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蒋竹山教授推荐书目(一)
感谢中央大学蒋竹山教授授权推送!
(来源:历史人类学)
博物日本:本草學與江戶日本的自然觀
作者: 費德里柯·瑪孔(Federico Marcon)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原作名: The Knowledge of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Early Modern Japan
译者: 林潔盈
出版年: 2022-6-1
页数: 544
定价: NTD650
ISBN: 9786267052365
在古代日本,未開發的自然被認為是神聖的空間,人類不能輕易跨入。但這樣的自然觀,到了江戶時代卻發生重大轉變。有一群本草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自然、認識自然。幕府時代的後期,也曾發展出與近代歐洲相近的開發自然、富國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累積的本草學研究成果,被吸納進西式的學科分類中,對臺灣也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往史家認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都發生在西方。本書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德川時期(一六00—一八六八)曾經發生近似的知識革命。
十六世紀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學者雖然深受影響,卻也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自然知識在日本無法完全實用。時值戰國時代結束,德川政權穩固,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新知識得到發展的空間。漸漸地,本地學者開始研究日本本草,發展出與中國不同的本草學。
日本第一部原創藥物學百科全書——貝原益軒的《大和本草》,即是在這樣背景下問世。貝原益軒曾表示,他的研究目是提供本國人民具體幫助。到了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位時,更是對日本動植物物種發動了全面性的調查,由本草學者主導,各藩國配合提交「產物帳」。德川吉宗更參考普查所獲得的新知,進行農業改革,並建立國家贊助的藥園。
物见: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
作者: 賴毓芝 總策劃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副标题: 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
出版年: 2022-8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5081522
48位學者,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框架,從一物出發,在個人深耕的研究關懷上,為我們暢言古今。從經典絕品到日常一物、從在地視角到世界觀點、從追索脈絡到置身歷史、從傳統收藏流傳到當代展示意識……,種種豐沛動人的物我情事,以48篇文章凝縮於此書中。物件,與觀看物件的人,都處於變動的時空歷程之中。只要我們去觀看,物與人永遠都在建立新的關係。48位作者現身說法,以他們親身的經驗與學養,向我們展示,「觀看」中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作者: [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译者: 徐晓东
出版年: 2022-3
页数: 641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全球史译丛
ISBN: 9787521734737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品,重新解释了科学革命的原因,厘清了近代科学发展与商业全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将焦点放在荷兰的黄金时代。17世纪,远洋贸易的繁荣将“新世界”带到欧洲人眼前,荷兰掀起“郁金香热”。为了得到一颗球茎,有些人甚至不惜卖房卖地。曾被当作洋葱吃掉的郁金香球茎,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伴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仅享受着未知世界的财富,更渴望全面了解客观世界,目光从探索神学的世界转向关注世俗世界,从追问神谕转而追逐利益——靠倒卖商品和信息为生的经纪人出现;东方的药材、香料在欧洲迅速流行;不带任何宗教偏见的新型大学建立;荷兰医生可以和在日本的同事一起研究针灸和艾灸,翻译中医文献……
贸易与交换不仅让世界各地的商品物资流通,更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信息经济兴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激发了科学的诞生。
柯浩德将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史、社会史、医学史、思想史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内,发现科学革命是由商业、交换全球化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作者: (美) 罗友枝 / (美) 黎安友 / (美) 姜士彬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译者: 赵世玲
出版年: 2022-4
页数: 740
定价: 1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3257577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以前不被关注的方面,如边缘人群体等,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她的世界史 : 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
作者: 琳達‧柯利(Linda Colley)
出版社: 衛城出版
原作名: 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A Woman in World History
译者: 馮奕達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64
定价: NTD 580
装帧: 平装
丛书: Beyond
ISBN: 9789869938181
本書是「微觀全球史」的經典著作。作者琳達‧考利說:「我試圖在個人與世界的歷史之間縱帆操舵,『藉此讓兩者同時映入眼簾』。」這本書讓我們看見,歷史上那些宏偉、巨大、發生在遙遠地方,看起來與我們無關的事件,卻可能形塑著我們的世界,甚至形塑著每一個人。
血色大地: 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出版社: 衛城
原作名: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译者: 陳榮彬 / 劉維人
出版年: 2022-3
页数: 736
定价: NT$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6267052259
本書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精通10種歐洲語言,更運用了16處檔案資料。本書因而能跳脫民族主義藩籬,從跨國視野完整檢視兩大獨裁政權的殺戮政策與動機,重頭改寫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歷史認知。不僅如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受害者留下的證詞,無論是往返書信、刻在教堂牆上的異國文字、被丟出列車外的紙條,或是屍身上的日記,藉此還原歷史上受害者遇難的真相。
除了史料基礎紮實,史奈德還運用了散文與詩句般的沉穩文字,搭配上畫面感極強的敘事,讓讀者彷彿置身當年東歐的血色大地,一一見證血色大地的黑暗歷史,同時找回被兩大極權政權所扼殺的人性。
砚史 : 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
作者: [美]高彦颐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译者: 詹镇鹏
出版年: 2022-5
定价: 158.00元
ISBN: 9787100196123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
惡臭與芬芳 : 感官、衛生與實踐,近代法國氣味的想像與社會空間
作者: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原作名: Le miasme et la jonquille: L’odorat et l’imaginaire social, XVIIe-XIXe siècles
译者: 蔡孟貞
出版年: 2021-12-30
丛书: 從感官史看世界
ISBN: 9789570533873
一場由氣味引發的嗅覺革命,近代歐洲社會感官之旅。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代表作,首度法文直譯中文本。腐臭瘴氣帶來警覺,花朵薰香賦予歡愉。透視人們如何藉此建構自我認同、區分身分階級、甚至防疫保命,從不同氣味的認知與感受,走入近代歐洲人生活的世界。1790年,艾勒醫生展開一場氣味丈量行動,行經巴黎近郊的城鎮時,他說道:「這裡有淡淡的善良窮苦人家的味道。」
嗅覺,過去被視為獸性野蠻的象徵,因其虛無飄渺難以形容,往往被打入感官世界的冷宮。隨著十八世紀科學和醫學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氣味中潛藏的危險,一連串消毒除臭、整治環境的行動旋即展開。在這過程中,新興的階級意識也和氣味聯手,劃分出社會貧富界線:氣味不僅造就出上層人士專屬的花園和鄉間別墅,化身為彰顯身分地位的識別證,更成為傳遞情感、撩撥情慾的絕佳途徑。
「柯爾本不只講了十八、十九世紀人們對氣味的厭惡,也談了香料與香水的發展、身體與疾病理論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變化、社交與社會階級。在這樣一本豐富的著作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作者:蘇峯楠, 石文誠, 張安理, 鄭勤思, 陳怡宏, 李文媛, 莊梓忻, 莊竣雅, 謝燕蓉, 曾婉琳, 曾明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02
定價:490元
從島嶼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從山林到平原,《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幅獨特的地圖,探索不同尺度、不同面貌的臺灣,探索從16到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族群的、文化的界線;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
本書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從17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與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讓我們對500年間的臺灣,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
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有的彷彿觀景窗,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有些地圖全力追求「精確」與「完整」,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有些地圖卻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
歷史的目擊者 : 以圖像作為歷史證據的運用與誤用
作者: 彼得.柏克(Peter Burke)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原作名: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译者: 郭書瑄
出版年: 2022-3-3
ISBN: 9789860767650
自二00一年《歷史的目擊者》第一版發行以來,已過了將近二十年,該年,也是世貿大樓恐攻畫面,將恐懼無孔不入地帶入世界各地觀眾家中的一年。從此,對於圖像作為政治上、法庭上、歷史研究的證據,人們的興趣大為增加。近年社群平台散佈全球,人們對於「假新聞」散播的擔憂,開始不僅只針對文字,也延伸到圖片上。
新文化史權威彼得.柏克(Peter Burke),認為有必要在此時,重新審視與討論圖像的地位、能力,及其做為歷史證據的應用及影響。
往常,若歷史學者使用圖像,通常只把它們當作單純的插圖處理,卻未從圖片本身的背景深入分析。但圖像的多樣性與用途,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中對圖像的態度,需要放在「脈絡」下被檢視,包括藝術、宗教與政治背景、美學觀點、精神分析、符號學、觀眾反應等。若忽略這些脈絡,其風險性在於,以觀者對圖像的認知去分析特定的歷史意義及影響,結果可能並不正確,對於研究分析也有所損害。
作者跨地區、跨時期、跨傳播媒介研究多種圖像,從貝葉掛毯,到宗教圖像、政治圖像、廣告圖像、商品圖像……深入且全面鑽研圖像的實際用途。透過名家作品或文句,教導讀者如何從圖像中剖析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了解背後隱含真義,並避免錯誤解讀的陷阱。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