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推荐语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赵世瑜 著
推荐语
这是一部改变我们传统认知且有独创性的新江南史。作者根据散见于典籍、田野及各种传说中的史料,以“抬猛将”为叙事入口,探求江南历史的真相。本书追溯刘猛将从猛将神到驱蝗神、社神的身份变化,指出这些民间叙事隐喻了洞庭东山渔民从水上人到上岸定居的复杂过程,即江南如何一个从“离散社会”到“整合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与江南水乡如何成陆的历史相关,更与国家编户齐民的统制政策相关。作者是一位擅讲故事且能以故事还原历史的高手,更是一位能娴熟将多学科知识贯通的高手,本书可谓作者的巅峰之作。
——仲伟民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再造祖先图像:
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
陈晓阳 著
推荐语
华南宗族研究无论在人类学还是家庭研究中都是一个已具相对稳定成说而算不上新鲜的议题。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选择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切入点——通过对J氏宗亲后代发起的祖像绘制事件及其过程的民族志考察,来透视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新城市精英何以重建祖先崇拜并再造传统的过程。作者将祖先再造与宗族复兴放在华南社会历史文化的框架下来思考,其中不同身份人群在冲突与妥协之间反复“折腾”的故事,巧妙而深刻地展示了地方宗族与社会网络、家与国、传统信仰符号与现代文化认同等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本书也可视为是对传统宗族话语在当代民间如何被重塑、再生产进而再利用的精彩剖析。此外,尽管作者一再强调本书是一种图像研究而非艺术研究,但其跨越艺术和人类学的多学科背景,无疑将给读者带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吴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文的创生:
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
陆胤 著
推荐语
陆胤《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一书,从第一手文献出发,细致地描绘了清末国文教育创生期众声喧哗而又生气勃勃的历史现场。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突破了讨论近代知识生产与教育变革时常见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线性论述模式,以“国文”这样一个兼及国族意识、教育体制、知识传播和文学观念的层次非常丰富的论题,打开了一个富于弹性的讨论空间,揭示了清末国文观念与实践的多重脉络。本书不仅是近代教育史和知识史研究的重要突破,对今天的语文与文学教育也极具启发。
——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美]丛小平 著译
推荐语
“自主”强调的是婚姻纠纷中当事妇女的个人意愿和她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权,这样是摆脱女方家庭干涉的重要一步,是婚姻实践中可以操作的个人事实权利。本书以“自主”为题,对当今社会和法律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外,本书还对其他主题进行了探讨,例如当时根据地的婚姻改革工作、边区司法建设与婚姻改革、新民主主义的乡村法治秩序、反叛的女儿和“社会母亲”、全国性婚姻家庭改革等等。本书以全景视角展现了封张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积极研究和思考。
——望南 社群评审团
走过两遍的路:
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美]柯文(Paul A. Cohen) 著
刘楠楠 译
推荐语
作为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柯文拥有非常敏锐的、而且很罕见的一种学科史意识。在早先出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柯文就展现了清醒的学科史的反思意识。他对美国的中国史学界所面临的大问题、范式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自己的研究道路和方向。作为回忆录的《走过两遍的路》,具有非常强的学科史的意义。近代史研究者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在如何从中国的视角研究近代史、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等方面得到深刻的启发,也会对诸如历史叙述与公众记忆这样更具普遍性的论题有所感悟。
——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迦利时代:南亚次大陆游记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杨沁 译
推荐语
威廉·达尔林普尔是当今关于南亚最重要的旅行作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非学院派,可以说是“自学”的历史学家。他拥有历史学的关怀,在印度旅居多年的他,眼见着印度的历史学被民族主义所利用,所带歪,所以他写了很多批评印度的民族主义的文章,很多见诸纽约时报读书版。《迦利时代》是达尔林普尔在南亚次大陆旅行十年后的文字结晶。作者根据其本人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所见所闻,撰写了这部书,通过一些细描,呈现了20世纪末期南亚次大陆上(以印度为主)动荡的社会图景,对落后的种姓制度、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及罪恶的贪腐行为等都有涉及。
如果说让人排一个去印度旅游必读的书,10本里面一定有1-2本他的作品。
——罗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
金光耀 著
推荐语
作品资料翔实,持论公正,堪为传记典范。顾氏风骨伟岸,胆魄卓绝,处危局毫不茫乱,临狂澜可挽千斤,尽展近代精英知识分子的风采,然亦有很强的名利心和荣誉感,故其自传和文件不乏遗漏或修改,作者披沙拣金洞若烛火,还原了历史处境里更真实立体的顾维钧形象,使得作品丰满动人。它不仅是人物传记,更是顾维钧视角的中华民国外交史,风云际会,寰宇潮涌,群狼环伺而突围结盟,背倚弱国而力争强权,属实不易。叹往昔观今时,怎不令人感慨?
——林颐 书评人
寻常百姓家
么书仪 著
推荐语
这是一部家族史,或者说是一部关于个人家庭的回忆录。中心人物当然是作者的父母亲,但写到的其他家族成员也多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三代人接力奋斗实现阶层跃迁,时代大潮下人物的命运沉浮,都让我们唏嘘感叹。但本书的意义绝不只是作者对家族和亲人的纪念、怀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部微观史,是几代人的生活史、心灵史,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中国史的一个切片。在某些时段,时代潮流的力量如此巨大,而个体完全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控力——对读者,这点并不是秘密,但作者写下来,我们读到了,仍有触目惊心之感。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内外有别: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
徐宗阳 著
推荐语
本书通过对华北地区乡村农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近十年来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资本下乡遭遇的现实困境以及寻求在地解决方案的各种有趣实践,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机制。作者将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框架中,敏锐地捕捉到“乡土伦理”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揭示了乡村社会运行中农民“内外有别”的行动逻辑,赋予“扎根乡土”更加丰富的本土化内涵。这一研究不仅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对经济学中固有的资本逻辑的理解,也有助 于破除传统与现代之间单向度的进化论思路,展示了乡村社会面向外来的现代化冲击时所呈现的保护与吸纳、韧性与变通并重的灵活姿态,继而将触角深入到农民的精神和伦理世界,挖掘各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具有隐秘影响力的社会基础。因而本书以微见著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复杂、立体而又充满历史文化感的深刻面向。
——吴小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 著
扈喜林 译
推荐语
关于第三帝国的研究汗牛充栋,本书以日常的独特视角切入,将宏大叙事微观化,让纳粹的宣传具体化为每个普通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政治与道德选择。第三帝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战争、扩张与征服的历史,而且是一部日常生活中的反抗和屈从的历史;既是报纸上的新闻宣传,也是邻里间的窥视举报。就像纳粹官方所言,第三帝国致力于一场“内心的革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功了,尽管是在相反而致命的意义上。普通人距离恶有多远?谁来保护脆弱的人性?本书之外,思考仍在继续。
——布卢瓦 社群评审团
摘自:社科文献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