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革命书生章太炎:勇猛的革命者,一流的学问家

2023/1/13 10:39:53  阅读:119 发布者:

《革命儒生:章太炎传》是一部关于章太炎的传记。本书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折射近代中国的思想流变。

今天的文章是郑渝川先生为《革命儒生》一书所写的书评,在郑渝川看来,“他(章太炎)的思想逻辑经由《革命儒生:章太炎传》这本书的梳理,是非常清楚的”。

革命书生章太炎:勇猛的革命者,一流的学问家

| 郑渝川

来源 |  雅书品iRead

19366月,章太炎病逝于苏州,享年69岁。章太炎去世后,不仅国民政府给予国葬待遇,而且在北平、上海等多地都举办了悼念活动。

实际上,章太炎与国民党决裂已久,在孙中山时代,便有“抽刀断水”般的决裂。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刺杀为革命、共和立有大功的陶成章,仅仅为的是为其恩主陈其美独揽大权扫平障碍,这使得前者多年后执掌大权也不得章太炎的信任。

章太炎晚年其实是在政治、思想和生活上,均陷入了一种被遗忘、被孤立的放逐状态。

新出版的《革命儒生:章太炎传》一书提及,“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不久就下令通缉章太炎,称他为‘反动学阀’,这也让为中华民国出生入死、奔走呼号的章太炎很难接受”。

那么,为什么当章太炎病逝,南京国民政府仍要予以国葬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章太炎从清末民初,是思想界、政治界的一把大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

章太炎当初代表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立宪派所展开的激辩,其实就是对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一次仪式性的思想洗礼,让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1900年前后,基于长期的观察分析,章太炎已经形成判断,坚信清政府“不但不能让中国走出困境,反而会让中国遭遇更多的困境,甚至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才能让中国摆脱内外危机,实现国富民强”。章太炎在文章中猛烈抨击指出,康有为对光绪的描述是过度美化、严重失真的。

他因这篇文章与同样严厉批判了清政府的邹容一道,被清政府控诉,在上海租界的法庭受审,这也是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章太炎倡导的“排满”革命,也专门说明是“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而并不能伤害满蒙平民。通过长期持续的论战,章太炎有关清政府立宪就是骗局、参与立宪就是与虎谋皮的观点深入人心,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政治声望。

也就是说,中国的变革发展,不能再以尊奉“独夫民贼”为政治目标、政制选择,必须建立共和、推行民主,并因此实现各民族、阶级之间的和解。

袁世凯在民国大总统任上试图复辟帝制,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局,这既是孙中山、蔡锷等人斗争的结果,但也离不开思想界的巨擘章太炎在此前所开展的启蒙。

当章太炎病逝,已经不可能再对南京国民政府发出批评,这种情况下对之予以国葬,如《革命儒生:章太炎传》书中所说,“既能彰显国民政府如何宽宏大量、优待老辈学者”,“又能把章太炎晚年学术主张纳入国民党意识形态框架内”。

其实,这也涉及对于章太炎学术贡献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他的弟子鲁迅在同年10月,也就是鲁迅病逝前10天写下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中指出,“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鲁迅的这个评价在当时来看,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如前述,一言概之,章太炎,以及孙中山的努力合起来,使得袁世凯那样的独夫民贼变得无路可走。但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而言,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章太炎的学术贡献并不比革命贡献小。

章太炎非常好地承继了清代汉学的学术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但他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如《革命儒生:章太炎传》书中所说,章太炎曾系统、广泛研读过西方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开眼看世界”。

书中说,章太炎“对近代西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逻辑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颇为细致地观察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实践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不仅使得章太炎在中年后逐渐修复了青年时期的激进政治观念,而且通过对于政治规律、政治实践的领悟,对于中国变革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也使得他并不赞同照搬西方政制。当然,他的这番观点曾长期招致误解或曲解。

书中指出,章太炎对于西方民主代议制的缺陷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尤其是指出在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引入这种政制的后果:“让那些有条件被选举为议员的地方豪强能变本加厉地盘剥民众,使议会变为维护这些人的特权与既得利益的工具,进而形成新的压迫与剥削,人为制造出成百上千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的‘议皇’”。

几十年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所进行的“民主实验”,以及欧美主导在非洲、拉美一些贫穷国家、落后国家所开展的类似政治实践,均令人尴尬地呈现出了章太炎预言的结果,也就是代议政治其实是地方豪强分肥的框架工具而已。

事实上,美国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在国家、州和城市三个层面的代议政治,也完全沦为了金钱政治、豪强政治。美国19世纪末开始出现进步主义运动,推行预算公开,对于金钱力量在政治运作中的影响予以限制,才开始逐渐摆脱章太炎所洞察到的相关缺陷。

相较于孙中山,甚至鲁迅,章太炎有着更加炙热的民族主义情感。

他意识到,西方政治、军事、经济霸权带来了西方学术、思想、知识体系的支配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对于西学的膜拜,虽然有益于打破传统思想、利益和情感上的障碍,推动西方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政治实践行为的学习引入,却可能导致中国丢弃自己的民族性。

当时的中国历史学界甚至因循西方逻辑,发展出偏执的疑古倾向,坚决否认春秋战国以前的中国古代史的确切存在,宣称夏商周三代与炎帝、黄帝、尧舜禹一样都是虚构的产物,重创了中国青年知识人的文化自信。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颇显悖谬的现象,那就是被视为革命“狂人”的章太炎,同时又是个坚决捍卫中国文化传统的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胡适等很多人的攻讦。

其实,章太炎并没有像胡适等人所说的那样食古不化,相反对于西学的了解和研究程度甚至超过了这些后辈,他的思想逻辑经由《革命儒生:章太炎传》这本书的梳理,是非常清楚的:“目睹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章太炎开始强调儒家‘修己治人’的重要性,希望以此来砥砺民德、激扬民气,唤起人们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激励人们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之中”。

如《革命儒生:章太炎传》书中所说,“章太炎将语言文字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而绝不仅仅是经学的附属。也就是说,保留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才可能接续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历史的完整性,这才不会招致诸如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三个古文明的传统覆灭的结局。

近年来,国学迎来了复兴热潮,国家政治层面也在强调文化自信,其实这恰恰都与章太炎近百年前的孤独坚守与呐喊有关。

他强调中国传统的丰富性,挖掘了在古代被视为异端的先秦诸子以及历朝历代非儒家的思想家的事迹与学说——他的努力,显然被欧美一些顶级名校20世纪初期和中期纷纷建立的东亚语言文学院系所接续,由此推动了海外汉学的繁荣。

海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作品,清楚地揭示出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成果,每每让国内学人震惊和赞叹,其实那些作品的逻辑、理念均实现了对章太炎的回归。

BOOK

新书推荐

《革命儒生:章太炎传》

王锐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11

本书是一本关于章太炎的传记。革命者与儒生这两种身份,在章太炎身上兼具且互补。作者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讨论了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的核心关怀、思想来源,梳理了其与政治、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作者行文力求通俗简洁,有机地呈现了章氏一生的思想与行事,并借此展现清末民初的思潮涌动及文人政客群像。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