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重返波澜壮阔的20世纪——当千禧一代开始书写历史

2023/1/31 14:39:12  阅读:150 发布者:

书名: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

作者:王洪喆 主编

定价:58.00

出版时间:202210

& 主编简介

王洪喆,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理论课程家庭史非虚构写作项目曾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

& 内容简介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选取二十多位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家庭史作品,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祖、父辈或下南洋,或闯关东,或在东北的林场扎根,又或辗转全国各地。从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窥见时代洪流下的个人与家族命运。迁徙、成长、工作……既成的历史被记录、被回溯、被打捞,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普通劳动阶层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错,勾勒出一部“私家历史”。那些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故事,汇成了国家崛起的线性时间背后真正的重量。

家庭史有别于传统新闻写作,是融合了口述史访谈、自我民族志、档案研究、物质性材料和媒介史研究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工作。孩子们经由家庭史对传播理论的学习,不仅成就了社会科学视野下对“行动”和“仪式”的研讨,也再次叩问了大学精神的实质。

& 编辑推荐

1.“噢,孩子们”,来自尼克·凯夫(Nick Cave)的《噢,孩子们!》(O Children)——作为配乐,曾出现在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主人公长大成人,开始直面且改变世界,他们在摸索中奔向未知,在迷途中回望时,收音机里传来这首歌曲。

2.20世纪,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世纪,具体而微地塑造了我们今日的处境和我们思与行的方式,然而其真实的展开过程却变得愈发陌生,难以辨认。数十位21世纪出生的孩子,经由家庭史写作,溯游而上,返归故乡,重新发现自身所承载的父辈经历的烙印。

3.这些家庭史作品,打开了宏大历史的另一面,从最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寻找更多细腻的叙事,寻找个体与时代的牵连。孩子们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不仅是一次客观的历史复现,还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跨时空对话。

4.守望、变革、迁徙、归航——通过“千禧一代”孩子的眼睛,遥远的家族记忆被唤醒、被凝视、被追寻。跨越代际的对话与共振,掉落出一张张社会学意义上的“样本切片”,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家庭内在的精神联结。

5.下南洋、闯关东、留学潮……“千禧一代”家庭的20世纪,蕴含着太多普通劳动阶层的理想、情感和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交错。那些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故事,不仅是私家历史,也汇成了国家崛起线性时间背后真正的重量。

6.书写这些细小的个人、家庭足迹,是纪录“大历史”中的“私人史”,也是纪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波澜壮阔的家族奋斗史和随社会思潮悄然变化的个人观念史。

& 广告语

重返波澜壮阔的20世纪——当千禧一代开始书写历史

21世纪出生的孩子们,试图触摸20世纪的家族记忆——通过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家居、衣物、建筑、风景,拼贴出父辈曾经的理想、情感与生命历程……

& 关键词

千禧一代 家庭史 20世纪 中国 中国社会 中国家庭 纪实 媒介史 口述史

& 目录

前言

时代、家族——守望与变革

我的姥爷:从穷小子到清华教授

山安在,林常兴

跟水较劲——虎头沟水库串联起的三代白河人

鞋垫、馕、煤矿和艾德莱斯

赤脚医生:失落乡村最后的守候者

全聚德、世纪钟与“做个男子汉”

断代的记忆:上海解放、厂长下岗、赚钱养家

镰刀锤头红旗之下

土地的变迁,爱与亲情

迁徙、归航——故乡是朵云

我的阿公:20世纪华人的南洋故事

一家人的“闯关东”

出延边记

立湘

走出麻十坡

故乡是朵云

何处为“家”

女孩、母亲——她们的一生

苦荞花开——外曾祖母的小脚人生

风雨飘摇中的爱与善

沉默的牺牲

我从大山深处出发,一路自然生长着

Echo:一位“普通女性”的前半生

她们

前言

王洪喆

千禧年后出生,新冠纪元成人,数十个孩子经由家庭史写作,重返自己的20世纪。

艰辛之年,往往也是人类历史的返乡时刻。疫情居家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限制,就此转化为重建时间斜塔的契机。空间上的滞留,也是时滞,隔离造成时空的反向运动,让线性历史减速,反而成为我们在时间中自由穿梭往返的许可。

2020年春季,我在北京大学传播学理论课程中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家庭史作业。学生们利用居家上网课的机会,与家人相处,通过对家人的访谈、媒介材料搜集和查阅文献,选定一位或几位家人,完成一篇自己的家庭史非虚构作品,在期末提交。我特别强调要收集媒介材料,比如日记、录音、照片、实物、地图,等等,就此讨论媒介的不同形式跟记忆之间的关系。媒介物作为时间的纹理,构成了记忆的本体。然而通过媒介进入历史的目的从来不仅仅是怀旧。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家居、衣物、建筑、风景——学生们经由异质性的媒介通道,寻找到各自返乡的线索,以重建非个人化的记忆和情感档案,图绘出不同代际经由媒介网络所构成的共和国家庭故事。媒介史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时间犹如支流密布的水网,溯源而上,将逐渐远离历史叙事的“干流”和“正源”,进入具有多重分支的深度过往。由此,被打捞起来的失落声音和另类理想,便成了可以被转运和投送的能量——一个时间的南水北调工程。

这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泡沫”里,被保护得很好。尤其是北大的学生,从小成绩好,就算家庭条件一般,家里也会保障孩子专心完成学业。很多大事小情,家里以前不会告诉孩子。而对20世纪历史的回溯,也意味着对父辈经历的重新发现。这一代人很多心理问题的来源也跟他们与父辈的隔阂有关,所以访谈和写作的过程,也参与了家庭关系的重建——一个和家人重新认识、和解的过程。通过重访家庭去理解社会变迁,这是离家远行后非常重要的再次成长。

家庭史有别于传统新闻写作,是融合了口述史访谈、自我民族志、档案研究、物质性材料和媒介史研究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工作。经由家庭史对传播理论的学习,不仅成就了对于社会科学视野下对“行动”和“仪式”的研讨,也再次叩问了大学精神的实质。学生们不是从校园启程,去往世界,他们本就“来自江南塞北,情系城镇乡野”,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成人,携带着故乡和父辈经历的烙印。从虎头沟水库,到平顶山煤矿;从新疆兵团到兴安岭林场;从南美洲到印度洋……千禧一代家庭的20世纪,蕴含着太多普通劳动阶层的理想、情感和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交错。那些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故事,不仅是私家历史,也汇成了国家崛起线性时间背后真正的重量。感谢澎湃新闻的钟源,漓江出版社的彭毅文和编辑陈嘉梦,让学生们的作品顺利出版,让家庭史成为公共记忆。

20世纪,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世纪,具体而微地塑造了我们今日的处境和我们思与行的方式,然而其真实的展开过程却变得愈发陌生,难以辨认。危机纪元的到来,是20世纪能量的最终耗尽,抑或新的历史动力的重启?疫情可能导向“漫长中世纪”的蛰伏,也可能通往旧帝国的瓦解、革命和新秩序的创生。不确定性会使得旧有的格局松动,不确定性召唤着行动者的成长,召唤着“新人”和创造性的劳动。“新人”注定不会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们正在进入坍缩之前的宇宙……他们要逆流而上,返归未来。

202198日于万柳

2022213日改定

来源:口述历史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