,跟其另一部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论著《中国转向内在》,可以视为具有强烈互文关系的姊妹作。它们揭示出千年之前的宋代历史与重要人物言行,之于今日中国,包括世界的巨大影响,希望能让每一位有足够话语权和决策权的当代读者,谨言慎行而又善做善行,无愧于很多年之后的历史书写。

03

认识你自己:近代哲学四百年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著

贺腾 孙纯 王匡嵘

●“现象级”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哲学剧场第二季!

●市民社会兴起,自我成为万物的尺度,哲学地图上的8000米高峰依次登场!

●故事与反思交织,侦探小说一样好读,关切巨变中的近代世界,追问自我的确定性何在!

●陈嘉映、王一方、李军、刘擎、徐英瑾、王俊、雷思温 联袂推荐!

责编说

做这本书的读者可比做它的编辑幸福多了,酣畅的阅读体验,顺滑的人物、历史场面切换伴随着问题意识的不断更新,脑速明显跟不上眼速,普莱希特敢于切换视角,立足当下的认识与危机去评判过往的哲学家和思想,调整哲学史写作中的“权重”,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场,让这套书对于读者来说更加可贵,发光。感谢诸位译者,尤其感谢队友宇杰同学!

专业评审说

曹金羽:承继“认识世界”,转向“认识自己”。清晰而精准地为我们呈现了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即一种自我主张,必须研究自我,以便在其中认识世界。阅读这本书就是踏上一趟优秀的智识之旅。

魏小河:让人可以亲近的哲学史。

绿茶: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低于我们的认知,这本书帮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

马凌:西方现象级畅销书,细节丰盈,引人入胜。

赵松:普莱希特的非凡才华与学识充分体现在其对西方哲学的出色梳理和极富感染力的描述上。

蔡辉:哲学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数著作沉浸于描述一个巨大的存在,与之相比,读者太渺小了,本书作者则独辟蹊径,他试图将前贤们的思考转化为当代问题,让读者也能加入到讨论中。其代价是,作者看上去太像一个神,处处有他的声音,但他不轻易给出评价,只是告诉读者,这些问题为什么产生,前贤为什么这样回答。本书是三卷本中的第二卷,聚焦于启蒙哲学,作者不试图告诉读者“这些为什么是对的”,比如介绍“自由主义之父”洛克时,也提到洛克认为印第安人不应享有美洲的土地所有权,因为土地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产生权力,打猎的印第安人没正确使用土地,所以丧失了所有权。作者暗示,所有哲学都会被现实诱导,所谓体系,只是看上去完整,但正因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喋喋不休,才将人类带入“认识自己”的现代世界中。

罗皓菱: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的哲学史终于来到了近代,与另一位德国籍哲学家韩炳哲每次聚焦一个主题不同,普莱希特的哲学史更注重系统性与连贯性。

来源:上海人民社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